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微尘纷坠心田 短评

热门
  • 111 远子 2022-06-07 21:44:10

    一本难得一见的用文本(而不是主义)去揭示文本的文学评论集,这需要一种真正的兴趣和耐心。阅读过程中想起C.S.路易斯讲过的一件小事:在某次论文答辩会中途出去抽烟时,他想就刚答辩的学生提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点,同身边的同事再讨论一下,结果后者翻着白眼说,休息的时候能不能不要讨论工作。这时他才意识到,他似乎从未将教授文学仅仅当成是一份工作。在干一行恨一行的今天,尤其是在普遍弥漫着倦怠情绪的教师行业里,像张老师这样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正业,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做小事的人实属难得,令人起敬。

  • 6 非万能青年 2023-02-25 20:23:14 浙江

    随手翻了翻,张老师理论功夫扎实,似乎想走《小说机杼》的路子,从关键词切入,旁征博引地论述一番,但感觉力有不逮,尤其是缺乏伍德那种游刃有余、深广自如的松弛感。加入课堂教学经验也许是考虑到文本的平实亲近,以及提供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教和学的双向过程),不过我个人有点怀疑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当然总体还是值得一读的。

  • 11 读库 2022-01-20 13:45:54

    本书将于年后正式在读库自营渠道上架,还请读者们耐心等待,祝新年愉快。

  • 16 欢乐分裂 2023-03-13 16:03:20 上海

    扎实而好读的文学评论及导读,从梳理文学阅读的功能性入手,作者始终坚持“阅读的生命化”——即“经验与文本的合流”,将自身凿到文本的千层饼中去,掌握“属我性”,开发出朝向内里的感知力,跳出被归寻的框架和趋于理论化的大词偏好,上篇真实切中读者心路,用词熨帖舒适;借助通读作品序列、周边及跨界到其他艺术领域(多次援引巴赞很适切),藉由细读和仿写抵达文本构筑的、具有温度光影重量时空感的物理世界,抵达作者以延宕、叙事诱骗、嵌套而成的丰盈空间(所谓“摸骨法”很画面感)。 下篇谈及的几位作家其实可以汇流到“现代性书写气质”的发轫、成型、壮大——对清晰有序的文本世界的抛弃(纪德),以日常细节填充抽象的孔洞(卡尔维诺),以建序来破序、以实写无、以盈写亏(福楼拜),不可靠的叙事(石黑一雄)。

  • 70 邓安庆 2022-06-08 11:36:18

    深受启发。我其实不太爱看专事文学评论的学者们写的评论,因为评论与文字之间是隔膜的,一个由学术术语构建起的叙述体系,就像是隔着塑料盆摸猫。而张老师的文字,却是与文本有着共同呼吸的熟稔,其细致入微的感受和精准到位的表述,读之让人兴奋。这样的书真是太难得了!

  • 28 渡边 2023-06-17 08:38:05 江苏

    人的记忆机制其实就是靠细节来连缀的,重要的书电影,以为不会忘的人和事,最后都会脱去时间的鳞片,只剩些吉光片羽,而那些会被你自动提取出来的片段就不再是细节,而可能就是某种意义非凡的内核,包法利的帽子,安娜丈夫的耳朵,苔丝的“蘑菇”脸庞,文学说到底就是为我们提炼这些内核的通路,而这些内核又会提醒我们某个更庞大的存在。拥有的内核越多,能感知到的就越多。

  • 5 diffromreal 2022-03-24 13:55:17

    安老师写得太好了!(就是装帧不太能接受

  • 1 从从 2024-01-31 21:03:30 福建

    排版不好看……

  • 1 ABXY 2024-01-21 21:47:33 广东

    不喜欢排版和用纸

  • 7 fushia 2022-03-13 19:05:15

    要坚持不懈地锻炼感受力。

  • 2 将芜 2023-02-03 11:23:49 上海

    与文本贴身肉搏。作为方法论,让人感觉温暖。操作上却很难模仿,观千剑然后识器,路途之中是大量的混沌。以及,学生的表现挺惊艳的,让人羡慕的不是他们的才情或头脑,而是投入。

  • 12 支离疏 2022-03-29 13:54:13

    可当作阅读训练的方法论,把阅读还原到本来的技术层面,连看似飘渺的灵性与感悟的灵感其实也可以是“技术”的光韵。作者一直在强调的生命化的阅读,我是无比赞成的。我的理解是:生命化阅读归根到底,是“诚其意”,保持自己最初一念之本心与作品之间最亲密血肉的联系,保持对自己感受的忠诚,保持对文学的爱与敬意。不诚其意,阅读技术也可能走入误区(就像纳博科夫讽刺那些将树叶之绿色阐释为希望隐喻的读者)。意诚才有一切可能。很多人读很多书,只读出一脸戾气一口酸气一肚子怨气,这很不好。

  • 4 roro_rong 2022-03-30 20:10:57

    细读文本。最好在读过了这些文本之后再来看这个,要么不太懂……

  • 1 饭桌朋友 2024-04-30 08:58:54 湖北

    一天看完,几乎是一种享受。看了张老师最近的豆瓣,对这样一种“每年读一次歌德,四年读一次康德”的生活感到钦佩和肃然起敬。

  • 1 墨黎 2024-06-12 01:04:30 广东

    走进生命的阅读

  • 7 shio 2022-04-01 08:36:51

    如饥似渴地读,很容易溜神,作者太会引领,不得不再她坦诚如刀的语言下羞耻又惭愧——原来书能这样读,原来思考是我的事。

  • 2 danyboy 2023-12-05 11:43:41 北京

    确实非常好,坦诚、朴素、真实、好读,笔触很动人。前半部分介绍菜谱,后半部分就上菜了。早上读完,除了一段美好的外国文学之旅,还有一些启发,比如她讲“剧中剧”的嵌套模式,我忽然觉得这个特别适合用在历史非虚构里,表达历史本事和历史书写的关系,现成的结构;还有一次看她提了一嘴“古代文学中的魔法”云云,她显然说的是外国的古代文学,而我从来都是把古代文学默认中国的,这种微妙的差异也很有趣,希望作者将来写写中国古代文学吧~

  • 42 起名困难症患者 2022-04-06 07:49:17

    文本细读的确是很有意思。前半部分告诉我阅读文学的意义,后半部分对于阅读量有限的我来说是大段剧透

  • 21 丛一 2022-04-06 12:00:20

    文学阅读的生命化——倒是好的方法。不过,如同反对从小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为模式的阅读教育一样,过分强调将生命经验链接到文学细节,也并不见得就更甚一筹。否认带着阶级观点解读一切是可以的,但理性阅读也不见得就浅。阅读如是,看戏亦如是。作者的文字并没有放弃文学批评的专业术语,甚至也没有少用,有时候是以配合的姿势表达了反对的观点。当然,整本书还是好读的,以此来引导读者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尤其是非专业读者,甚好。作为老师,如此对待学生,且比照本宣科,套路总结要强百倍。

  • 9 sentimenthèque 2022-04-06 17:54:51

    很大程度上把我从刷书的节奏中抽离出来,最近会颠三倒四的想很多。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