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比较失望的一本书。首章分析文学史中的“建安”,强调后世对“建安”的回溯与重构,收获很大。之后几章以文本分析为主,多是具体诗词的解析,套路化明显,读起来很像高中语文的诗词赏析。作者虽然指出了意象表达上的变化,但往往浅尝辄止,有些无趣。而且,为什么作者总是在诗词的具体分析之后,生硬地插入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这种佐证方式颇有本科论文的美感。
當閑書看的,大一就看了田曉菲的書,遂所有文本細讀都有她的影子(說真的還挺想擺脫這種調子的)。不過作為一名余論中提到的資深三國同人女,不能理解田曉菲為什麼說《三國無雙》的女角色塑造的很好,每次光榮的女角色建模真的很一言難盡⋯還有舉的cp實在是廁品,已被嚇暈(我拉黑你田曉菲)
先看前面的部分,想给五星。然后觉得余论似乎很有趣,但是细看来有意思的东西实在不多。脑洞本身并不代表最后的完成度。如果不是被删了内容,那只能说乏善可陈。最后读中间和后面的部分,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每况愈下”……
不如《烽火与流星》有趣,感觉作者对里面不少诗作词赋的解读都带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不过也许是我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吧,所以读起那些词赋来才觉得无聊。关于译者,从责编老师处得知,“译文经过田晓菲老师比较彻底的大校订,整体上和译者的初译稿差别已经很大了,在和作者译者商量后,就没有在封面署译者名。” 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瘟疫、铜雀和赤壁。第一部瘟疫里,主要是以建安文学和建安七子的文学构建历史来讲述的,确实也让我明白了建安的文学和政治意义上的不同,里面对曹丕文学想法的解读也很有意思,另外对文风有些阴郁的阮瑀产生了些兴趣;“铜雀”则先讲了陆机这样北进的人对铜雀台这一形象的看法,以及历代对的铜雀台上歌伎和曹操形象的描绘,这里面作者情感的变化还是挺有意思的;“赤壁”只有一章,主要是苏轼赤壁形象的文学化。
田是很有才气的学者,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主题,仅是单纯的文本细读就足够精彩,但这样散碎的解读也会造成文章整体的失败,才气害了文气。第一章的主题有意思,但如蜻蜓点水,前两章的题目太大,内容撑不起题目。后三章从陆机陆云,到铜雀台,到赤壁,再一路写到三国同人,勾勒出一个在时间中连续的三国想象的转变,但这种想象的题目又太过普通,没什么新意。其实田这种文本细读的作品,如果没有思路,完全没必要写成长文。像她自己的金瓶梅,或者唐诗选注、宋诗选注那样,出一个单纯文本细读选注,反而更精彩。
这两口子的书,读多了就那个味,细致的发现一些线索进行文本分析而已。具体到本书,因为小田女士对三国史浸润不深,那些分析技巧就纯粹沦为了炫技,并没有什么新意(雅俗分野、群体与个体、记忆重构、女性主义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关键分析也多是援引别人的,也挺无聊的。
前半本四星,后半本三星,第二章最精彩,后两章怀疑是凑数的。
文本细读实在强大,善于勾连断章残句。
看书的时候想到电视剧《三国》曹操刘备的名言。曹操得知关羽死讯,叹曰: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刘皇叔的名言也很感人:庸庸碌碌,岁月蹉跎,老之将至,我这等人真的能成大业吗?三国作为一种文化构建,是经年累月堆砌出来的,这种文化构建从曹丕悼念建安七子开始,到谢灵运模仿七子聚会的诗词,再到萧统《文选》的大成。一个悼念美好时光,从彼时看到此刻的文学的建安取代了政治的建安。三国的浪漫化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的文学景象,到苏轼赤壁赋,回应曹操的短歌行,创造了一个永恒与一日的片刻,塑造了一个多情华发的曹操。《三国演义》更是在赤壁八篇中又回应了苏轼曹操谈笑间意境,表现出一种乐极生悲的文学时刻。到了电影、电视剧里的赤壁之战,则出现了赞美和反战的不同视点,历史在反复咀嚼中,被了人们主观意志篡改了原貌。
