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现实的社会建构
原作名: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译者: 李红涛
出版年: 2022-1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ISBN: 9787300297286
内容简介 · · · · · ·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
《做新闻》是20世纪70年代异军突起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中的里程碑式作品,也是一代代研习媒介研究的学者无法绕过的“高峰”。1999年《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邀请大量学者评选20世纪重要的新闻与传播研究著作,《做新闻》位列35种经典之一。
作者运用现象学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理论视角,从新闻工作所受到的限制(constraints)和新闻人能够调用的资源(resources)入手,对新闻生产过程的常规化以及内在的权力关系运作进行了浓墨重笔的描绘。全书建立在深入而系统的经验调查基础之上,对城市日报、地方电视台和市政厅新闻中心的实地观察贯穿1966年至1976年。
尽管《做新闻》出版已经四十年,但其理论洞见愈发闪烁出光辉。有学者对《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2000—2002年间高被引文献做引用分析后发现,塔克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及吉特林的《整个世界都在看》(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处在整个共引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它们所代表的现实的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一视角在与框架分析逐渐融合之后仍然深刻影响着今日的新闻传播研究。
作者简介 · · · · · ·
盖伊·塔克曼 美国社会学家,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69—1972)、纽约城市大学(1972—1990)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0年转任康涅狄格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目前为该校荣休教授。
塔克曼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媒介)社会学、性别和高等教育,主要著作包括: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 Free Press, 1978), Edging Women Out: Victorian Novelists, Publishers, and Social Chan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李红涛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
盖伊·塔克曼 美国社会学家,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69—1972)、纽约城市大学(1972—1990)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90年转任康涅狄格大学任社会学教授,目前为该校荣休教授。
塔克曼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化(媒介)社会学、性别和高等教育,主要著作包括: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 Free Press, 1978), Edging Women Out: Victorian Novelists, Publishers, and Social Chan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李红涛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奥斯陆大学非常任副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媒体与集体记忆、媒介社会学、国际传播。
目录 · · · · · ·
译者导读 从1969到1978:《做新闻》的诞生/李红涛
中文版序 报导报道者/盖伊·塔克曼
导言
第1章 作为框架的新闻
第2章 空间与新闻网
· · · · · · (更多)
译者导读 从1969到1978:《做新闻》的诞生/李红涛
中文版序 报导报道者/盖伊·塔克曼
导言
第1章 作为框架的新闻
第2章 空间与新闻网
第3章 时间与类型化
第4章 灵活性与专业度
第5章 事实性网络
第6章 再现与新闻叙事
第7章 妇女运动如何成为新闻话题
第8章 事实、言论自由与意识形态
第9章 新闻作为建构的现实
第10章 作为知识的新闻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意识形态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程序,其目的是将现实世界进行归类并加以概念化,以便使这个世界成为我们用意识去认识的对象。这是任何意识形态表现在思想上的特征,而与它处于什么样的政治观念地位无关。它是一种成规,其结果是增添了社会的神秘特征,因为它阻止了我们把这些特征作为问题来认识。概念变成了现实的替代物,变成了一种边界,或者是限制继续探索的终点,结果应该被解释的东西被当做事实或假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8.事实、言论自由与意识形态Fact,Freedom of -
要想找到事实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区别,就要认真研究新闻作为一门知识所代表的意义和它的本质;就要承认新闻框架是对每天发生的事情的重建,而不是像一面简单的镜子样把事情反映出来;就要承认美国的新闻从业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维系美国的政治体系,正如苏联的记者要保护苏联的政治体系一样。这样的理解还要把“新闻是对真理的追寻”这种认识抛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5.新闻事实网The Web of Facticity/93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做新闻"的人也喜欢 · · · · · ·
做新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事实是新的,技巧是不变的。

书单|《做新闻》: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新闻的生产框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们会质疑一则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却从来不会怀疑新闻本身的存在。 功能主义长期占据传播研究的主导地位并非偶然,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将整个社会系统,包括大众传媒在内,视作先天存在的,并且具有天然合法性。但一旦开始考虑到作为主体的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外在社会结构体... (展开)
新闻是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

我只是想找个地方存读书笔记可以把我糟糕的读书笔记隐藏起来不让大家看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帮助你在后来重读第一次略过的部分时,增进理解。就算你不重读,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来... (展开)> 更多书评 2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Free Press (1980)8.0分 17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2008年8月)8.1分 8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阶梯阅读书目第一期 (白宇极)
- 想象乌托邦 (Kdropinstan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做新闻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Dou 2022-04-06 17:23:34
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知识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29 有用 苏拉维西 2022-03-11 13:28:32
也许这本书在西方很有颠覆性,但在中国人看来它可能是对生活常识的系统阐释,即新闻是一种的特殊权力,它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客观真实,并对社会予以了重新组织。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它受制于特定时空,二是它被类型化处理以符合组织规范导致信息损耗,三是它被记者个人风格及其关系网络影响,四是不同层级的消息源决定了新闻的等级性,五是叙事手法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六是新闻生产系统内部的斗争,七是由于一国资本集团、政治权力、法... 也许这本书在西方很有颠覆性,但在中国人看来它可能是对生活常识的系统阐释,即新闻是一种的特殊权力,它没有想象中的那种客观真实,并对社会予以了重新组织。原因何在?一是因为它受制于特定时空,二是它被类型化处理以符合组织规范导致信息损耗,三是它被记者个人风格及其关系网络影响,四是不同层级的消息源决定了新闻的等级性,五是叙事手法影响了受众的认知,六是新闻生产系统内部的斗争,七是由于一国资本集团、政治权力、法律法规等因素影响。尽管作者认为本书是一项知识社会学研究,我倒认为它以现象学社会学路径来诠释了李普曼有关新闻是探照灯的隐喻。本书翻译非常棒,译者悉心做了导读并增补大量脚注。不过缺陷在于,本书可能没有那么的“田野调查”,分析多于访谈,并且在阅读本书前最好观看一些影视剧以增进对美国传媒业及其生产流程的了解 (展开)
1 有用 我刚才吃了米饭 2022-01-29 12:30:42
这本经典的价值在当下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现实的社会建构”,而是在于告诉我们不要理所当然地本质化一些东西。在“做新闻”之前的新闻是什么?数据还是以前财经记者口中的数据吗?有许多值得追问的东西。
7 有用 经常用脑 2022-02-22 15:28:34
这版翻译好了很多,反而表示了内容的无聊,主要是理论和经验之间没连起来
0 有用 单字一兔 2023-01-12 13:48:02 江西
0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