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欲望机器”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终将去往何方”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诸整体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重建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
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本...
步入后现代社会以后,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逐渐被个人主义所解构。伴随着私有化不断扩大、消费主义不断深入,全新的自由意识形态与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对撞。在推倒权威与规制之后,个性化的思潮却以享乐文化取代了义务,以“欲望机器”取代了英雄主义的历史。我们对伟大的理想、遥远的未来失去兴趣,只活在当下,只关注自我,心灵不可避免地落入虚无之中。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试图从混乱复杂的现象中,澄清现代社会个体精神、文化、生活、未来面临的诸多问题,为“我们终将去往何方”找到答案。
全书从自恋、冷漠、诱惑、空虚、幽默、暴力等一系列元素入手,结合阶级、性别、代际等不同层面的理论研究,勾勒出了以多元化和个性化为演化脉络的当今制度与文化全景。同时采用大历史视野,将充满变革的现代社会放诸整体文明进程中进行考察,重建了人类对未来的期许。
作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本书不仅是今日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也能为每个想要看清世界、逃离空虚的现代人带来智识的启发、心灵的洗礼。
精彩观点
诱惑:富裕的消费社会意味着丰富的“选择”,欲望、快乐、交流便成了唯一的“价值观”。现代人最大的困扰,不是选择什么, 而是因为选择失去了什么。
冷漠:信息泛滥,新闻急速轮换,一个事件一旦被知晓,旋即也就被忘掉,因为它要为更为轰动的事件让出位置。一种因过度、因超激励引起的冷漠出现了。如今还有什么能让人惊异或引发轰动呢?
自恋:执着于自身的自恋并非不切实际,它力求实现自我解放、个体独立的伟大目标,如果放弃爱情,那么理由便是“我不需要另外的人,只为多爱我自己,这样我才能让自己快乐”。
暴力:在个性化的大潮下,靠肌肉确立权威的原则退位,人们憧憬自主支配、心灵对话以及无拘无束的生活,而用暴力行为来划分性别的古老法则也不复存在。
表达:表达的机会与欲望才是重点,“信息”的实质无足轻重。为了交流而交流,为了表达而表达,除了博取寥寥几声应和外,再无其他目的。
空虚时代的创作者
· · · · · ·
-
吉尔·利波维茨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简介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国哲学家、作家、社会学家。1944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现在格勒诺布尔担任哲学教授,法国教育部计划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20世纪后期至今的现代社会。他以“个人主义”为脉络,探讨了现代性、全球化、消费主义、现代文化、市场、女权主义、时尚和媒体等问题。主要著作有《空虚时代》《轻文明》《责任的落寞》《永恒的奢侈》《第三种女性》等。
译者简介
倪复生
法语语言文学硕士,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主任、副教授。译作有《责任的落寞》《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无休止的诱惑
可定制的诱惑
政治低调的魅力
性诱惑
第二章 纯粹的冷漠
大众的背弃
麻木的新面孔
实用的冷漠
“沉醉不醒”
第三章 自恋或空虚策略
度身而为的自恋
幽灵与心理
千锤百炼的肉体
谨慎的舞台
现在是末世吗?
24000 瓦特
空虚
第四章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二律背反的文化
现代主义以及民主价值观
现代主义与开放文化
从消费与享乐主义走向后现代社会
先锋派的枯竭
民主的危机
第五章 幽默的社会
从荒诞喜剧到流行幽默
亚广告
时尚:诙谐模仿
幽默进程与享乐社会
幽默的归宿以及后平均主义时代
微技术与色情的性
夜总会的自恋主义
第六章 原始的暴力和现代的暴力
荣誉与复仇:原始的暴力
未开化的体制
文明化进程
和睦的升级
自杀和犯罪:赤裸裸的犯罪
个人主义和革命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自恋并非界定为情感的自由奔放,而是自我隔绝,即“谨慎”,是“自我控制”的工具以及符号。尤其不要过度、不要洋溢、不要紧张,以免外露自己,这便是自我封闭,那种“保留”或者内心化成为了自恋的特征,而并非“浪漫的”显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自恋或空虚策略 -
我们社会中的矛盾不仅仅源自于文化与经济的背离,它也起源自于个性化进程的本身,源自于系统的、自恋型的个体化及微型化进程,因此,社会越是人性化,失落感也就越发常见;宽容及忍让越多,对自己也就越发不信任;越是长寿,也就越害怕衰老;工作越少,也就越不愿意去工作;习俗越是放开,空虚感也就越是强烈;交流与对话越是制度化,个体也就越发感到孤单、越是感到难以适从;福利越是完善,抑郁感就越是强烈。消费时代制造了一种普遍的非社会化,它微妙且难以党察。社会混乱已没有了章法,而有针对性的排斥也不再有纪律性可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民主的危机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空虚时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空虚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空虚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4 条 )

“自我”成为当下主流价值观
> 更多书评 7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Gallimard (1989)暂无评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6分 326人读过
-
GALLIMARD (1983)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kindle 2 (甜賽)
- 【酷威新书】 (酷威文化)
- 【酷威●社科】 (酷威文化)
- 阅读,是孤独,也是狂欢。 (子衿~时光书语)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空虚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41 有用 春眼秋手 2022-02-14 21:12:35
《空虚时代》《乌合之众》《娱乐至死》帮你了解社会的三大好书。巧的是书名连起来就很说明问题,哈哈。
5 有用 王腿毛 2022-03-07 14:26:19
谷歌翻译器都比这个译者翻译得好。
1 有用 三仛 2023-03-18 00:16:16 江西
好像自己愈发开始喜欢阅读这种“关键词式”的学术书籍了,像韩炳哲一样,判断总是走在考证的前面,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一个预先准备好的情绪化的结论,而不是展示出现实繁复且模糊的可能性。的确,直截了当的论断总是能够带给我一种收获知音的快感,“原来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但很快我便会感到空虚,因为除了去“确认”一些已有的思考,我不再有任何意愿与勇气从既定的对现实的理解中跳脱出来。
2 有用 浪迹天涯 2022-11-16 08:30:36 浙江
书籍表达习惯不太好,感觉有些晦涩,具体的内容也是当下常见的,没写出来什么深度的逻辑
0 有用 自为堂主人 2023-07-02 17:12:46 北京
哲学理论的分析一阵见血,目前看来空虚、冷漠、自私、享乐这些时代病越来越膏肓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