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随随便便 2023-02-28 23:50:04 天津

    在蒲松龄眼里,考生都是跪求进入王朝文化监狱的求乞者。

  • 10 2022-11-24 17:46:08 浙江

    一部让小镇做题家们看了会应激的书。 确实每一章都可以扩写成一部专著。 唐宋辽元诗赋,明清经义。元清统治者在保证自我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利用道学与科举铸造与汉族士人的共同记忆。举人、进士身份的先后贬值。清代科举的少数族裔配额(江西棚户、苗民)。文化监狱式的公共景观:数千人在四十八小时内被隔绝于世,昼夜不停以应科考。 认为官方认定的籍贯种类不是固定的实态,与现实间存在张力。对流动性持悲观态度。考察了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生源地的变动。科举与社会心态、男性焦虑。宗教、道德、超自然与心态。 阅卷标准与出题偏好的变化(明鼓励包括天文、历法、算术在内的自然科学考察,清则禁止)。科举、学堂之争,及科举被废。

  • 7 朱颐钊 2022-09-30 19:48:26 北京

    迟到了20年的中译本,可谓洋洋大观!材料丰赡、叙事流畅,各章之内逻辑严密,细节都很有趣,各章之间又形成闭环,许多结论都有大量而严谨的数据支持,可以当做明清科举制度与文化的百科全书。一些有趣的点:《孟子》让皇帝们讨厌的那些篇章甚少用以命题;五经之科在明中叶之后,应《易》《书》《诗》者占比合计常年维持在85%,春秋改用《左传》之后就只剩7%了;元朝恢复科举之后,蜀中文昌之祀乃从而稍复;流行文化中,大多数的状元都梦见过自己要当状元;商辂为维持连中三元的殊荣,在殿试中接连摈退已中两元的刘戬、王鏊;考官批语日渐潦草,开始还写几句,后来就是一个「取」;殿试排名与会试排名严重缺乏相关性;清中叶以后,汉学思潮渗入策问命题。

  • 16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1-14 23:34:04 河南

    艾尔曼的《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尽管距离初版已经有二十年,依然是科举学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艾尔曼着眼于科举制对整体政治体系、社会架构以及个人产生的影响。艾尔曼通过研究精准指出科举制所谓提升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只是一种后世的想象。科举并非为增进社会流动而设计的一套制度体系,相反,它通过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将大部分人排斥在体系之外,使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内部流动和垄断社会地位、文化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方式。而它貌似公平的考试形式,又有效地遮蔽了人们对其内在结构性不公平的质疑。

  • 18 進學研思 2022-11-16 13:05:51 湖北

    书是好书,间有几处文字错讹,若再版当仔细校核。如:P415 蔡沉当作“蔡沈”;p534 《性礼精义》当作“性理精义”。

  • 3 大大大大凡凡 2022-10-05 22:40:16 重庆

    广博,该书极大扩展了我对科举制度的认知,同时提供了一套十分系统的框架,颇有大家风范。不过毕竟从来没涉及过科举史领域,史料的选择和阐释以及问题的提出方面并没有能力予以评价。草草通读一遍后比较赞同葛兆光老师序言中提出的几点问题,此外直觉上以为最后一章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空间,体量和价值大概足以支撑一篇博士论文的样子(

  • 4 乔庄皮皮 2022-10-05 16:23:40 北京

    对着《晚期中华帝国的科举与选士》读了一些章节,译得不错,这么厚的书,太难,特别同情译者,他们很厉害了。不过呢,好像没怎么核对史料,有些地方作者对原始文献的理解有偏差,或者作者转引的二手文献本身有问题,这些应该顺手帮着改了,或者出注。据说艾尔曼中文很好,不知道,他的一些错误简直了,匪夷所思

  • 3 黄西蒙 2022-10-09 00:16:32 北京

    非常硬核的巨著,研究明清科举历史的大作

  • 5 流惜子 2022-10-25 19:44:25 北京

    几乎每一章都可以拓展出n篇博论

  • 1 再见琳尼尔 2022-11-03 18:07:26 广东

    针对何炳棣所谓“成功之梯”而作。给五分是因为译者,能翻译出来真的不容易

  • 3 独孤苍云 2022-10-15 17:09:20 江苏

    做题家社会百科。考官商辂为了维持自己连中三元唯一纪录的虚荣,两次在第三轮考试拔掉连中两元的考生,真是命可以不要,名次不能不要。

  • 0 春诵夏弦 2022-10-24 11:50:23 云南

    “科举考试科目时间轴”?

  • 0 骑马去看驴 2022-12-12 20:44:15 安徽

    写的很好,但毕竟是20年前的著作了,特别是有关科举与道学的论述不能认同。

  • 0 橙小虎 2022-12-16 22:36:11 江苏

    太学术了,挑了部分来读,一个外国人能挖掘史料到这程度真的佩服。但对非专业的读者来说,还是宫崎市定的科举史更适合入门。

  • 0 玩转东瀛 2024-02-18 18:14:26 上海

    很厚,偏专业学术,只看前面总论一小部分

  • 0 寄寄寄居谢 2023-12-12 19:33:02 广东

    引经据典,严谨细致的学术研究,了解科举文化的重要著作。就像文章最后的总结: “那个被考官、考生、誊录官、对读官、守卫挤得满满当当的科场、号舍及其背后巨大的制度机器不复存在了。 同样消逝的还有数以百万计各村、各镇、各州或年轻、或年长,梦想着当官发财、光宗耀祖的考生们的希望与梦想。 这个自1450年以来一直在晚期帝制中国长盛不衰的文化体制最终归于尘土。为科举制度陪葬的,是帝国王朝及其文士群体的文化自信心,统治者和文士们曾经在这种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联手维系政府秩序、帝国威严和文士之学。 明、清两代统治者与士绅、军人和商人精英之间令人啧啧称奇的合作关系,在1905年后被颇为随意地抛诸脑后。尽管科举的一些制度遗产仍旧活在1911年后中国的现代文官体制和大学入学考试之中。 我们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

  • 0 韧勉 2023-12-07 20:41:24 北京

    汉学名家艾尔曼在本书中指出晚期帝制中国的教育、文化和宗教机构反映了王朝政权内部的复杂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文士文化成为一套在社会、宗教、政治生活的价值与地位的等级体系中最为适用的一种文化实践。当这套等级系统被摧毁时,不仅仅是思想智识层面会发生巨变。儒家经典的文本,在前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思想智识权威的地位,依靠的是儒家经籍的正统地位,以及当士人们正确掌握它们后所获得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提升。当这套地位体系被动摇时,它所仰仗的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也将被动摇;士人社会与王朝权力之间原本合作无间,他们最为珍视儒家意识形态,并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最后,对于那些皓首穷经的士人们来说,儒家经典再也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庇护所了。

  • 0 煙雲過眼 2024-01-12 10:39:18 浙江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 0 夜深歌 2023-10-30 22:23:54 上海

    洋洋大观,对明清科举几乎都说尽了。读的时候一直在想科举究竟像考研还是考编,现在想来无所谓类比什么考试,因为过程都是一样残酷,甚至现在的通过率更低。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生的道路其实不止这一条,读书如果读到为了科举蹉跎一生,也不是什么值得提倡的事情。

  • 0 鸿渐 2023-11-01 10:59:34 北京

    材料很齐整,对布尔迪厄的场域和文化资本的理论的使用也比较整全,分析了科举带来的机理转型,解释了“长期效果”。 提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和列文森的中国教育的张力对参,尤其也可和李弘祺谈到的“权威人格”问题结合。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