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为何有那么多讲中国文化的书,还需要一部《中国文化通识》?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当作某种“客观”存在物;而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几乎将之等同于传统;而本书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一般讲中国文化,将其等同于民族的;而本书则强调中国思想的普世主义本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
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
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为何有那么多讲中国文化的书,还需要一部《中国文化通识》?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是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将“文化”当作某种“客观”存在物;而本书从人性角度出发,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着重关注那些对当下的中国文化至关重要,且在个体的中国人身上“活着”的元素。
★一般介绍中国文化,几乎将之等同于传统;而本书从现代性角度出发,强调的是,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一般讲中国文化,将其等同于民族的;而本书则强调中国思想的普世主义本质,并对未来提出展望: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内容简介】
「不要再把中国文化当作一个他者,哪怕是一个更好的他者,真正进步的做法是把中国文化认真地当回事——作为“世界人文思想共和国的一员”。」
本书是一部写给现代中国人的中国文化通识,采取的方法是,把历史倒过来看,就一些关键议题,诸如历史、语言、管治方式、自我修养、人生美学、民族主义、普世主义、中国的崛起及其软实力等略作述评,以助读者进一步探索反思。
本书认为,对当下中国文化的形成来讲,迄今100多年的现代转型经验,甚至比几千年的传统遗产更为重要。
因此,本书显著区别于既往同主题作品的是,延续辜鸿铭的问题意识和林语堂的批评姿态,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作者简介 · · · · · ·
钱锁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文学博士,现为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汉学讲席教授,专治中西文学文化研究,著有《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等。
目录 · · · · · ·
第二章 “中华盛世”:中国管治模式 / 31
第三章 儒道佛三教合一 / 63
第四章 诗意美学 / 101
第五章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 149
第六章 拥抱世界:普世主义蓝图 / 181
· · · · · · (更多)
第二章 “中华盛世”:中国管治模式 / 31
第三章 儒道佛三教合一 / 63
第四章 诗意美学 / 101
第五章 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 149
第六章 拥抱世界:普世主义蓝图 / 181
第七章 不断革命,继续革命 / 213
第八章 中国崛起及其文化挑战 / 23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我看来,要判断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归根结底要问的问题,不是它是否已经建造出或能否建造出怎样繁华的都市、怎样豪华的房子、怎样宽敞的公路;也不是去问它是否已经造出或能否造出怎样优雅舒适的家具、怎样精巧实用的工具或器械;甚至也不是去问它发明了怎样的机构、怎样的艺术和科学。要判断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造就了怎样的人性、怎样的男人和女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文化属性:历史和语言 / 1 -
“党争”现象也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宋代的极权式文治还酝酿了某种容忍文化。也就是说,尽管其本质仍然是家/国极权统治,但世俗的文官官僚体制确实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容忍文化,而这一点正是民主文化的标志。毫无疑问,两党之间的争执相当激烈,往往也导致互相迫害。但朝廷可以有公开辩论,皇上两派意见都要听,然后作出决定。有些批评是直接针对皇上的,比如苏东坡两次上书宋神宗直谏,言辞相当犀利: 《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 《尚书》有言:“不折腾,依德而治,国家没有不兴的;瞎折腾,国家没有不亡的。”陛下您去年以来所采取的新政,全是瞎折腾。 要是换了秦始皇铁拳统治的时代,苏东坡很可能要被活埋。而苏东坡所受的处罚,最严重的就是被流放,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被贬。但即使在流放中,苏东坡照样写抗议诗词,发表异见。每一次苏东坡有新诗出来,立刻被人传抄,几星期内便传遍全国,在士大夫阶层形成一个强大的公共舆论场。尽管王安石和苏东坡在政治议题上意见相左,但这并没有影响两人的君子之交。两人相互尊重,还是诗友。政坛风云莫测,后来王安石也遭贬,在南京赋闲,苏东坡专程拜访,两人谈诗论佛,不亦乐乎。异见者仍能保持君子风度,需要涵养,需要“文化”。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中华盛世”:中国管治模式 / 31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文化通识"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文化通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困难的介绍——关于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人如果显得神秘,往往是由于隐藏的过多。同样,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神秘,也来自它不被看到的部分。在世界面前,中国是神秘的,隐藏很深,在中国人面前,中国同样是神秘的,似乎很少有人可以绝对的说自己全面的了解她,无论你怎么说,都可以有人站出来说你所了解的只是局部,...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
“党争”现象也可以让我们窥探到,宋代的极权式文治还酝酿了某种容忍文化。也就是说,尽管其本质仍然是家/国极权统治,但世俗的文官官僚体制确实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容忍文化,而这一点正是民主文化的标志。毫无疑问,两党之间的争执相当激烈,往往也导致互相迫害。但朝廷可以有公开辩论,皇上两派意见都要听,然后作出决定。有些批评是直接针对皇上的,比如苏东坡两次上书宋神宗直谏,言辞相当犀利: 《书》曰:“与治同道,罔不...
