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海禁、互市 短评

热门 最新
  • 21 万邦之镜 2022-03-29 12:18:04

    引进台版的八旗出版社在封面设计上有博眼球的嫌疑,弄得好像是开放的大清VS封闭的大明般的斗兽一样,但其实书中绝大半篇幅以及精华部分都在明朝那几章,地方和中央的博弈,明初建国者的周礼输出理想和利益生计现实的冲突,地方官员如何努力在不违反祖制的前提下为去朝贡化的番商互市模式争取空间,都有比较亮眼的论述

  • 4 Travis1997 2022-05-10 00:47:41

    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第一本讀岩井的書是財政史研究,圍繞原額主義作文章。原本擔心以類似框架研究外交史會太僵化,讀下去覺得把握得很好。第五和六章清朝部分尤其值得細讀。

  • 1 虚一而静 2024-02-29 17:22:15 美国

    读着像是不伦不类的思想史

  • 6 晓木曰兮历史系 2022-11-30 19:01:39 山西

    這個日本學者寫的真好,對於中國歷史的認識深度太讓人佩服了。

  • 7 咸南海東 2022-12-18 01:13:06 上海

    明初为合法性搞“朝贡一元体制”,制裁日本加强了此体制。永乐时期在此基础上搞双向垄断贸易,朝廷获得全部利润。明中期由于西人东来、白银流通、走私贸易,朝贡一元体制禁止自由贸易,导致军事商业集团形成。16世纪中期广东开始抽分、博买,进而有隆庆开海与俺答封贡,互市制度全面确立,朝贡-海禁名存实亡。作为军事商业集团的清朝为制裁海外反清势力而暂时海禁。灭郑后全面恢复互市制度,增加收入,且尽可能不产生外交关系,只不过对海外华人依然警惕。互市制度在文献中有朝贡制度的残留,只是文化惯性。鸦片战争打破互市制度中的地域限制,打成西方商业资本的扩张。 译文太啰嗦减一分。

  • 3 苦影 2024-01-09 23:17:02 浙江

    精彩,作者对国际关系名与实之间的张力之理解简直入木三分。作者以批判费正清、考尔曼等人的“朝贡体系一元论”为切入,探讨了明代的“朝贡-通商”体系与清代的“互市-沉默外交”之差别,认为费氏等人的观点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明代在近代历史中的特殊性。五百多页的内容委实细致,在此不作一一回顾(但这周前应该会写一篇稍长的评论),只记下几处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论述:其一,外交双方的文件极有可能以不同的文体写就(如清曾将沙皇国书依表文题材翻译,在条约的汉语译文中嵌入了和朝贡相关的用语),但二国的关系实质却并不全然与此重合,因此,若仅仅依赖中国一方的史料,便难免认为明清贸易为与近现代“自由贸易体系”相对的“朝贡一元体系”;其二,在明中后期海禁制度趋于僵化的情况下,东南、西北边境地区的走私活动反而随之加剧(余见转发)

  • 1 秋山雪見🍁 2023-05-09 10:20:18 福建

    本书核心是检讨了费正清的“朝贡体系论”,并进而提出“互市秩序”的概念,推翻了过往“朝贡体系论”对东亚史的简化认知。本书的标题的“朝贡、海禁、互市”是关键的概念。朝贡是相互往来时的外交礼仪制度,海禁是以海防为目的所实施的航海及居住限制。互市在广义上是一种交易活动,但就贸易制度而言是一种管理贸易。明朝在强化海防的同时也禁止了民间贸易,转向为朝贡和贸易一体化的形式。因此,明朝的海禁不单是与海防相关的航海限制,也意味着民间贸易的限制。明中后期起,内陆与沿海的互市贸易兴起,意味着明清并非朝贡一元体系。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对互市的概念前后矛盾和过于强调贸易在外交交往中的意义,以及关于对日外交因素对于明初朝贡-海禁形成的作用是否过于强调,也许也是日本学者本身的视角导致的。

  • 1 吃蛋挞 2023-11-20 10:55:28 日本

    整体论述自有其建树,但本书最好的一点可能在于详细道出了互市如何在仪礼与实践的缝隙里一点一点成长起来,最后在沉默外交下成为商人自由出入之场域这一过程。不过岩井对广州贸易的看法还是稍显乐观了些。

