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很有用。后两章不断地反与递进,需要回看 用特定场域介入社群确实是更合理的,社群本身定义不清且被处理为封闭性,假若将“对立的关系理解为持续的关系”,是否真的存在限定性的社群都会存疑。
最后一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交通和通讯技术、与强调“解域”/“游牧”/“块茎”的后现代学说、也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几乎同步地发展和普及,解放了主体的同时却也加速了其崩溃和分裂,大部分人既失去了与其所处的“地方”构建起感性联结的能力,却又未曾拥有从来都只属于少数人的自由流动的特权。什么情况下才会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的虚假和不稳定?作者所举的例子是误入一个“错误”/计划外的空间,这也许类似于马尔库塞所说的“对异化的异化”,也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
作者对三种类型的场域特性艺术实践和公共艺术实践的区分很有启发性,从“新型公共艺术”切入到对其涉及的核心概念“community”的辨析这一路径为计划书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流动的艺术家”和“游牧状态”表示怀疑,认为其有与资本主义合谋的嫌疑。但怀疑作者只是借用了德勒兹的“游牧”这一术语,而没有深入理解德勒兹对这一术语的具体运用,德勒兹的游牧显然是对既定秩序的不断颠覆。最后,作者引入南希的观点讨论“差异政治”的那一部分也很有意思,与最近讨论的“差异与重复”关联起来了。因为不仔细的校对和翻译扣一星。
简写版见全美媛的同名论文(见书评区),写得更紧凑、更清晰。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特定场域艺术实践,先后产出了三个模型:①现象学模型:反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脱离场域的自主性,强调身体感知与空间场域的不可分割性;②体制批判模型:关注艺术场域的体制规定和社会规定;③话语模型:从室内的艺术场域走向公共的非艺术场域,积极介入社会议题。经过这番范式转换,“场域”的内涵从固定不动的物理地点变成了流动易变的话语载体。但全美媛对当代特定场域艺术的游牧性活动抱有警惕之心,因为游牧面临同资本悄然合谋的危险。最后,全美媛提出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立场:在固定与流动、地方与游牧、同一与差异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进行一种“关系感性”的实践。至此,“场域特定性”获得了“关系特定性”的面向。
蛮好 有用。
叹为观止的同时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不得不感叹这就是差距啊,我什么时候能写出一篇这样的艺术史论文啊!
如果艺术家成功的话,他或她就会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不断旅行,经常是同时进行一个以上的特定场域项目,以客人、游客、冒险家、临时内部批评家,或伪民族学家的身份环游全球……委托由一套独特的地理和时间环境所决定,部分是因为项目依赖不可预测和不可规划的现场(on-site)关系。
作者最后给出的解决路径——基于关系感性的实践——有点像一个只能接近但无法到达的理想型
作为博士论文来说四星,但毫无启发。补充:画廊是一种体制性的伪装,对象或事件通过观看主体的身体而存在,在空间和时间的绵延与持续中,感官被体验到。艺术的特定场域通过现象学模型、话语模型和体制批判构筑,它首先强调的是与艺术的现实空间的分离,而非元素性的特质。对动态场域的强调袭承于胡塞尔对纯粹经验的强调,和D强调语境-话语对艺术体制形态的转换类同,让我厌烦的根本是对现象学的不断强调和一种超越性话语的提出,游牧和特定场域的三种观念性一致的实现:①将场域视作过程性存在②将游牧经验嵌入场域中③强调地方的不稳定性。艺术与场域(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政治性话语主体)之间的对抗本质上仍是一种自反,因而这本书更像在一种观念性、认识论的阐发中落入了过剩的理想主义。如艺术将场域作为媒介,而对场域的反对即艺术自主性的反对。
………………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还是建立在西方艺术实践语境之下的探讨,没有看到很多,所以很难连接