2024-07-15 17:51:51
-
在我看来,要判断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归根结底要问的问题,不是它是否已经建造出或能否建造出怎样繁华的都市、怎样豪华的房子、怎样宽敞的公路;也不是去问它是否已经造出或能否造出怎样优雅舒适的家具、怎样精巧实用的工具或器械;甚至也不是去问它发明了怎样的机构、怎样的艺术和科学。要判断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问的问题是:它造就了怎样的人性、怎样的男人和女人。
2024-07-14 19:08:24
-
-
如辜鸿铭所示,孔子重新阐释经典而把忠君置于主导地位,而如梁启超所言,一旦中国文化以赋予人的权利为奠基石,把“人”置于核心地位,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亦可随之调适“而新之”。比如,一旦人的权利被置于枢纽地位,法家的许多原则亦可获得崭新的含义。我们前面讲过,法家的终极目的是要巩固帝王的绝对权力,但现在皇帝的头已经被砍掉了,这在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已经完成,在此基础上,法家理念反而呈现出其价值,因为其主...
2024-07-15 21:50:43
-
如辜鸿铭所示,孔子重新阐释经典而把忠君置于主导地位,而如梁启超所言,一旦中国文化以赋予人的权利为奠基石,把“人”置于核心地位,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亦可随之调适“而新之”。比如,一旦人的权利被置于枢纽地位,法家的许多原则亦可获得崭新的含义。我们前面讲过,法家的终极目的是要巩固帝王的绝对权力,但现在皇帝的头已经被砍掉了,这在现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已经完成,在此基础上,法家理念反而呈现出其价值,因为其主...
2024-07-15 21:50:43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一頁folio出版书目 (一頁)
- 文化漫笔 (森森)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7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文化通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比远方更远 2021-10-26 23:00:46
文化的主脉与命理,与其阶段性的走势及其过程“状态”与问题视角紧密相关,就此而言,对历史也无所谓“正看”抑或“倒看”。以“人性”与“现代性”作为解读入口虽有新意,但也仅是方式之一,意欲为“通识”恐难相承。“复兴”有时并不在于“回归”,反而可能是深度融合后拓开的新局,此“新”更多地围绕“限权赋能”有序展开,或才有持续的动能与活力……
2 有用 恰恰 2021-10-27 15:46:47
“真正的传统文化观看之道,是要把历史倒过来看的。”以人性为尺度,以现代性为视野,颠覆性地重述中国文化的主脉和命理。
5 有用 贝哈马斯 2021-10-16 09:44:50
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序言说此书假定读者为中国高中生在内的大众读者,书也确实通俗易懂。第一章写得尤其好,但民族主义那一章确实太浅了点,所以犹豫再三,还是要扣一分。但真心觉得这是一本好书,而且跟很多同类书比,胜在有常识、不迂腐。
1 有用 momo 2021-11-08 16:13:44
以“观念的应然”为线索,表现出作者对“我们如何在被中国文化塑造起来的中国人身上发现中国文化“这一命题的探索。第一章和第八章的部分内容意犹未尽,值得展开讨论。
2 有用 文婷 2021-11-07 14:36:13
本书定位于大众读者至高中生,前两章开篇宏伟,后三章立意深刻,但中间三章显得单薄无法贯通,对于有知识背景的读者浅显了点。作为通识读本总体来说读完有收获,尤其是关于近代学者的关联研究与成果方面可以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