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原著出版于1972年,张光直写导论和先秦,余英时写汉代,薛爱华写唐代,牟复礼写元明两代,史景迁写清代,还有其他几位,耀眼天团。本书是面向西方读者的普及著作,以年代而论,也是开创性的域外汉学。今日读来,尚有启发。又,半个世纪以来饮食文化史有了长足进展,国内专家也可以不输人后了吧。最后,本书面向西方读者,征引的材料注释不够详细。本书的翻译极有难度,非通才不能够应付。
浅入浅出,偶尔深入,本意是向对东方文化感兴趣西方人普及一下,中国人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天天吃“杂碎”,更不会吃死耗子,美式中餐绝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地道中餐
很有趣的一本书,特别是唐宋两代,从饮食中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中国人确实是全世界对饮食最重视的人了吧,见面打招呼都问,“晚饭吃过没?”
史料非常详实,作为给外国人看中国饮食的科普将会非常好,中国人作为知识科普补充一些饮食文化起源也不错,但总体由于过于求全而不显深入,有些泛泛。
主要看宋代以前的部分,尤其是张光直考古与饮食文化部分,后面的饮食习惯那些今天还遗存不少,适合老外看。
知名汉学家写的中国饮食文化集,看到“割韭菜”这么有名噗嗤一笑。
“宋代”和“近现代中国的南方”这两章写得特别好,当然也与内容本身高光有关。 “没几个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重视饮食”。
文化史+考古学很有趣的结合,大师合集经典版。
听书 大师级学者,汇聚一堂
人吃五穀雜糧,飲食就是漫長的食療,人與自然能量交換的重要環節。 其次滿足於“神鬼”溝通的作用,作為一種“誠意”交換,祭天地神鬼以安人心。 飲食還體現了身份地位與重視程度,從家常便飯到不同規格招待,貴客通常會被“款待”,從吃上就明顯體現出對你的重視程度。 中國人歷來注重飲食,本身農業大國,也靠天吃飯,靠地謀生,賺錢是賺“嚼谷”,工作是“飯碗”,見面問“吃了嗎”,足見吃的重要性。 飲食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但人身體進化卻是漫長的,飲食結構變化比較大的時候人往往會得一些“以前沒有”的病,刺激醫學發展。 分朝代不同板塊的作者不同,個人喜歡唐代、宋代、元明板塊。還從插畫裡學了兩個詞“惟幾惟康”“所寶惟賢”。
能非常明显从每章中读出作者自己的学术背景和韵味,讲先秦的张光直是考古学家,剖析了半天出土的食器和食物残留;薛爱华的唐代篇就是琳琅满目的博物学风格,和他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一模一样;写清朝的作者明显诗在遵循现代计量史学的路子,列了很多清朝的物价资料;而最后几章讲现代中国情形的则明显囿于当时中西交流之断绝存在许多朦胧以至于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50年后中国饮食之新传统亦足以多写出几章新的东西来。这本书虽是给洋人科普中国人并不都吃老鼠的入门著作,作为中国人读之却也有个很大的乐趣是剖析自己熟悉的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层累,主食副食之分来自上古,各种食材的渐次输入,烹调技法的此起彼伏,以及这本书里都没有机会写入的当代中国烹饪新传统,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每一餐饭。
知名的龙眼和荔枝,虽然它们来自地处热带的南部边疆,但有汉一代,一直被认为是外来的。这两种水果都由快马从广东送至宫中。汉顺帝在位时,王逸作《荔枝赋》称赞荔枝为“贡果之最”。东汉末年,仲长统还在批评同代之人沉溺于荔枝之味。
出发点 文化由什么决定
2024.11.11 帆书-非凡精读第54本。
烂。结构分散,每一章换一个人来讲,没有主线。许多章节就是摁报菜名,没有深入的剖析。典型的烂东西,读完之后没有一点收获。
《中国文化中食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之作。经典到为它撰写一篇简短的推荐语,也成了一个艰难的差事。这本书诚然从书名来看板正到平平无奇,目录也是循规蹈矩的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到近现代划分为八章,这一切都让初见这本书的读者以为它是一部高头讲章。但翻开每一章就会发现,这本书绝非课本,而是一部经典合集。每一章的作者,都是这一领域扛鼎级人物,张光直、余英时、薛爱华、牟复礼、史景迁、许烺光……每一位的名字,都镌刻在中国学研究的碑刻上,熠熠生辉。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不同学科的大师级人物,各从自己的领域撰写了自己擅长的章节,视角各个不同,文风种种有异,却都出于高明之手,以至于很难用几百字来概括本书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值得单独出一篇推荐语,整部书则需要一篇数千甚至上万的书评才能略述一二。