想起来先前同人讨论过的《喜剧演员》,它最终在那个展览会的现场之中同观者及后来的舆论共同构成了整个艺术作品。这似乎也相当现场性。
翻译得不错
之前看過英文版的導言和一些其它評論,並沒有意識到第三類「話語模型」在全書中的重要位置(甚至被一篇英文評論有些「誤導」說,全沒有建構完整)。整本書的結構其實很清楚,體制/反體制——三種公共藝術關係——藝術家與社群——社群於當代藝術,厲害的地方在於進入「社群」的討論,直接介入藝術在現代與後現代轉換時,所面對的基本問題。但對比許多豆友對英文版文筆的批評,張的中文翻譯讀起來非常流暢(也期待讀讀他其它兩本譯著),他用「兩線一點」來總結全的論述,我很認同一點說,但兩線說可以商榷,在差異之前難道已經存在同質結構了嗎?全最後將特定場域藝術作為一種策略,其立場可以被理解——流動與定居的平衡,但是目的和效果並不是很清楚。但我的興趣是把全和她稍稍提了一嘴的弗雷德對讀。
“边界计划”系列都蛮好的。
准确来说是特定场域公共艺术,并扩充“场域”意义以连接变动的公共艺术实践。对争议性话题较细致的辩论和探讨可部分地启发思考当下的本地问题,同时亦体现讨论特定场域问题的场域特定性。
好强大的分析力 具体案例的部分收获很多
为了写作业读的,内容充实干货满满,纸质还特别好,喜欢喜欢。
不仅是很好的场域艺术的历史梳理分析论文,也是极佳的艺术理论写作范本。不过拘束在艺术家的身份之中,最终还是落到了“艺术”如何介入到场域之中,艺术家如何自处的问题上(当然这本来也是作者要讨论的主题)。算是一个优秀的特定视角解读吧2333
体制与反体制,艺术家与社群,游牧与定居
> 接连不断
3 有用 安 2024-04-25 00:21:41 北京
很有用。后两章不断地反与递进,需要回看 用特定场域介入社群确实是更合理的,社群本身定义不清且被处理为封闭性,假若将“对立的关系理解为持续的关系”,是否真的存在限定性的社群都会存疑。
5 有用 汤井 2024-01-07 17:30:37 广东
最后一章可谓是字字珠玑,交通和通讯技术、与强调“解域”/“游牧”/“块茎”的后现代学说、也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几乎同步地发展和普及,解放了主体的同时却也加速了其崩溃和分裂,大部分人既失去了与其所处的“地方”构建起感性联结的能力,却又未曾拥有从来都只属于少数人的自由流动的特权。什么情况下才会意识到这种主体性的虚假和不稳定?作者所举的例子是误入一个“错误”/计划外的空间,这也许类似于马尔库塞所说的“对异化的异化”,也是我想要去做的事情
3 有用 M. 2022-10-27 12:26:05 湖南
作者对三种类型的场域特性艺术实践和公共艺术实践的区分很有启发性,从“新型公共艺术”切入到对其涉及的核心概念“community”的辨析这一路径为计划书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对“流动的艺术家”和“游牧状态”表示怀疑,认为其有与资本主义合谋的嫌疑。但怀疑作者只是借用了德勒兹的“游牧”这一术语,而没有深入理解德勒兹对这一术语的具体运用,德勒兹的游牧显然是对既定秩序的不断颠覆。最后,作者引入南希的观点讨论“差异政治”的那一部分也很有意思,与最近讨论的“差异与重复”关联起来了。因为不仔细的校对和翻译扣一星。
4 有用 𝑾𝒂𝒍𝒅𝒆𝒊𝒏𝒔𝒂𝒎𝒌𝒆𝒊𝒕 2022-06-15 12:27:03
简写版见全美媛的同名论文(见书评区),写得更紧凑、更清晰。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特定场域艺术实践,先后产出了三个模型:①现象学模型:反对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脱离场域的自主性,强调身体感知与空间场域的不可分割性;②体制批判模型:关注艺术场域的体制规定和社会规定;③话语模型:从室内的艺术场域走向公共的非艺术场域,积极介入社会议题。经过这番范式转换,“场域”的内涵从固定不动的物理地点变成了流动易变的话语载体。但全美媛对当代特定场域艺术的游牧性活动抱有警惕之心,因为游牧面临同资本悄然合谋的危险。最后,全美媛提出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立场:在固定与流动、地方与游牧、同一与差异之间的辩证关系中进行一种“关系感性”的实践。至此,“场域特定性”获得了“关系特定性”的面向。
1 有用 Lois 2024-07-29 20:48:43 北京
蛮好 有用。
2 有用 Pantheon 2024-03-19 02:56:26 吉林
叹为观止的同时给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不得不感叹这就是差距啊,我什么时候能写出一篇这样的艺术史论文啊!