除去我真的很爱三国的加成,也确实还挺喜欢这种解构的赏析的。建安和三国这两个有重叠又并非同一的概念给人文才和武功两方面的鲜明印象,而从文学的、政治的、历史的杂糅视角分析那个时代的文论诗篇实在蛮有趣的,比如拟七子诗里的社稷生死观、曹丕的文'治'、陆机对五言的承进等等。 最后还有一段对于三国同人的分析。都说'史同雷文一升,三国独占八斗',余下那些被喜爱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无非满足了同人创作的初心:原典中清晰又被压抑的裂隙,或许指向一个平行宇宙中的可能性。其中还涉及男权视角的男女关系和君臣关系的重叠,一个男性情感激烈而女性角色相对缺失的背景,与制度化怀旧的共生关系,我觉得是讲得很好的。
读完回味印象最深的只有第一章曹丕与臣僚书信往来、陆机陆云对铜雀台和建安叽里咕噜的碎碎念,以及余论关于女性同人创作的部分,其他章节看完匆匆忘掉了。 建安和南朝部分写得很好,田晓菲不愧是萧梁文学研究大师;讲宋文人的时候就开始嘲讽模式(但是韩琦受好友委托偷偷搞铜雀台碎片做砚台一事也太好笑,一生光风霁月光明伟岸的韩稚圭也有如此偷感很重的样子);赤壁部分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可能是美国的学术研究风气太自由了,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跟中古的写作风格与价值观泾渭分明,强行把闺怨解释成性暗示着实令人无法接受。 和朋友说:看属性她(田晓菲)会在我的黑名单里。
每次看到陆云献宝一样给哥哥写信都觉得他好真实可爱,也许他看到曹操的梳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感受。陆机是“统一帝国的同人作者”,这个定义好有意思。附录真的让我惊了,正经出版物里的耽美同人作品分析给人带来一种相当奇妙的陌生和尴尬感,尽管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田老师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哈哈哈。
第一章仍然是《尘几录》中那个敏锐得不像话的田晓菲,最后一章仍然是《神游》中那个极具纵深感的田晓菲,中间几章也仍然是那个论文里常见的神神叨叨但确实又不能不承认有点意思只是意思在哪里好像还得再仔细想想的田晓菲。
3.5;「三国」与「建安」在作者个人视野中被重构的过程,三部分的联结仍较零散,但较《神游》好些。最喜第一部,细择文本以复现(曹丕)对文学建安的想象和重塑,达成文学和政治双重意义的「建安」,以文集构造一个被黑暗包裹的浪漫化时代(感伤也是政治姿态)——“作为政治年代的终结,恰好是文学时代的诞生。”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文化的酒宴场合,也是明确阶级划分的社会机构;书信和赠礼是物质和象征意义的交换,窥见丰富的人际网络和权力运作路线。 第二部「铜雀」着重写陆机对乐府的改写和塑造,同为《登台赋》,陆/曹对比可见视域的微广之别,巩固曹魏的浪漫书写,“形成三国浪漫化的滥觞”;铜雀台诗歌的兴衰可见后人对建安态度的转变,铜雀台逐步碎片化——从台到瓦到砚。 第三部「赤壁」在古今语境中的文化象征功能之流变。
切入视角是典型而熟悉的田晓菲,第一部写建安文学的经典化,最佳,第二部写铜雀台的意象在文学史上流变(从哀婉到讽喻),次之,第三部写赤壁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古今文化语境里的变迁,则稍弱一些,余论讲到三国主题的同人创作,可以写得更深。看田晓菲的书,会常常想起福柯那句,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她非常注重一个概念/意象是如何生成、如何被经典化、又如何被去经典化、在不同时代与不同语境里如何被解读。这似乎也是海外汉学(尤其是哈佛/哥大这批东亚学者们)共用的一个观看文本的角度。
