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的原文摘录

  • 她的世界里有一片空白,而这空白基于一个事实一作为目睹过、耳闻过事件的证人,伊尔米娜没有让事件进入自己,而是让自己陷入机械性的忙碌之中。伊尔米娜属于因缄默而闻名的一代。而且这缄默似乎并非在某件事上刻意选择不语(如果想谈论,还是可以谈的):恰好相反,积极抑制的机制在面对需要抑制的事件时会立即触发,导致几乎无法攻克的无言。纳粹的宣传把犹太人说成侵略者,说他们受到的迫害都是由于自己的罪孽,又把德国人说成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些都强化了抑制过程。 (查看原文)
    迷宫里的左撇子 2回复 4赞 2022-12-10 16:01:03
    —— 引自第274页
  • 伦敦有什么柏林没有的东西?我……我在那里感觉很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查看原文)
    2赞 2022-11-03 13:50:16
    —— 引自第131页
  • 德国民众的淡漠是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忧虑相伴而生的,他的以色列同行奥托·多夫·库尔卡(Otto Dov Kulka)却把这种掉转目光的 态度解读为默认,而另一位以色列历史学家达维德·班基尔(David Bankier)则将之视为一种防御反应,即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参与了迫害,并以此预防日后被追究责任。这也解释为什么战后会出现众口一词的冒犯性说法:“我们不知道。” (查看原文)
    2022-09-14 00:06:10
    —— 引自第273页
  • 纳粹政权并非“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独裁,而是一场整个德国社会以种种方式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 (查看原文)
    Bobby 2022-12-24 14:20:24
    —— 引自第271页
  • 婚姻贷款:纳粹德国从933年8月开始实施的主要政策,内容有为日耳曼血统的夫妇提供无息贷款,要求妻子放弃工作并不得轻易再就业、生够四个孩子可以抵消贷款等。 (查看原文)
    Bobby 2022-12-24 14:38:29
    —— 引自第274页
  • 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普通人——各有其梦想、困苦、忧愁和幸福的瞬间——能够与这个残忍的体制为伍,从而使之成为可能? (查看原文)
    Bobby 2022-12-24 14:41:35
    —— 引自第269页
  • 围绕着普通德国人对种族屠杀知道多少这个问题的辩论至今仍未停歇。……而伯恩瓦尔德·德尔纳(Bernward Dorner)则把这种大屠杀描述为一件“没有人想知道,但所有人都能知道”的事情。 (查看原文)
    Jan柑球 2023-02-02 13:02:32
    —— 引自第273页
  • 知晓和抑制一样,是个体主动建造的过程。伊尔米娜每次遇到针对犹太人的暴力时一无论是目睹还是通过传言一都拒绝看清事实。她原本不是一个反犹主义者,甚至到1938年还在“犹太的”商场购物。 (查看原文)
    Jan柑球 2023-02-02 13:02:32
    —— 引自章节:None
  • “您脑海中的建筑,也许可以称之为宏伟,但我却无法用它们给自己买个肉丸子。” “可是这事关我们共同的愿景啊!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必将迎来一个辉煌的未来。为此,每个人都应该做出牺牲。” “向您的辉煌未来鞠躬,但我更想决定自己的未来。” (查看原文)
    Jan柑球 2023-02-02 13:16:40
    —— 引自第132页
  • “您从这些书里能得什么呢?” “娱乐和教育啊。而且,我可以通过阅读游览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在脑海里。” “在脑海里?那为什么不通过脚步到那里呢?您都己经能到巴巴多斯了。” (查看原文)
    Jan柑球 2023-02-02 13:16:40
    —— 引自第249页
  • 围绕着普通德国人对种族屠杀知道多少这个问题的辩论至今仍未停歇。历史学家彼得・隆格里希(Peter Longerich)不久前指出了这种认知的部分界线,而伯恩瓦尔德·德尔纳(Bernward Dorner)则把这种大屠杀描述为一件“没有人想知道,但所有人都能知道”的事情。 (查看原文)
    Sam 2023-05-03 18:30:05
    —— 引自第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