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站史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2022-11-12 22:08:58 江苏

    作者竟然是我出生那年写的书,但这个铁路社会史研究依然还是很少有人研究,无论是车厢社会还是车站公共空间,都是很值得研究的,而且会是很有趣的,可以去打破铁路政治经济史两家独大的局面。缺点就是年代久远,也不是学术著作,类似于引出了一个很好的概念,就是缺乏深度的研究,书的定价也太贵了。

  • 3 巴伐利亞酒神 2022-02-28 14:54:02

    翻译多少有些令人头大,一些铁路专业术语并未和中国铁路常用说法相吻合,涉及到的地名很多,若对日本铁路和地理常识缺乏的话,阅读起来难免晦涩。对车站历史的梳理很细致,引用了大量数据作为支撑。也引用了夏目漱石、永井荷风等人的著作,以生动的个人案例,来还原历史细节。

  • 2 有书共鸣 2022-03-11 00:59:12

    可当游记读。

  • 1 oasisly 2022-02-08 15:49:34

    铁路车站作为公共空间,同时也连接起近现代。译者细节之处翻译的也很好

  • 2 para 2022-02-09 15:06:26

    作者可谓胸中饱含万千伤感与希冀却不露痕迹的写出了这本《日本车站史》。车站作为公共空间的意象,其发展史成为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驿站的概念考据,到铁水联运、“国进民退”、以及军事征用,车站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其背后代表着经济上贸易需求的起起伏伏,科技上从蒸汽时代到电气化时代的进步,社会中街区化、大量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向城市集中,互联互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爆发,推动铁路进程呼啸而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作者敏锐的把握住了车站成为近期日本公共意识觉醒的象征,无论是站前广场的出现,还是顺应旅客需求的车站设施的改善,都展示了车站从一种被动的去个性化形成的公共空间到一种主动承担公共空间构建的意识转折,平等无歧视的公民社会自此萌芽。从夏目漱石到永井荷风,从和平年代到战争时期,车站承载的历史和情感超乎想象。

  • 3 秦福貴 2022-02-13 17:33:3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新书,几乎是印出第一时间收到。这本书同样存在文不对题(内容简介)的问题,如作者所说,本书主要是两条脉络,作为历史学的本书,介绍日本铁路车站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解释车站如何成为日本近代产业起源地;而作为社会学的本书,从“公共空间”概念出发,探讨日本铁路车站在近代社会与城市发展中的位置。后者作为副标题,当然是更为重要的部分,但着墨却少到只有寥寥数页讲到公共空间。而作为历史学本书的问题在于,如果不是对日本地理和历史特别了解的读者,很难读懂此书的诸多细节(更不要说很多内容需要对日语的理解)。而且本书大量直接引用夏目漱石等人涉及车站成段的小说片段,严重缺少最基本的一手史料内容。但总体而言,这并不是本书以及作者的问题,而是个人认为这本书本身就没有必要汉译后如此包装精美的出版。

  • 0 Deborahh 2022-03-05 19:41:23

    品川、新桥、札幌、东山站,作为给予人与人平等感、现代化便利与信息沟通场所的车站与旅行中流动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 0 ly的读享生活 2022-02-12 13:56:32

    作者试图揭示火车站如何成为日本近代产业之殿/堂,以及车站作为出行所需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其间的活动所意味着的一些时代风貌。 我的感觉:两条线的条理都不算清晰深刻,第1条线基本停留建设过程,在各个地点间频繁转换;第2条线搜集的材料太少,依靠夏目漱石和永井荷风等人的散文片段,缺少第一手的口述材料或更多的地方志等材料。

  • 0 非洲二师兄 2022-05-13 19:34:03

    不仅仅是车站史,还讲述了日本的铁道史,如果不熟悉日本地理,读起来确实不太有概念,我在同时看本书以及「中国轨道」,个人感觉读本书就像是一个日本读者在读「中国轨道」 铁路和车站早期在日本的命运并不比清朝末年好多少,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生事物想要让庙堂和江湖的普罗大众接受,肯定是需要时间的,对此倒也不必对清末那帮人吹毛求疵,不过因为没有陷入半殖民地的困境,火车在日本的发展还是要更有自主权一些,至少庙堂上接受度更高 1914年投入使用的东京站也太像现在的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了,而那一幅描绘当年新宿站内拥挤情况的油画,让我有点丧失了在那样一个车站等车的意愿…… 这次看的纸质书,感觉这一本的纸张非常棒,手感很好,比较柔软但又有韧劲,味道也不错