比较失望。个人阅读体验里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梳理曹丕到谢灵运、萧梁王朝以来“建安”的构造过程,第二章讲宴饮为主的主公臣僚聚落的形成,和第三章南方视角的书写,读来都有失焦感。铜雀台在百千年间意象的变调、后人对邺城的想象、毁誉,变得有趣;第四章再讲赤壁,感觉结构上又散了,全书像从大锅里捞了几根细面条😂最后余论里田晓菲对同人写作的阐述很一般哈哈哈哈。
本来买回来是想看翻成中文版的《恨》,结果删来删去整个第五章写同人的都没意思了。反而读前面四章一如既往的舒服,好喜欢……陆机、谢灵运、萧氏营造的铜雀台,喜欢那种一片一片拾起邺城碎瓦的感觉~
对建安风骨和后世对魏晋风度看法变化的一次梳理。就角度而言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三曹中曹孟德和曹子建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作者却以曹子桓为着力点,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魏文帝。就本书内容来说,曹子桓可以说是早期领导立人设的代表,其政治斗争水平让曹子建看起来就像个小学生。此外,后世为何会出现尊刘抑曹的倾向,本书也分析地合情合理,实属不易。
本书也不妨视作建构「建安与三国」的新篇。
太散了。只有一二章写的是建安与三国,三四五章写的是后世对三国的想象与建构。好玩的内容有吐槽新三国,讨论三国bl,看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太符合自己的预期。
> 赤壁之戟
7 有用 春秋 2023-04-12 14:48:01 广东
比较失望的一本书。首章分析文学史中的“建安”,强调后世对“建安”的回溯与重构,收获很大。之后几章以文本分析为主,多是具体诗词的解析,套路化明显,读起来很像高中语文的诗词赏析。作者虽然指出了意象表达上的变化,但往往浅尝辄止,有些无趣。而且,为什么作者总是在诗词的具体分析之后,生硬地插入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这种佐证方式颇有本科论文的美感。
7 有用 負里 2023-09-01 21:42:13 江苏
當閑書看的,大一就看了田曉菲的書,遂所有文本細讀都有她的影子(說真的還挺想擺脫這種調子的)。不過作為一名余論中提到的資深三國同人女,不能理解田曉菲為什麼說《三國無雙》的女角色塑造的很好,每次光榮的女角色建模真的很一言難盡⋯還有舉的cp實在是廁品,已被嚇暈(我拉黑你田曉菲)
4 有用 學古餔啜 2022-09-24 11:30:51 江苏
先看前面的部分,想给五星。然后觉得余论似乎很有趣,但是细看来有意思的东西实在不多。脑洞本身并不代表最后的完成度。如果不是被删了内容,那只能说乏善可陈。最后读中间和后面的部分,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每况愈下”……
5 有用 院丸嗣 2022-05-08 14:02:23
不如《烽火与流星》有趣,感觉作者对里面不少诗作词赋的解读都带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不过也许是我自己的文学素养不够吧,所以读起那些词赋来才觉得无聊。关于译者,从责编老师处得知,“译文经过田晓菲老师比较彻底的大校订,整体上和译者的初译稿差别已经很大了,在和作者译者商量后,就没有在封面署译者名。” 全书分为三部,分别是瘟疫、铜雀和赤壁。第一部瘟疫里,主要是以建安文学和建安七子的文学构建历史来讲述的,确实也让我明白了建安的文学和政治意义上的不同,里面对曹丕文学想法的解读也很有意思,另外对文风有些阴郁的阮瑀产生了些兴趣;“铜雀”则先讲了陆机这样北进的人对铜雀台这一形象的看法,以及历代对的铜雀台上歌伎和曹操形象的描绘,这里面作者情感的变化还是挺有意思的;“赤壁”只有一章,主要是苏轼赤壁形象的文学化。
2 有用 一灯续日月 2023-05-10 03:10:23 四川
