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首歌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伯樵·阿苏勒 2022-03-20 13:12:35

    如果只有序言的话,是一部五星、甚至六星的作品,Owen不是个学者而是个诗人~但...讨论到正经内容时,又有点不是重新发明轮子,就是歪果仁开脑洞,要么就是过度质疑出现太晚的早先文献,顺带着质疑了整个传统,不是不能这么看待问题,但有点走了极端~毕竟要判断中文风格的register确实有点难为人了~不过最好笑的还是对一首宋词的内容总结是“您是最棒的”(此解读并没错),也就是Owen不上简中互联网,否则“您是最棒的”后再加一句“么么哒”,将完成阐释学绝杀...

  • 20 冷香飞句 2022-03-29 17:00:15

    书名译作“惟歌一首”确实更文雅一些。词体文学从应歌到案头的雅化进程中,传统研究者一般除了关注其音乐性外,采用的仍然是版本流传、作者与作品的关系等与无异于古近体诗的研究方式,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误读与遮蔽的可能。该书则从西方汉学的视角,论述了词从11世纪“只是一首歌”到12世纪“不再是一首歌”的发展轨迹,对“知人论世”“比兴寄托”等中国传统词学观念进行颠覆性解构,质疑作者对于作品文本的权威,试图突破传统词学研究范式的局限,相关的议题涉及秩序之外的时间、性别空间、作者归属、文本流动性等。但中西研究中的史源学与文献学方法差异,导致了该书的部分论断缺乏精准性与说服力,对部分作品的阐释也有过度解读与语境偏差之嫌。诚如宇文所安在书中所言:“跨文化比较总是危险的,但也会提供有益的启发。”此话可作为本书的注脚。

  • 3 川萍 2022-03-30 10:57:06

    宇文所安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解读宋词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空间。本书梳理了11至12世纪以来宋词从应和歌曲的表演实践演变为精英文学的历程。最重要的一个转折,就是词被严格区分为“雅词”和“侧艳”,并被编成定本流传于世。宇文所安视词为“感性的话语体系”,并注意到了词构建了有别于宋代道学与政治所营造的欲望空间(虽然并非独家创见),并把它和词作者士大夫的身份相联系,颇有启发。他细读文本、娴熟运用西方文论的能力令人惊叹,尤其是分析周邦彦词中“阻隔”的概念,飘逸灵动,充满想象力,为读者展现了古典文学中隐秘幽微的曲折面向。但也正因此,有些结论不免陷入过度解读之窠臼,有些地方也存在着误读或错讹。尽管如此,宇文所安的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使人对那个古典世界中的艺术再现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 2 free farm 2022-03-24 16:18:47

    只是一首歌,是在公域以外界定自身的,也许回答了宋词初起的问题。

  • 3 馀尘Dust 2022-04-05 17:02:21

    前面精彩。语言具有诱惑性(窥视、身体、情欲)。制造XX(词人)。拒绝传记式批评。还原(想象)词体原初的传播形态。歌女“常备曲库”的提法。词如何从只是一首歌变成一种文体,是歌者与学者的偶遇,也是女性某种程度上的落幕。词的表演到被阅读,被编年,被与“作者”产生磁吸式地捆绑。

  • 2 阿德 2022-03-27 10:57:35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0 兰蘭蓝岚 2022-03-21 09:42:05

    #《只是一首歌》,一首不需要许多诠释的歌 “在词的世界里,人们不关心统一的整体。他们更关心的是失落的爱情,是一刻的悲欢,是一杯酒、一盏茶。” “在歌词的世界中,更加普遍的现象则是:国家、功名、家庭统统消失了;词中只剩下情人——眼前的、想象中的,或者已经失去的——深深烙在心上,刻入记忆之中。在词的世界里,社会约定俗成的等级和价值体系轰然倒塌。”

  • 5 苏野 2022-03-23 09:25:55

    宇文所安惯有的批评范式转向宋词领域的实践之作,问题多多。然而,宇文的通达宏大的视野、优雅致密的行文、精微的文本洞察力、细密深邃的历史想象力,以及对文学批评惯性和常识的侵略性一仍其旧。从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到具体而微的创作主体、文学文本,宇文所安以其批评的思想性,对观念习见的颠覆性解构,一再唤起我们对已有传统的惊奇之感。

  • 2 smile 2022-03-22 22:04:07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 9 珍瓏局長 2022-03-05 12:30:08

    第一页“Serious scholars of this period do not take lyric seriously.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Song dynasty they know.”最终译为“研究宋代的严肃学者并不严肃对待宋词。词所呈现的世界并不是他们所熟知的宋代。”我曾译为“宋代的正统文士…”。无疑,这称得上误解乃至讹译,但是我更倾向于归结为原文的意思斩截到令人不敢直译。不妨问问与东亚系往来较多的邓小南教授,其先考不是严肃的宋代研究者或随意地对待了“呈现其所不熟知的宋代的宋词”?当然,比起将“为高平公缀集成编”理解为“范纯仁编纂晏几道词集”,这些也算不得硬伤。