历史学家、汉学家大佬们按照中国朝代划分的饮食文化研究。虽然章节之间缺乏统一性,但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十分有趣。最后一章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南方饮食,读来满是亲切感:“广东以北的任何食物都是北方食物。”
以一种全球视角延历史脉络系统梳理中国的饮食习俗与文化,看完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那两千多年来基本从未改变的饮食主基调——谷物为主、肉菜为辅——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很直观的生存文化——天大地大,活着最大。很显然,哪怕科技与生产水平早已让人无生存之忧的今天,这种“活着最大”的文化在这里依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张光直的导论写得极好,饮食既是一种社会语言,也是人类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呈现出光怪陆离和异彩纷呈的经济阶层、社会习俗场域差异现象。
中华文明的传承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衣食、住行、教育、经济、制度、货币、学术等,在不同领域创下无数文化经典,亦在专有文化现象中兼具独有理论,恰如流传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般璀璨夺目。
>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20 有用 malingcat 2023-10-15 14:22:11 上海
原著出版于1972年,张光直写导论和先秦,余英时写汉代,薛爱华写唐代,牟复礼写元明两代,史景迁写清代,还有其他几位,耀眼天团。本书是面向西方读者的普及著作,以年代而论,也是开创性的域外汉学。今日读来,尚有启发。又,半个世纪以来饮食文化史有了长足进展,国内专家也可以不输人后了吧。最后,本书面向西方读者,征引的材料注释不够详细。本书的翻译极有难度,非通才不能够应付。
9 有用 扭腰客 2023-09-19 16:16:47 上海
浅入浅出,偶尔深入,本意是向对东方文化感兴趣西方人普及一下,中国人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天天吃“杂碎”,更不会吃死耗子,美式中餐绝非“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地道中餐
4 有用 Todddd 2024-05-12 11:47:59 上海
很有趣的一本书,特别是唐宋两代,从饮食中都能感受到当时的繁华。中国人确实是全世界对饮食最重视的人了吧,见面打招呼都问,“晚饭吃过没?”
3 有用 土拨鼠君 2024-09-07 18:53:14 北京
史料非常详实,作为给外国人看中国饮食的科普将会非常好,中国人作为知识科普补充一些饮食文化起源也不错,但总体由于过于求全而不显深入,有些泛泛。
2 有用 读史拼命三郎 2023-11-29 10:38:36 广东
主要看宋代以前的部分,尤其是张光直考古与饮食文化部分,后面的饮食习惯那些今天还遗存不少,适合老外看。
10 有用 把噗 2023-08-26 15:52:14 北京
知名汉学家写的中国饮食文化集,看到“割韭菜”这么有名噗嗤一笑。
1 有用 终极之梦 2024-06-12 00:13:29 重庆
“宋代”和“近现代中国的南方”这两章写得特别好,当然也与内容本身高光有关。 “没几个文化像中国文化这样重视饮食”。
1 有用 豆友198516117 2024-05-24 20:43:32 广东
文化史+考古学很有趣的结合,大师合集经典版。
1 有用 星光学校闫校长 2024-07-25 17:32:47 北京
听书 大师级学者,汇聚一堂
1 有用 苍庸 2024-09-28 01:40:10 山西
人吃五穀雜糧,飲食就是漫長的食療,人與自然能量交換的重要環節。 其次滿足於“神鬼”溝通的作用,作為一種“誠意”交換,祭天地神鬼以安人心。 飲食還體現了身份地位與重視程度,從家常便飯到不同規格招待,貴客通常會被“款待”,從吃上就明顯體現出對你的重視程度。 中國人歷來注重飲食,本身農業大國,也靠天吃飯,靠地謀生,賺錢是賺“嚼谷”,工作是“飯碗”,見面問“吃了嗎”,足見吃的重要性。 飲食會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但人身體進化卻是漫長的,飲食結構變化比較大的時候人往往會得一些“以前沒有”的病,刺激醫學發展。 分朝代不同板塊的作者不同,個人喜歡唐代、宋代、元明板塊。還從插畫裡學了兩個詞“惟幾惟康”“所寶惟賢”。