田是很有才气的学者,所以很多时候不需要什么主题,仅是单纯的文本细读就足够精彩,但这样散碎的解读也会造成文章整体的失败,才气害了文气。第一章的主题有意思,但如蜻蜓点水,前两章的题目太大,内容撑不起题目。后三章从陆机陆云,到铜雀台,到赤壁,再一路写到三国同人,勾勒出一个在时间中连续的三国想象的转变,但这种想象的题目又太过普通,没什么新意。其实田这种文本细读的作品,如果没有思路,完全没必要写成长文。像她自己的金瓶梅,或者唐诗选注、宋诗选注那样,出一个单纯文本细读选注,反而更精彩。
7 有用 邝海炎 2022-05-17 01:03:09
这两口子的书,读多了就那个味,细致的发现一些线索进行文本分析而已。具体到本书,因为小田女士对三国史浸润不深,那些分析技巧就纯粹沦为了炫技,并没有什么新意(雅俗分野、群体与个体、记忆重构、女性主义都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关键分析也多是援引别人的,也挺无聊的。
2 有用 文禾斗 2022-05-19 20:51:29
前半本四星,后半本三星,第二章最精彩,后两章怀疑是凑数的。
3 有用 入王舟 2022-04-22 20:50:48
文本细读实在强大,善于勾连断章残句。
3 有用 饿霸地煮 2022-06-06 16:08:30
看书的时候想到电视剧《三国》曹操刘备的名言。曹操得知关羽死讯,叹曰:故人陆续凋零,好似风中落叶。刘皇叔的名言也很感人:庸庸碌碌,岁月蹉跎,老之将至,我这等人真的能成大业吗?三国作为一种文化构建,是经年累月堆砌出来的,这种文化构建从曹丕悼念建安七子开始,到谢灵运模仿七子聚会的诗词,再到萧统《文选》的大成。一个悼念美好时光,从彼时看到此刻的文学的建安取代了政治的建安。三国的浪漫化是中国历史上最迷人的文学景象,到苏轼赤壁赋,回应曹操的短歌行,创造了一个永恒与一日的片刻,塑造了一个多情华发的曹操。《三国演义》更是在赤壁八篇中又回应了苏轼曹操谈笑间意境,表现出一种乐极生悲的文学时刻。到了电影、电视剧里的赤壁之战,则出现了赞美和反战的不同视点,历史在反复咀嚼中,被了人们主观意志篡改了原貌。
3 有用 RunAwayQ 2022-05-19 21:02:50
除去我真的很爱三国的加成,也确实还挺喜欢这种解构的赏析的。建安和三国这两个有重叠又并非同一的概念给人文才和武功两方面的鲜明印象,而从文学的、政治的、历史的杂糅视角分析那个时代的文论诗篇实在蛮有趣的,比如拟七子诗里的社稷生死观、曹丕的文'治'、陆机对五言的承进等等。 最后还有一段对于三国同人的分析。都说'史同雷文一升,三国独占八斗',余下那些被喜爱的、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无非满足了同人创作的初心:原典中清晰又被压抑的裂隙,或许指向一个平行宇宙中的可能性。其中还涉及男权视角的男女关系和君臣关系的重叠,一个男性情感激烈而女性角色相对缺失的背景,与制度化怀旧的共生关系,我觉得是讲得很好的。
1 有用 唐多令 2025-02-23 20:41:25 河北
读完回味印象最深的只有第一章曹丕与臣僚书信往来、陆机陆云对铜雀台和建安叽里咕噜的碎碎念,以及余论关于女性同人创作的部分,其他章节看完匆匆忘掉了。 建安和南朝部分写得很好,田晓菲不愧是萧梁文学研究大师;讲宋文人的时候就开始嘲讽模式(但是韩琦受好友委托偷偷搞铜雀台碎片做砚台一事也太好笑,一生光风霁月光明伟岸的韩稚圭也有如此偷感很重的样子);赤壁部分的一些观点,我不敢苟同:可能是美国的学术研究风气太自由了,但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跟中古的写作风格与价值观泾渭分明,强行把闺怨解释成性暗示着实令人无法接受。 和朋友说:看属性她(田晓菲)会在我的黑名单里。
1 有用 查无此团 2024-02-13 13:33:51 浙江
每次看到陆云献宝一样给哥哥写信都觉得他好真实可爱,也许他看到曹操的梳子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感受。陆机是“统一帝国的同人作者”,这个定义好有意思。附录真的让我惊了,正经出版物里的耽美同人作品分析给人带来一种相当奇妙的陌生和尴尬感,尽管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田老师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哈哈哈。
