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欲之死》的原文摘录

  • 忧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自恋性的病症,病因往往是带有过度紧张和焦虑、病态性控制狂色彩的自我中心主义。自恋型忧郁症的主体往往被自己折磨和消耗到精疲力竭,感到无所适从,被“他者”的世界遗忘。爱欲与忧郁是相互对立存在的、爱欲将主体从“子我”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他者”世界。当今世界,自恋主体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过“我”的成绩而与“他者”分离,“他者”就变成了“我”的参照物。这一鉴赏性的逻辑将自恋的主体更加牢牢地编制在他的“自我”中。于是就产生了成功后忧郁症(Erflogsdepression)。忧郁症的主体深陷“自我”的漩涡直至溺毙;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泥泽区。爱欲会激发一种自愿的忘我和自我牺牲。一种衰弱的感觉向坠入爱河的人的心头袭来,但同时一中变强的感觉接踵而至。这种双重的感觉不是“自我”营造的,而是他者的馈赠(Gage des Anderen)。 (查看原文)
    系统设置 16赞 2019-08-12 18:41:06
    —— 引自第13页
  • 爱情对于马尔西里奥·费奇诺是“在他者中的死亡”:“我爱你,而你也爱我,我在你中找到我,而你也想念我,我将自己舍弃,进入你,而你接受我,于是我找回了自己。”费奇诺认为,爱着的人在被爱者身上忘却自己,而这种忘却能帮助自己找回自己,重新拥有自己,这就是所谓“他者的馈赠”。 (查看原文)
    kidultcc 1回复 13赞 2019-11-27 12:01:42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的消退本身已经是相当消极的事情了。但这些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承认“无能为力” 23
  • 随着所有生活领域出现的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舒适的感觉和无须承担任何不良后果的刺激取代了痛苦和激情。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 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 你能”二字来的强大压力,通常可以毁灭一个劳动主体。强迫自我不断更新,看上去像是对自由的实践,事实上却使主体忽视了它的强迫性。“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他人能带来更明显的效果,因为自己不可能反抗自己的意志。……个体不再将自己视为言听计从的主体( Subjekt, subject to),而是视为可以面向未来规划的项目。这就是它的狡猾之处:谁失败了,谁就应该自负其责,不应该将责任推给任何人。没有任何申辩或赎罪的可能性,紧接而来的不只是责任危机,还包括奖赏危机。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承认“无能为力” 23
  • “绝对精神的生命”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生命力源于“死亡的能力”,它并非只重视积极面,忽视消极面。相反,它更愿意直面消极的部分,并与消极面共存,它的绝对性恰好体现在它直面各种极端和负面情况,并将它们包容在内——更准确地说,将它们封存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 …… 黑格尔理论中的奴隶意识则是一种有限的封闭,不能接受完全的闭环,因为奴隶不愿牺牲他的自我意识,意即不接受死亡。作为绝对闭环的爱情则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的回归与对他人的暴力式占有无关,后者是有些人对黑格尔思想精髓的误读。事实上,这种回归是他者的馈赠,是以自我牺牲和放弃为前提的。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奴隶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爱欲是一种超越了工作绩效和能力的、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情态动词就是承认“无能为力”……他者身上的“异质性”是决定其存在的基本特性,也是我们在最原始的爱欲关系中所追求的、不可以被转化为“能力”的特性 ……“我们应该把对他者的爱欲描绘成一种无能为力的失败吗?如果我们用惯常的定义去描述这一术语一一比如爱是‘可把握’‘可占有’‘可辨识’的,那答案是‘应该’。因为爱欲中确实无可占有,无可把握,无可辨识。如果一个人声称他占有、把握和认清了另一个人,这个人就不是那个他者。占有、把握和辨识都是‘能力’的近义词。”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承认“无能为力” 23
  • 信息匮乏导致会“高估”他人,将他人的“价值看得过高”,甚至将其“理想化”。而今,由于数字通信技术发达,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借由互联网传播而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想象力,与信息匮乏而成的想象力不同。互联网想象以堆砌的碎片化符号为支撑,缺乏整体性;在这种处境下,人们看似掌握了大量信息,却不易将事物理想化。”易洛思进一步假设,日益增长的选择自由带来了愿望的“理性化”。……消费文化刺激了愿望和想象力。它极富侵略性,使人们被迫榨取后者的用途和功能,并在白日梦中游走。……相反,选择自由的不设限意味着愿望面临终结的威胁。愿望永远是对他者而言的愿望。被剥夺的否定性滋养着愿望。他者作为愿望的对象回避了选择的肯定性。一个“不知疲倦的定义和优化伴佀筛选标准”的的自我是没有愿望的。 …… 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想象力 57
