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焕之的创作者
· · · · · ·
-
叶圣陶 作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说你们两个都喜欢理想,这一点颇相像。” “这由于干的都是教育事业的缘故。臂如木匠,做一张桌子,做一把椅子,用不着理想;或者是泥水匠,他砌墙头只要把一块一块砖头迭上去就是,也用不着理想。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 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样培养?这非有理想不可。”焕之清朗地说着,仿佛连带代表了蒋先生向一般人宣告他平时遇见些太不喜欢理想的人,听到他的自以为不很理想的议论,就说他“天马行空”,“远于事实”,往往使他感到受了冤屈似的不快。现在树伯提起理想的话,虽没有鄙夷他的意思,他不禁也说了以上的解的话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他原以为自己沉沦在地狱里,谁知竟有人严饰这个地狱,使它成为天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典藏丛书(共7册),
这套丛书还有
《死水微澜》《金粉世家》《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骆驼祥子》《子夜/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等
。
喜欢读"倪焕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黄金和诗意 7.9
倪焕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倪焕之——迷茫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倪焕之》是叶绍钧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融汇了他那精深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国家观念,体现了他深刻的社会洞察力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全文字字珠玑,语句精炼成熟,在白话文尚未成型的20世纪20年代无疑是推动白话文写作进步的。情节节奏紧凑又不显慌乱,从社会各个方面描述了...
(展开)

超强领悟力、教育社会与女性的二次出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它的心理描写,无论是倪焕之的眼见景色 、事业还是他的私人生活,作者都给予了非常多的篇幅,把主人公的心情、情感和思维历程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种写作的艺术手法,在客观上还造成了一种效果,即主人公除了现实生活之外,他还有一种特别丰富的精... (展开)
九重天到十八层地狱有多远?
对于书中的男主角倪焕之,我的情感犹如坐过山车。最初,他的理想以及不服从于命运大流的勇敢,使得我对他的好感度到达了顶峰。然而,在他结婚后,他身上的自私逐渐开始显现出来,特别是在金佩璋怀孕后,他的一系列纠结,让我十分厌恶。自此,我对他的情感一直在走下坡路。 但不...
(展开)

百年了什么都变了什么都没变
不敢相信这是上个世纪的作品 人均麻木的年代里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 倪焕之的各种矛盾心理活动 这不就是教育界和社会的现状吗? 形式主义、理想主义当道 一线工作者没有话语权 结婚生子带给金佩璋的转变 当代女性不依旧在经历? 被困家庭,被孩子榨干理想 ...
(展开)

幼年经验(个人“本性”)的影响与对一种惯常看待人、事方式的反思
金佩璋受幼年丧母的经历的影响,她生命中应该是渴望依靠,并有一种较之她人更强烈的母性的气质与情绪的。在实习期间“拉着幼童一起散步”的经历虽在描写时着墨很少,但我觉得可作佐证。于是一种幼年的经验极大地影响了未来的前路。这种“注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焕之对于...
(展开)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0分 75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6.9分 164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7.7分 13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年11月)7.6分 1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地球没有人)
- 教育学 (松花酿酒)
- 许子东:20世纪中国小说 (蒹葭)
-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杂烩 (sunny夏语冰)
- 已阅的中国现代文学 (聋提灯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倪焕之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假作真时真亦假 2023-09-21 11:27:46 天津
从“少女中国”的角度看:教育与革命,女人与孩子,“可厌的娇柔”、“丈夫的旨意”,文体的寓意。妻子与同志似乎并不兼容,那么丈夫和同志何以是兼容的?倪焕之缺少迈入新生活的勇气。
5 有用 夏鸣 2023-01-30 16:13:58 河南
瑕不掩瑜。1928年的长篇小说,应该看到它的时代意义,中国的白话文小说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所以30年代是白话文小说探索的年代,叶圣陶的这篇为30年代探索白话文体增添了贡献和色彩。他的语言精炼准确,这点跟巴金非常像,叶圣陶对巴金也确实有提携之意。跟茅盾不像,茅盾小说语言明显还带着一些文言文感觉。里面有些教育救国的理想主义,在当时应该很具有启发性。不够五星的点:叶仍有一些男性凝视的写作视角,... 瑕不掩瑜。1928年的长篇小说,应该看到它的时代意义,中国的白话文小说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所以30年代是白话文小说探索的年代,叶圣陶的这篇为30年代探索白话文体增添了贡献和色彩。他的语言精炼准确,这点跟巴金非常像,叶圣陶对巴金也确实有提携之意。跟茅盾不像,茅盾小说语言明显还带着一些文言文感觉。里面有些教育救国的理想主义,在当时应该很具有启发性。不够五星的点:叶仍有一些男性凝视的写作视角,对于金的描写之脸谱化程式化让人无法忍受。以及对倪焕之和金的前期铺垫,让人感觉没有走出才子佳人配一对的老路子,只是结局不佳而已。总结来说,是既有创新意义又有因循守旧元素的一部小说,要放在时代背景中考量。 (展开)
2 有用 ! 2023-09-28 11:14:47 天津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闷与幻灭。
4 有用 莫名明 2023-06-05 02:00:03 福建
理想主义者的衰亡,以及他的妻子佩璋仍然是个工具人女性,两次转变连心理活动都没有,完全是应该这样所以这样
0 有用 收纳空白 2024-03-10 19:17:48 北京
节庆灯会和群众大会两场“沉浸式演出”的呼应对比很妙,革命的戏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