1 有用 Maximus 2024-10-18 21:10:56 上海
能非常明显从每章中读出作者自己的学术背景和韵味,讲先秦的张光直是考古学家,剖析了半天出土的食器和食物残留;薛爱华的唐代篇就是琳琅满目的博物学风格,和他的《撒马尔罕的金桃》一模一样;写清朝的作者明显诗在遵循现代计量史学的路子,列了很多清朝的物价资料;而最后几章讲现代中国情形的则明显囿于当时中西交流之断绝存在许多朦胧以至于令人哭笑不得的误解,50年后中国饮食之新传统亦足以多写出几章新的东西来。这本书虽是给洋人科普中国人并不都吃老鼠的入门著作,作为中国人读之却也有个很大的乐趣是剖析自己熟悉的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层累,主食副食之分来自上古,各种食材的渐次输入,烹调技法的此起彼伏,以及这本书里都没有机会写入的当代中国烹饪新传统,共同构成了我们熟悉的每一餐饭。
2 有用 发条banana 2024-07-21 16:31:34 辽宁
知名的龙眼和荔枝,虽然它们来自地处热带的南部边疆,但有汉一代,一直被认为是外来的。这两种水果都由快马从广东送至宫中。汉顺帝在位时,王逸作《荔枝赋》称赞荔枝为“贡果之最”。东汉末年,仲长统还在批评同代之人沉溺于荔枝之味。
1 有用 青铜色是什么 2024-12-04 23:24:20 天津
出发点 文化由什么决定
1 有用 Harley 2024-11-11 08:57:03 上海
2024.11.11 帆书-非凡精读第54本。
1 有用 小非马 2024-08-17 00:24:14 广东
烂。结构分散,每一章换一个人来讲,没有主线。许多章节就是摁报菜名,没有深入的剖析。典型的烂东西,读完之后没有一点收获。
1 有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11-09 11:14:21 陕西
《中国文化中食物》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之作。经典到为它撰写一篇简短的推荐语,也成了一个艰难的差事。这本书诚然从书名来看板正到平平无奇,目录也是循规蹈矩的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到近现代划分为八章,这一切都让初见这本书的读者以为它是一部高头讲章。但翻开每一章就会发现,这本书绝非课本,而是一部经典合集。每一章的作者,都是这一领域扛鼎级人物,张光直、余英时、薛爱华、牟复礼、史景迁、许烺光……每一位的名字,都镌刻在中国学研究的碑刻上,熠熠生辉。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不同学科的大师级人物,各从自己的领域撰写了自己擅长的章节,视角各个不同,文风种种有异,却都出于高明之手,以至于很难用几百字来概括本书的内容,每个章节都值得单独出一篇推荐语,整部书则需要一篇数千甚至上万的书评才能略述一二。
7 有用 2koo 2023-08-23 22:47:58 广东
历史学家、汉学家大佬们按照中国朝代划分的饮食文化研究。虽然章节之间缺乏统一性,但对比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十分有趣。最后一章讨论近现代中国的南方饮食,读来满是亲切感:“广东以北的任何食物都是北方食物。”
2 有用 时间之葬 2023-08-26 20:36:18 云南
以一种全球视角延历史脉络系统梳理中国的饮食习俗与文化,看完最大的感触,是我们的那两千多年来基本从未改变的饮食主基调——谷物为主、肉菜为辅——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很直观的生存文化——天大地大,活着最大。很显然,哪怕科技与生产水平早已让人无生存之忧的今天,这种“活着最大”的文化在这里依然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1 有用 卧听南窗雨 2023-10-14 21:00:44 福建
张光直的导论写得极好,饮食既是一种社会语言,也是人类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呈现出光怪陆离和异彩纷呈的经济阶层、社会习俗场域差异现象。
2 有用 丢失的可爱兔 2023-10-18 15:33:13 河北
中华文明的传承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像衣食、住行、教育、经济、制度、货币、学术等,在不同领域创下无数文化经典,亦在专有文化现象中兼具独有理论,恰如流传几千年的饮食文化般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