  • 3 心非木石岂无感 2023-10-04 14:16:00 陕西

    正文中的“!”用的太多了,作者本人显然也延续了日本抗拒中国主导华夷秩序的传统,自觉不自觉的将这种民族主义感情流于笔端,结果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有失偏颇。不过整体上还是可以一读。

  • 1 最后一颗花椰菜 2023-10-21 21:00:07 日本

    翻译得不咋地

  • 4 Böri 2022-05-07 15:06:48

    写的很不错。岩井茂樹是东亚贸易史方面的大家,因为期末原因,无法去寻觅此书的日文本,但是八旗出版社刚好在今年发行了汉译本,非常及时

  • 0 Astoria Zhou 2024-03-12 11:09:11 北京

    粗粗读完,很不错的作品,清朝部分较为框架化,不过内容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整体上对于日本在明清海洋政策上发挥的作用有所强调。

  • 1 chrisminte 2022-09-03 10:28:59 北京

    不错,翻译也很好

  • 8 隐清 2022-08-01 15:31:05

    封面的强行宣传非常鄙俗,书主要着力点和精彩处都集中在明代东亚海上贸易秩序的讨论,清代部分可谓简略。宋元所设市舶司,官方抽分与民间互市大体并行不悖,朱元璋推翻宋元较自由的贸易体系而厉行除朝贡勘合之外海禁,目的是重塑天朝秩序表象,官方试图垄断进出口市场(有个收买-抽分的转变),与防备日渐升温的倭患;汉宋以来从未有此海禁,农本帝国不必须以休养生息为由杜绝此贸易巨利,而如明初一般僵化地转向保守化;隆庆以后海禁瓦解,海陆边疆互市趋于繁荣,主因自是政治控制力减弱,康熙平乱后推行迁海,民间出海禁绝更严,因为有“沉默外交”纵容默许,夷人前来互市影响较小,但实质上绝非“开放交流”,而是清朝在官方外交上比明朝更为内向化,明朝前期重勘合抽分,清朝重行商互市,出海之禁、闭关自守是一脉相承。

  • 3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2023-05-22 11:48:03 上海

    我蛮喜欢这本的。我要给自己打精台的标签

  • 1 2023-01-26 05:09:42 德国

    强调朝贡体系(作者建议使用“中华帝国体制”一词代替“朝贡体系”这一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建立在广大华夷交杂人口背景基础上根据王朝理念、国际局势不断发生着变化,是对费正清朝贡体系的颠覆性改造,是对滨下武志、檀上宽等人研究的里程碑式推进。本书的绪论泛泛而谈差点睡着,第一章曾是勇哥推荐给我的,挺有趣,后面几篇越读越有精神,直呼过瘾。作者延续着日本学界长期对于南倭北虏和白银流动的研究,提出跨境人口增多和白银流动促使明朝边境产生极其繁荣的市场,而清朝的崛起就在于他代表了边境人们的利益。按照这种思路,对一个“清式帝国”的需求乃是人口流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遗憾的是日本学者习惯性的弯弯绕的表述方式,以及不太成功的翻译,让我的阅读体验非常痛苦。

  • 1 吾儕今日皆苟活 2023-03-28 19:59:01 浙江

    低级的错误比如翻译好多的年号对应时间都错误 日本学者的书嘛。一定会有觉得这里很不错。那里好像有点离谱的感觉。

  • 1 孔雀公主行某 2023-04-07 17:13:29 天津

    1、对互市的概念前后矛盾(前面说是脱离政治的,但后面其实强调的是政权与商人共同的利害关系导致了互市制度的确立); 2、对“册封体制论”静态化的理解与费正清所强调的朝贡体制的双重特征并不相符,过于强调贸易在政治交往中的意义,完全实用主义化; 3、具体观点不敢苟同:如中国建立自己的殖民主义;海禁的主要原因是抵御日本可能的入侵,夸大了明朝严重的日本地位;对明朝的贬低和对清朝先进性的抬高;将朝贡体系看成是明朝的特例,而把原本只是特例的互市制度常态化。日本学界强调东亚海域的重要性的出发点在于突出日本的主体地位,而弱化具有大陆属性的朝贡体制,破除中国中心论 4、对亚洲主体性的强调,对清代海外贸易研究方面的贡献,比较值得关注。 5、翻译不太行,拗口。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