1 有用 王哪走 2023-05-03 20:02:22 江苏
第一章仍然是《尘几录》中那个敏锐得不像话的田晓菲,最后一章仍然是《神游》中那个极具纵深感的田晓菲,中间几章也仍然是那个论文里常见的神神叨叨但确实又不能不承认有点意思只是意思在哪里好像还得再仔细想想的田晓菲。
1 有用 欢乐分裂 2023-08-07 16:24:16 上海
3.5;「三国」与「建安」在作者个人视野中被重构的过程,三部分的联结仍较零散,但较《神游》好些。最喜第一部,细择文本以复现(曹丕)对文学建安的想象和重塑,达成文学和政治双重意义的「建安」,以文集构造一个被黑暗包裹的浪漫化时代(感伤也是政治姿态)——“作为政治年代的终结,恰好是文学时代的诞生。”从物质享受转向精神文化的酒宴场合,也是明确阶级划分的社会机构;书信和赠礼是物质和象征意义的交换,窥见丰富的人际网络和权力运作路线。 第二部「铜雀」着重写陆机对乐府的改写和塑造,同为《登台赋》,陆/曹对比可见视域的微广之别,巩固曹魏的浪漫书写,“形成三国浪漫化的滥觞”;铜雀台诗歌的兴衰可见后人对建安态度的转变,铜雀台逐步碎片化——从台到瓦到砚。 第三部「赤壁」在古今语境中的文化象征功能之流变。
8 有用 曼仔 2023-02-17 17:31:17 北京
切入视角是典型而熟悉的田晓菲,第一部写建安文学的经典化,最佳,第二部写铜雀台的意象在文学史上流变(从哀婉到讽喻),次之,第三部写赤壁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古今文化语境里的变迁,则稍弱一些,余论讲到三国主题的同人创作,可以写得更深。看田晓菲的书,会常常想起福柯那句,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她非常注重一个概念/意象是如何生成、如何被经典化、又如何被去经典化、在不同时代与不同语境里如何被解读。这似乎也是海外汉学(尤其是哈佛/哥大这批东亚学者们)共用的一个观看文本的角度。
4 有用 娄知县 2022-05-19 20:29:09
比较失望。个人阅读体验里觉得最有趣的是作者梳理曹丕到谢灵运、萧梁王朝以来“建安”的构造过程,第二章讲宴饮为主的主公臣僚聚落的形成,和第三章南方视角的书写,读来都有失焦感。铜雀台在百千年间意象的变调、后人对邺城的想象、毁誉,变得有趣;第四章再讲赤壁,感觉结构上又散了,全书像从大锅里捞了几根细面条😂最后余论里田晓菲对同人写作的阐述很一般哈哈哈哈。
0 有用 Perserkatze 2022-05-17 20:09:12
本来买回来是想看翻成中文版的《恨》,结果删来删去整个第五章写同人的都没意思了。反而读前面四章一如既往的舒服,好喜欢……陆机、谢灵运、萧氏营造的铜雀台,喜欢那种一片一片拾起邺城碎瓦的感觉~
1 有用 Cwarim21 2022-05-23 18:41:55
对建安风骨和后世对魏晋风度看法变化的一次梳理。就角度而言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三曹中曹孟德和曹子建的光芒实在太耀眼,作者却以曹子桓为着力点,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存在感的魏文帝。就本书内容来说,曹子桓可以说是早期领导立人设的代表,其政治斗争水平让曹子建看起来就像个小学生。此外,后世为何会出现尊刘抑曹的倾向,本书也分析地合情合理,实属不易。
0 有用 江南无所谓 2022-05-24 01:36:56
本书也不妨视作建构「建安与三国」的新篇。
0 有用 库库子 2022-05-30 07:39:38
太散了。只有一二章写的是建安与三国,三四五章写的是后世对三国的想象与建构。好玩的内容有吐槽新三国,讨论三国bl,看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但不太符合自己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