1 有用 漂流瓶1号 2024-08-17 15:47:33 上海
如果艺术家成功的话,他或她就会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不断旅行,经常是同时进行一个以上的特定场域项目,以客人、游客、冒险家、临时内部批评家,或伪民族学家的身份环游全球……委托由一套独特的地理和时间环境所决定,部分是因为项目依赖不可预测和不可规划的现场(on-site)关系。
1 有用 粉红猴 2024-11-18 16:11:09 广东
作者最后给出的解决路径——基于关系感性的实践——有点像一个只能接近但无法到达的理想型
1 有用 ʇɐɥdɔsǝpıɹı3 2025-04-13 04:56:57 四川
作为博士论文来说四星,但毫无启发。补充:画廊是一种体制性的伪装,对象或事件通过观看主体的身体而存在,在空间和时间的绵延与持续中,感官被体验到。艺术的特定场域通过现象学模型、话语模型和体制批判构筑,它首先强调的是与艺术的现实空间的分离,而非元素性的特质。对动态场域的强调袭承于胡塞尔对纯粹经验的强调,和D强调语境-话语对艺术体制形态的转换类同,让我厌烦的根本是对现象学的不断强调和一种超越性话语的提出,游牧和特定场域的三种观念性一致的实现:①将场域视作过程性存在②将游牧经验嵌入场域中③强调地方的不稳定性。艺术与场域(作为一个被建构的政治性话语主体)之间的对抗本质上仍是一种自反,因而这本书更像在一种观念性、认识论的阐发中落入了过剩的理想主义。如艺术将场域作为媒介,而对场域的反对即艺术自主性的反对。
1 有用 幻方 2023-01-04 12:06:02 天津
………………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0 有用 卡尔的蓝色汽车 2022-11-15 15:59:51 四川
还是建立在西方艺术实践语境之下的探讨,没有看到很多,所以很难连接
2 有用 烤年糕超好吃! 2022-11-26 22:55:37 云南
想起来先前同人讨论过的《喜剧演员》,它最终在那个展览会的现场之中同观者及后来的舆论共同构成了整个艺术作品。这似乎也相当现场性。
2 有用 阿赫罗梅耶娃 2022-04-24 23:29:23
翻译得不错
4 有用 董言 2022-04-12 18:33:41
之前看過英文版的導言和一些其它評論,並沒有意識到第三類「話語模型」在全書中的重要位置(甚至被一篇英文評論有些「誤導」說,全沒有建構完整)。整本書的結構其實很清楚,體制/反體制——三種公共藝術關係——藝術家與社群——社群於當代藝術,厲害的地方在於進入「社群」的討論,直接介入藝術在現代與後現代轉換時,所面對的基本問題。但對比許多豆友對英文版文筆的批評,張的中文翻譯讀起來非常流暢(也期待讀讀他其它兩本譯著),他用「兩線一點」來總結全的論述,我很認同一點說,但兩線說可以商榷,在差異之前難道已經存在同質結構了嗎?全最後將特定場域藝術作為一種策略,其立場可以被理解——流動與定居的平衡,但是目的和效果並不是很清楚。但我的興趣是把全和她稍稍提了一嘴的弗雷德對讀。
3 有用 酸土星 2023-03-24 16:03:44 中国香港
“边界计划”系列都蛮好的。
0 有用 Bunny 2023-06-27 00:46:09 上海
准确来说是特定场域公共艺术,并扩充“场域”意义以连接变动的公共艺术实践。对争议性话题较细致的辩论和探讨可部分地启发思考当下的本地问题,同时亦体现讨论特定场域问题的场域特定性。
0 有用 阿弗雷机器 2023-08-22 21:50:31 河南
好强大的分析力 具体案例的部分收获很多
2 有用 Kesaville 2023-09-10 15:01:45 福建
为了写作业读的,内容充实干货满满,纸质还特别好,喜欢喜欢。
3 有用 冬豆 2022-08-27 16:28:33 上海
不仅是很好的场域艺术的历史梳理分析论文,也是极佳的艺术理论写作范本。不过拘束在艺术家的身份之中,最终还是落到了“艺术”如何介入到场域之中,艺术家如何自处的问题上(当然这本来也是作者要讨论的主题)。算是一个优秀的特定视角解读吧2333
3 有用 Rapheal 2022-09-05 02:09:56 上海
体制与反体制,艺术家与社群,游牧与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