  • 理论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判定。它是最原始的、初发的判定,决定了哪些从属于这个判定而哪些不是,哪些存在着和应该存在而哪些不是。理论具有的高度选择性的叙事特征,可以帮它在“无人之境”披荆斩棘,打开一条通道。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 vorgegeben)。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如今,爱被当成一种享受的形式被积极化了。首先,它必须制造出愉悦感受,不应有情节、有故事或者带有戏剧性,而应该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和刺激。它必须免于受到伤害、攻击、打击等负面行为的影响。爱的消退本身已经是相当消极的事情了。但这些消极面其实是爱的本质的一部分:“爱不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基于我们的努力和积极态度而存在,它可以没来由地打击我们,伤害我们。”然而,在这个被绩效和能力统治的社会,一切必须具备可能性、积极性和项目化的特点,无法接受爱所带来的伤害和磨难。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承认“无能为力” 23
  • 随着所有生活领域出现的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舒适的感觉和无须承担任何不良后果的刺激取代了痛苦和激情。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 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绝对精神的生命”不是徒劳的生命,“它不畏死,不怕生命之凋零”,它承载并包容着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生命力源于“死亡的能力”,它并非只重视积极面,忽视消极面。相反,它更愿意直面消极的部分,并与消极面共存,它的绝对性恰好体现在它直面各种极端和负面情况,并将它们包容在内——更准确地说,将它们封存在内。纯粹积极的、由肯定性主导的地方,是不存在精神的。 …… 黑格尔理论中的奴隶意识则是一种有限的封闭,不能接受完全的闭环,因为奴隶不愿牺牲他的自我意识,意即不接受死亡。作为绝对闭环的爱情则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这种由人及己的和解式的回归与对他人的暴力式占有无关,后者是有些人对黑格尔思想精髓的误读。事实上,这种回归是他者的馈赠,是以自我牺牲和放弃为前提的。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爱欲是柏拉图的 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所谓求爱者不是指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人,不是源自外部体验和实践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个鲜活的属类,一种超验的体验”。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在《什么是哲学?》( Was ist Philosophie?)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如果朋友是思考能够进行的条件,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或者情人,是情人吗?人们原以为纯粹的思考是将他者排除在外的,那么朋友会将一种与他者充满活力的关系重新带思考之中吗?”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奴隶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信息匮乏导致会“高估”他人,将他人的“价值看得过高”,甚至将其“理想化”。而今,由于数字通信技术发达,想象力被过量的信息所填充:“借由互联网传播而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想象力,与信息匮乏而成的想象力不同。互联网想象以堆砌的碎片化符号为支撑,缺乏整体性;在这种处境下,人们看似掌握了大量信息,却不易将事物理想化。”易洛思进一步假设,日益增长的选择自由带来了愿望的“理性化”。……消费文化刺激了愿望和想象力。它极富侵略性,使人们被迫榨取后者的用途和功能,并在白日梦中游走。……相反,选择自由的不设限意味着愿望面临终结的威胁。愿望永远是对他者而言的愿望。被剥夺的否定性滋养着愿望。他者作为愿望的对象回避了选择的肯定性。一个“不知疲倦的定义和优化伴佀筛选标准”的的自我是没有愿望的。 …… 超高清视觉效果对想象力无益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想象力 57
  • 理论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判定。它是最原始的、初发的判定,决定了哪些从属于这个判定而哪些不是,哪些存在着和应该存在而哪些不是。理论具有的高度选择性的叙事特征,可以帮它在“无人之境”披荆斩棘,打开一条通道。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支撑思考的是理论体系,即所谓的“预先规定”( vorgegeben)。它超越了现有事物所具有的肯定性,并使其以不同于前的视角出现。这并非浪漫主义,而是思考的逻辑,贯穿着思考的始终。无边无际增长的数据和信息量使科学极大程度上远离了理论和思想。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爱欲是柏拉图的 philosophos,即智慧的朋友。哲学家是朋友,也是求爱者。所谓求爱者不是指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人,不是源自外部体验和实践的存在,而是一个“思想之内的存在,一种思考的可能性条件,一个鲜活的属类,一种超验的体验”。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在《什么是哲学?》( Was ist Philosophie?)中,德勒兹和瓜塔里将爱欲提升为思考的超验条件:“如果朋友是思考能够进行的条件,那么什么是朋友呢?或者情人,是情人吗?人们原以为纯粹的思考是将他者排除在外的,那么朋友会将一种与他者充满活力的关系重新带思考之中吗?” (查看原文)
    梧鸣室 6赞 2021-05-11 10:00:4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0 31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