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差异的伦理学 短评

热门
  • 27 提灯看浮云 2022-09-26 15:25:15 四川

    不知道为什么个别篇章充斥着机械哲学的味道。本书为转译,非直译。译者狂炫将近40页导言,其语言晦涩超过正文,读者可跳过导言直接看正文。

  • 25 胡写 2022-12-04 11:57:32 澳大利亚

    作为一名哲学学生,Irigaray横跨哲学史的差异性解读十分精彩,本应值得五星。但作为一名中文读者,张念老师基于英文版的转译在我这里完全不合格:中文译本不仅省略大量逻辑连词和主/宾语,徒增阅读难度;某些论证逻辑甚至完全错误地翻译,转折成为递进,条件成为结论,南辕北辙,不对照英文阅读会完全不知所云。三星全部扣给张念老师糟糕透顶的“翻译炼金术”。

  • 8 陆钓雪de飘飘 2022-06-22 15:58:05

    什么是男人和女人的共通点?两者都是概念的和感知的。两者之间没有等级差异,都有感知和设想的能力。去承受去出动,去承受自我和理解自我,去接受自我和包裹自我。男人和女人,因彼此是自由的变得更加开放。自由和必然性是相互关联的。彼此给予自由和必然性。自在、自为,为他。如果我存在,相应地,我就是某种必然性。我才是自由的。这样一来,男子气概念就会抹除女性封套,如果这是唯一的结果,是男子气的,女人就没有必然性。在男人和女人之间,无论如何有差异,无论男女,实情却是任何其中一个概念都无法包裹另一个,桥梁是可以建造的。有两个办法:生殖、上帝。男人想同时成为男人和女人,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总是自负地由内到外翻转封套。想成为万物的主人,使得他反而成为了话语和母性自然地奴隶。钓雪按:运用哲学和精神分析的文学作品。

  • 11 广姐 2022-06-24 10:09:38

    不同于以往拼了命地渴望获得女性独立这样的口号,宣扬自由平等口号的解放运动。伊利格瑞将其落实到以身体为线索的五个方面作为重要线索,以期达到两性之间的道德平衡。这种道德观着实令人眼前一惊,她承认两性本身的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绝对对立的而应是平等且平衡可融合的。无论是爱欲、空间-处所、激情、自我-包裹还是不可见性和他者,最终都指向的是二元对立,没有混合,没有联合体的存在便成了新的问题。 基于此伊利格瑞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六位著名哲学家的文本中找突破口,惊奇的发现这对立早已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作品之中,她与这些作品对话批驳这样二元对立的观点使得性别差异越来越大,女性主义者也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走向另一种对立,为何不尝试着肯定差异走向融合呢?这便是全书讨论的所有。

  • 11 观察自己 2022-11-16 16:15:15 上海

    确实读不懂,感觉按照诗歌来读会比按照哲学来读体验更好,这种写作…其实很不哲学,至少很不logos

  • 4 静谧形态琳琅 2024-10-01 21:42:40 山东

    充斥着奇异和别致的书写的文本,同时也有过于泛滥所招致的一种溢出(有时想到恰如伊利格瑞自己所言的“话语织网就够用了”);不得不说她的论调时常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之生成:对性差异及其混淆更彻底地辨析和沿用(在任何空间和话语领域中的)、又或某种投身行动乃至希冀的期盼,“创造应该成为我们的机遇,从日常生活最细微处到最宏大的高屋建瓴”;其中,伊利格瑞对斯宾诺莎之自因的解释(女性是如何在神之有无中成为某种成因/男子气的必然条件的)和封套概念的比较和延伸尤为惊艳,更因此(那样彻底而丰富的揭露以后),那些动人的赞词才更美好吧,“宇宙创造力在发酵,永远是自由的”,也恰是源于清晰地敞开故而女性之实践得以可能。个人最爱《封套》和《同一之爱 他者之爱》两篇(译序倒是还好,然而转译而来的翻译不免读得我疑窦丛生诶)。

