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最爱丽香 2023-11-19 20:50:27 湖北

    如果不是跟《暗流》一起看的话分应该高点。题材是好题材,人也值得崇敬,但某希望看到的是更真实的多面性,而不是像作者一味抒情和褒扬

  • 7 东曹掾 2022-05-16 12:07:34

    题材很好。 傅斯年先生的早在王汎森先生的书中已看到,还是敬重孟真先生。这样一个"归骨于田横之岛"的人,最后仍旧还是惦念着朋友,国家。 对林徽因先生的书写很好的破除了以往营销号的坏影响。 只不过执笔者随处可见的含沙射影,颇令人烦恶。 不过,我还是坚持看完了。

  • 16 傻冒叔 2023-04-03 22:17:16 浙江

    四个篇章,群星闪耀,以优雅得体的文字写出了那一代学人的情与义,“哪有什么黄金时代,从来都是勇毅者于深谷中劈出一线光明”。

  • 3 江南水乡 2023-10-12 22:10:49 浙江

    私货太多太多,文学历史痕迹遍地,太水。

  • 3 酸菜鱼 2022-12-30 20:23:41 山东

    千万不要为了文字的焦点预设自己的立场,本书很明显选取了历史中心的机构与学者,忽略了其他地区,因此只能是部分大师;安阳是地方与中央的冲突,作者此处不够客观,城子崖双方合作发掘的经验很可能来自安阳。另,既然是中国考古百年纪作副标题,参考文献里居然没有史前中国考古学史和暗流这两本书。

  • 65 祝羽捷 2022-03-25 11:21:20

    《荒野上的大师》太好看了,文字里透露着意气风发,写得优雅得体。近代中国的学人们在战乱中,走出书斋,在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拓荒者。张泉用大量的考据和采访揭开了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刻画了文化重生中的学人们群像。

  • 1 十七在压马路 2022-11-15 08:42:16 上海

    只可惜乱世仍求索的坚韧,蹉跎在形势一片大好下的悔过书里。

  • 1 hippocampus 2023-10-09 16:51:10 北京

    好希望被拍成黄金时代那样的纪录片;真的很好看,看他们一腔热血会跟着热血沸腾,看他们在艰难岁月献出生命会热泪盈眶,看他们在特殊年代的境遇又会忍不住唏嘘……喜欢这种纪录片似的叙事,但故事并不遵从时间前后,就像你我的记忆,在过去那些年里来回穿梭;他们真的是大师,是勇毅者;只是难在我对历史和名人的无知,准备二刷

  • 22 无聊热带鱼缸 2022-04-06 00:06:58

    很值得读的好书,装帧手感也很好。虽然除了事实梳理,缺乏从更宽阔的层面审思这四个部分,只是各自附带几段抒情感慨有点单薄。但那些或是被脸谱化的当代神话,或是名字已经被埋没的赤子,他们本身是追索超越一时一刻的人,回望他们在动荡之世的挣扎,细节越多阅读体验越富足。

  • 12 韧勉 2022-03-30 16:30:08

    文化记者出身的作者张泉笔法简洁洗练,本书主要针对民国初期的第一代深耕于荒野的田野研究大师的历史功绩,以及他们与其一代伟大弟子之间手把手师徒传承的感人事迹为线索,勾勒出民国两代知识学人的艰辛与伟绩。全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地质考察名家,主要讲述丁文江及其弟子翁文灏、裴文中等易被忽视,但不容被抹杀的历史成就。第二部分讲述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四大导师与助教李济与徐中舒、王力和姜亮夫等优秀的一代弟子之间的传承。第三部分探究史语所李方桂赵元任的语言田野往事。第四部分谈及营造学社中梁思永、刘敦桢和陈明达的贡献,及其晚期培养的青年学人罗哲文和王世襄也在各自领域成为了泰山北斗。不过在下不太苟同作者的观点,认为民国第二代学人的学术成就不如第一代大师,毕竟作者本人非学术圈内人,对学术史只知大势,未闻细则。

  • 8 提子 2022-03-30 18:16:30

    对学术的热忱和对自我文化的感情也许是永远无法完全分开…作为一个只看故纸堆的古代文学学人,看到考古相关的学者真脚踏实地做研究的故事,略汗颜…更感慨,相对“乱”的时代其实对于思想和学术是有利的。再想想如今考古学界生产文章的行规,唏嘘啊…

  • 21 smile 2022-04-04 20:41:11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1927年,军阀屠杀,社会动荡,名儒叶德辉在湖南被枪决,章太炎的家产被浙江政府抄没,人人自危。吴宓猜测,王国维此去颐和园,或许是要效仿屈原投江。侯厚培说,早上王国维到办公室与他交谈了一阵,随即若无其事地向他借了五元钱。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未来的世代仍要面对并做出抉择:是信仰科学还是迎合权力,是融入世界还是闭门自守,是努力恪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还是甘做附庸。许多事情听来都是常识,可惜,当人们真的需要做出选择时,最先舍弃的往往就是这些最基本的准则与常识。

  • 1 雾凇 2022-05-27 00:01:00

    主要讲述了民国时期一群勇于从书斋走向田野的学者们的考古研究历程,依托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营造学社四个研究单位的存续过程,记录了在战火纷飞的艰难条件下,这些学者们在地质、古生物、甲骨文、文物器具、语言、建筑等领域进行的开拓性的考古研究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作者也有意为这些大师和他们的故事添加几分书生意气、慷慨激扬、又带着些许悲壮落寞的传奇感。 想起之前看过的《哲匠录》,正是营造学社朱启钤、刘敦桢等人编辑校补的。以后若去读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必然也会想起这是他在右眼已盲、生活困厄的情况下坚持研究的成果,还有当年邮寄中遗失、再也无缘得见的原始定稿。

  • 1 Titus 2024-04-25 17:34:50 北京

    有一小章的名字叫「欲祭疑君在」,它只有兩頁半,這是最大的悲哀。

  • 2 青芒 2024-03-31 20:54:38 江苏

    很好的题材,但内容显然有些单薄,不足以支撑这样庞大和复杂的人物和故事,如果对这些人物能有更深的了解或许内容会更丰富全面一些!

  • 0 danyboy 2024-04-03 00:24:47 北京

    不错的历史非虚构。哪怕里面的人,写到的事,或多或少,有早有晚,也曾读过听过感慨过。但汇总到一起,事事有出处,还那么流畅和恰到好处,从地质切入,从建筑淡出,一条线曲曲折折不绝如缕,最后就挺好看的了。叙事、剪裁、结构,皆有可学习之处

  • 9 乔峰 2023-07-11 11:53:47 四川

    非常推荐。 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是伟大的。

  • 6 秉存 2022-04-03 20:58:47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大师于荒原劈山裂海,点铁成金,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然,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7 ly的读享生活 2022-04-04 15:23:46

    写了个1500字的书评,写得心潮澎湃,这样的人和事,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中国考古,考古中国,百年前曾经有这样一群人。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