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同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复现:一群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以他们的写作震动文坛。双雪涛、班宇、郑执的作品提醒我们,文学不是一种可以分离出去的“专业”,而是从来都和具体生活血肉相连。他们的写作,就像一封晚寄了二十年的信,安慰着步入人生暮年的父辈。
《出东北记:从东北书写到算法时代的文学》是青年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平,重点关注新东北作家群的研究论述,双雪涛、班宇、郑执的写作从东北开始,接续东北书写的文学传统,重构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历史的连续性中展开叙述,保卫真实的情感与人性,在主题和美学风格上都是一次召唤。召唤历史的连续性,召唤小说的道德使命,召唤真正的艺术。
黄平,1981年生于辽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当代文学评论家,著有《自我的踪迹》《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等。
写得很好下次不要写了。
对“新东北作家群”三位主要作家的分析和解读,黄平也算是这三位80后当代作家的主要研究人了,他一直对双雪涛班宇郑执评价、期望都很高,跟他自身的东北情结也不无关系吧,我持保留态度。附录两篇感觉就是纯“附录”,为了增加书的体量选了两篇。。。给我的感觉是理论和具体分析的结合有些生硬,长篇大论的理论突然转到文本或作家,迂回过头让人有点莫名。黄平的课堂比文章精彩。
读不懂,没意思,太抽象。人工智能的论述更扯。
方法太显眼、刻板而趋近教条,似乎只需要找到对应关系就是文学研究了,新东北作家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超越单一地域性的问题,以及很多基本性问题恐怕都没弄清楚,就急于用学术话语进行拔高了
作者几乎只读中文文献,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献读得少且多用二手转评,这种文学评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会不会有些稚嫩。用本雅明分析班宇、用福柯说王占黑、海德格尔说算法,像是本硕阶段阅读通识课的课程作业,一学期读一个作家一两本书,用其中有启发的一两个概念联系实际,完全凌驾于分析对象,只为同时满足表现欲和批判欲。毫无统计学和信息论知识,算法这个词理解得望文生义,所以算法一篇的分析全不对路,对照chatGPT... 作者几乎只读中文文献,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献读得少且多用二手转评,这种文学评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会不会有些稚嫩。用本雅明分析班宇、用福柯说王占黑、海德格尔说算法,像是本硕阶段阅读通识课的课程作业,一学期读一个作家一两本书,用其中有启发的一两个概念联系实际,完全凌驾于分析对象,只为同时满足表现欲和批判欲。毫无统计学和信息论知识,算法这个词理解得望文生义,所以算法一篇的分析全不对路,对照chatGPT写的文论水平,人性和人文俱输。双雪涛和郑执篇写得好,但有时怀疑自己在看田野笔记或报告文学,打动人的也许是采访对象本身的精彩;有时又觉得遇到了propa.ganda,口.号式的论断太多,像太急于一逞胸中怨气;父父子子这母题似乎特别容易召唤出这种“北方男性浪漫主义情怀”?作者有思想和创见,期待扬长避短。 (展开)
> 更多书评 4篇
> 49人在读
> 326人读过
> 908人想读
订阅关于出东北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破船 2024-06-08 06:06:23 上海
写得很好下次不要写了。
2 有用 CAMILA 2022-07-05 20:16:09
对“新东北作家群”三位主要作家的分析和解读,黄平也算是这三位80后当代作家的主要研究人了,他一直对双雪涛班宇郑执评价、期望都很高,跟他自身的东北情结也不无关系吧,我持保留态度。附录两篇感觉就是纯“附录”,为了增加书的体量选了两篇。。。给我的感觉是理论和具体分析的结合有些生硬,长篇大论的理论突然转到文本或作家,迂回过头让人有点莫名。黄平的课堂比文章精彩。
3 有用 Charles 2023-03-05 20:40:30 辽宁
读不懂,没意思,太抽象。人工智能的论述更扯。
2 有用 在当代 2022-05-15 04:28:38
方法太显眼、刻板而趋近教条,似乎只需要找到对应关系就是文学研究了,新东北作家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超越单一地域性的问题,以及很多基本性问题恐怕都没弄清楚,就急于用学术话语进行拔高了
2 有用 要和平不要战争 2024-05-28 20:25:04 辽宁
作者几乎只读中文文献,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献读得少且多用二手转评,这种文学评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会不会有些稚嫩。用本雅明分析班宇、用福柯说王占黑、海德格尔说算法,像是本硕阶段阅读通识课的课程作业,一学期读一个作家一两本书,用其中有启发的一两个概念联系实际,完全凌驾于分析对象,只为同时满足表现欲和批判欲。毫无统计学和信息论知识,算法这个词理解得望文生义,所以算法一篇的分析全不对路,对照chatGPT... 作者几乎只读中文文献,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献读得少且多用二手转评,这种文学评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会不会有些稚嫩。用本雅明分析班宇、用福柯说王占黑、海德格尔说算法,像是本硕阶段阅读通识课的课程作业,一学期读一个作家一两本书,用其中有启发的一两个概念联系实际,完全凌驾于分析对象,只为同时满足表现欲和批判欲。毫无统计学和信息论知识,算法这个词理解得望文生义,所以算法一篇的分析全不对路,对照chatGPT写的文论水平,人性和人文俱输。双雪涛和郑执篇写得好,但有时怀疑自己在看田野笔记或报告文学,打动人的也许是采访对象本身的精彩;有时又觉得遇到了propa.ganda,口.号式的论断太多,像太急于一逞胸中怨气;父父子子这母题似乎特别容易召唤出这种“北方男性浪漫主义情怀”?作者有思想和创见,期待扬长避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