  • 1 非虛構 2023-04-29 00:47:44 北京

    按海德格爾的理論,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一件必須思考的事情。只有一件事情。那麼,性別差異可能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必須思考的那件事。有些人會因此認為,這將給我們帶來拯救。」但是,我不相信這一點(我希望那所謂的「拯救」,在我們的時代已經不再可能)。但我思考,女權主義的挑戰,無疑是我們時代的最大挑戰之一;對性別差異和性的個人特殊差異的思考,是發達和富裕國家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再也不能逃避這一歷史使命了。至於性科學,自然是指只存在於富裕國家中並且在近幾十年中總是享有批判性和啓蒙性名聲的性科學,如果不能應對女權主義的挑戰,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成功地用自己有關人的形象的眼光去質疑,重新批判和痛苦反思性別以及性的關係,那麼它即使沒有完全失去自己的科學地位,它的名聲也必將因此受到嚴重損害。

  • 3 胡桑 2023-02-28 22:59:13 上海

    那个同一的深渊,我们泅渡太久,我们淹留太久。而那条差异性的道路,我们正在跃跃欲试踏上去。在爱的伦理里,我们悬置自我成为他者,又取道他者回归自我,让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向着未完成、向着差异敞开。

  • 5 Margaret 2022-11-07 12:13:43 上海

    总觉得翻译非常AI

  • 2 咕啾 2023-12-29 11:20:32 山东

    翻译是甚么登西

  • 3 营魄抱一 2022-12-30 15:50:02 湖北

    翻译的学术造诣如何不知道,但感觉语文没学好。

  • 1 煮豆燃肚脐 2023-08-01 01:39:10 德国

    是我太久不学习还是翻译太糟?

  • 3 查无此人【咖卡】 2023-05-22 14:31:42 上海

    下次付梓之前能不能请个中译中翻译校对员专门处理一下通篇随处可见的病句问题?

  • 1 滋酥 2024-03-30 00:38:43 马来西亚

    伊利格瑞深谙女性身体的独特性:作为女性,她在家里,yin茎在她身体里,孩子在子宫/怀抱里。她为世界提供封套,包裹和覆盖,成为周遭事物的器皿。女人一生都在和自异性问题相处,就别再想去成为爱的守护者了。 作者也推翻了传统男性主体哲学对"同一逻辑”的预设(大写的一,缺乏相互和缠绕性)重构秩序,从洞穴到子宫,一种性差异的拓扑图型。她这儿存在着一种进步的爱欲伦理:去重塑一种内在性/超越性。 比如,回到笛卡尔最初的激情,即惊奇状态:总持有初次相见,没有获取、缩减或同化,俩主体是对等的,一种留白的关系。这样实践后的两性关系,如同丰饶的节庆,而非伪装,或主奴关系的斗争模式。 思考美本身(狄欧蒂玛)专注的爱即是神性的,以“二"去爱。都去探寻自身,经由敞开/锁闭的双重运动再相遇。(能读原文就好了,我无能)

  • 0 核桃袜子 2022-12-20 08:35:02 北京

    没啃下来,以后有机会我再啃一次。

  • 1 Sapereaude 2023-03-13 10:42:10 北京

    Irigaray很震撼,但翻译实在太差(很多处理的难处甚至在中译本中直接被省略了),就书本内容而言给五星。这本书因为翻译才7.9分的话,实在太可惜了。

  • 0 树枝的疏忽 2023-03-18 19:24:49 上海

    没读懂……

  • 0 西西弗不吃柿 2023-04-16 17:04:53 湖南

    翻译看得我云里雾里,我感觉不到什么诗性语言之美,只看到了一堆成分残缺的病句。据说是英文转译的,更不应该了啊……

  • 0 becharing 2023-07-04 01:48:09 江苏

    翻译扣一星。致谢荷兰女人这个译法emmmm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