  • 6 苦影 2022-03-11 23:57:54

    相较宇文的其他著作而言,这本稍弱,不过总的来说还是喜欢的——一位始终提醒着自己是在书写未知的研究者是多么可爱而深刻。作者的记叙从11世纪词“只是一首歌”开始,到词“不再是一首歌”的12世纪结束,其中的议题如秩序之外的时间、性别空间、不断被重新定义的作者、俗文学流动性的归属等,在此前的文中都有谈及,甚至更为深入。本书勾勒出一条这样的词文学发展脉络:从最初的口头传至纸本,最终发展出文体的自觉意识,形成所谓的“本色词”,在这过程中枝蔓繁杂,却又被后人不断的裁剪,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词史。但宇文的独特之处不在于他的宏观构造(毕竟这一过程在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而在于一如既往的、感知文本的方式。在天气初转暖的春日读周邦彦写盛夏的词,风老莺雏,雨肥燕子,又读到宇文写周氏如何“荡入”情景,多么愉快。

  • 0 烤肉君 2022-03-03 00:23:32

    宇文所安做了很多很有趣的尝试,试图揭示的也不仅仅是“词”本身的问题。他提醒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词都被视为女性化的,诗才是男性化的,因此词作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署名一首词的兴趣并大,但随着词的发展,出现了各类的词集,这些集子所做的其实就是讲“词”这一文体经典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在词作产生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的歌女隐形了,词人们试图讲特定风格的词归于某一词人的文集之中,所谓婉约豪放也是被构建出来的概念—构建行为本身反应的其实是整个宋代文化对“理”、对“同一性”的追求。

  • 4 江海一蓑翁 2022-03-02 20:33:42

    美国学者宇文所安关于宋词研究的新著,书名“只是一首歌”很好地概括了本书内容的三重指向——一是以所谓“诗余”的定位,讲述各位相关作者之于宋词的创作定位与诗、文等其他作品之间的反差与张力;二是以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必备产品的定位,讲述宋词背后的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生态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三是以大众文化传播载体的定位,讲述各类宋词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文本流变、内容衍化与意蕴重构。尽管作者对部分作品的阐释可能有过度解读和语境偏差之嫌,但其一以贯之的跨文化比较分析视角、他者化观察带来的创新学术阐释、以及深厚的文本细读与文本语境还原能力,都让人受益匪浅,值得细读、关注和推荐。

  • 4 当局 2022-03-03 12:07:57

    唐诗被宇文翻了个遍,现在把手伸向宋词啦。关键是,国内真的没有好读本,最好的《唐诗杂论》,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 6 飘来飘去 2022-03-06 16:37:48

    宇文所安的这本书掺杂了一些文学社会学的视角,比如将“诗馀”解释为社会“剩余物”,是相对于公领域的某种自我保存手段,也有提及词的“双重性别”(叶嘉莹亦有次一说),最重要还是对演唱现场的还原,以及文本的不稳定性,对“作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大抵没有超出福柯《作者是什么》)。可惜本书臆想的地方实在太多,脑洞偏大而史料与文本的支撑非常不足,宇文所安也自承很难被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所接受(不被骂才怪)。但是坦白讲,抛开上述缺点,这本书的创新与洞见也着实不够,更像是一种词学的外部研究,丢失了作者以往对诗词文本的穿透、发现与想象,显得有些新瓶装旧酒了。宇文所安过于强调“只是一首歌”,但也应该“不只是一首歌”。

  • 3 朱颐钊 2022-03-14 17:10:18

    英文题目Just a Song,翻译过了少了一半的意思,比较可惜。挑的一些词都还是不错,大概可以推荐给中学生看一看吧。

  • 3 喝水没烦恼 2022-05-11 08:11:04

    本来很期待的,以为能做出《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的深度,但问题提出后,逐渐滑向词史+词作赏析。跟他的《初唐诗》《盛唐诗》一样,读时津津有味,读罢印象无存。

  • 1 李让眉 2022-05-11 12:52:03

    不涉及品评只看方法,则确实称得上细密有灵性。创作者引入歌者变量让人忍不住想起田晓菲早年尘几录里的抄本研究,时间的创作,可爱的呼应。

  • 0 星河光碎 2022-05-19 21:30:18

    提出的问题蛮精彩,尤其是早期词集的生成,而且也为考量早期词集中互见词作的归属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但是阐释论证一般,臆想过多,而且最后还是回到了词史发展及词人分析词作赏析,且又总胶着于“巫山云雨”。而且既然是"Just A Song",即以音乐文学为本位加以观照,参考文献没有《唐代酒令艺术》《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研究著作也有些出人意料。

  • 0 穿匈国 2022-05-23 15:44:27

    强调早期词作由酒筵歌席而生,因而在文献学上注重其流动性(作者归属难以确定),在文人心态上注重娱乐性(与理性化的时代相割裂)——本书据此对北宋词史做出重写,有相当的说服力。涉及具体作品时,有时显得煞有介事:也许,「指认套路」本就是一些研究的「套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