  • 0 仕青 2022-11-18 14:04:26 上海

    比较失望,太碎了。改天还是看英国铁路那本

  • 0 冬白夏青 2022-04-17 23:25:39

    这个是不是该叫铁道宅?背景和资料平铺直叙为多,事实性大于学术性和理性的“史”

  • 0 ETprobro 2022-04-20 10:32:12

    读着好累,图太少了,写的也跟流水账一样

  • 1 秋山雪見🍁 2022-02-25 09:37:05

    社会史书籍,车站作为公共空间的意象,其发展史成为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从驿站的概念考据,到铁水联运、“国进民退”、以及军事征用,车站的形态在发生变化,其背后代表着经济上贸易需求的起起伏伏,科技上从蒸汽时代到电气化时代的进步,社会中街区化、大量化现象的出现。人口向城市集中,互联互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爆发,推动铁路进程呼啸而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作者敏锐的把握住了车站成为近期日本公共意识觉醒的象征,无论是站前广场的出现,还是顺应旅客需求的车站设施的改善,都展示了车站从一种被动的去个性化形成的公共空间到一种主动承担公共空间构建的意识转折,平等无歧视的公民社会自此萌芽。

  • 0 浦岛太郎 2022-12-16 12:33:50 广东

    有一些篇章没有细看,涉及太多车站名称的考究等等。比较精彩的是以二战为脉络写日本的车站,提到了很多当时特有的情景,比如日本宣布战败时不同车站里人们的反应,有一些车站无法收到广播,有学生在传一张手写的纸,传达战败的消息,战败后美军进驻车站,享用RTO里的暖气,日本市民在冷风中排队。 当时的铁路还需要“站夫用力踩过车顶,把点着的洋灯从上面插进车厢”。

  • 0 池初 2024-02-17 20:53:59 天津

    着眼于近代化过程历史,关于人的细节太少了。话说我更想看二战后关于铁道的社会史。

  • 0 清雾幽幽 2023-10-18 09:40:59 上海

    需要对日本、铁路及日本铁路有一定了解,因此对大多数读者不太友好

  • 0 基瑞尔 2022-03-15 12:55:09

    “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车站是最先确立近代公民社会原则的地方”。车站见证着悲欢离合,装载着人们每次启程的各种事项,也同样暗含统治者对于“秩序”与“规则”的设定。作者试着从车站切入,审视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同样捕捉曾经在这里发生的重要事件与关键场景;部分但可能因为篇幅所限,也很遗憾错过其它方面(比如个人很好奇的车站便当/手信文化,以及后期的改革),也算小缺憾吧。【2022 #35】【方寸·樱花书馆 #1】

  • 1 乐马斯 2022-05-16 17:01:19

    怎么说呢……标题很有误导之嫌,subtitle的“作为公共空间的近代铁路”在全书只有寥寥几页,一没有触及其权力斗争,二没有涉及到空间实践,甚至连作者自己都说“本应能作为公共空间的车站在日本还有发展的潜力”,并且铁道、车厢、车站在空间的讨论上应该划分界限,相比之下更推荐作者在本书中也引用的“铁道之旅”。但如果当作日本“车站”历史的管窥,本书是极好的入门,作为命题作文,本书回顾了日本铁道百年,关键节点、建筑形态、功能用途都有涉及,但受限于配图有限,且彩插集中于中间,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 0 Fighting 2022-05-16 22:28:12

    似乎是给了一点启发,但从空间角度上看还是太过发散了,不太具有参考价值,有一点小失望。

  • 0 小星星咩咩咩 2022-05-24 19:53:51

    ★我个人对日本铁路这一主题挺感兴趣的,这也是该书一出版就马上进行阅读的重要原因。 ★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对某一主题的历史叙事,我很看重其中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尽管,本书对日本车站历史的叙事有一定的时间脉络,同时也从军事和民用两个角度进行了叙述,但整体仍然显得过于零散、零碎。 ★作者试图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来分析日本车站发展进程,但整体文章结构与公共空间并无太紧密的联系,只是在一些部分略有提及,并没有完全紧扣这一关键词。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日本近代车站史,最近的时间也只停留在1985年。若是抱着纵览日本铁路史的期望来阅读此书的读者,可能就要大失所望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