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欲之死》的原文摘录

  • 人们分析数据,找到相关性或者主从关系的模式(pattern),一切依靠假说推演的理论模型让位于更直接的数据比对。关联性代替了因果性。 (查看原文)
    Aurora- 1赞 2022-03-23 14:55:45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以数据来支撑的思考是不存在的。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 (查看原文)
    Aurora- 1赞 2022-03-23 14:55:45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世界的熵,即世界的噪声量。思考需要安静,是在安静中的一种探险。当今的理论危机与文学和艺术的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 (查看原文)
    Aurora- 1赞 2022-03-23 14:55:45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十到二十年以来,文学界什么事儿也没发生。出版物如同洪水涌来,但精神是停滞的。原因在于沟通的危机。花样翻新的通信工具令人惊奇,可它们带来的是一片可怕的嘈杂。 (查看原文)
    Aurora- 1赞 2022-03-23 14:55:45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透明的信息社会是噪声量极高的社会。它不具备否定性,只有同质性。精神的本意为不安,也正是不安给予精神以活力。 (查看原文)
    Aurora- 1赞 2022-03-23 14:55:45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是什么将爱置于濒死的边缘?自然是当今时代的个人主义,一种将一切事物在市场上明码标价的必要性,一种可定义当今社会所有个体自私行为的逻辑。事实上,纯粹的爱站在当今这个资本全球化世界所有规则的对立面...... 这本书毫无保留地展示了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 如黑格尔所言,只有在爱情中,精神能够体验对自我的消灭,“让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因为真正的爱表现为自我的不复存在,以便他者出现”。 也许对爱的忠诚不过是两个个体努力争取的、用来对抗个体性遗忘的方式。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 近年来常有人宣告“爱情的终结”,称当今的爱情已死于无休止的选择自由和完美主义症结。在一个不设限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爱情变得不可能。遭受批评的还有日渐冷却的激情。 爱欲的对象实际上是他者,是个体在“自我”的王国里无法征服的疆土。当今社会越来越陷入同质化的地狱(Hoelle des Gleichen),无法产生爱欲的经验,因为爱欲的前提是作为他者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 atopos 自爱的主体以自我为出发点,与他者明确划清界限;自恋的主体界限是模糊的,整个世界只是“自我”的一个倒影。他者身上的差异性无法被感知和认可,在任何时空中能被一再感知的只有“自我”。在到处都是“自我”的深渊中漂流,直至溺亡。 爱欲与忧郁是相互对立存在的。爱欲将主体从“自我”世界中拉扯出去,转移到“他者”世界。忧郁症的主体深陷“自我”的旋涡直至溺毙;爱欲则能从对“他者”的体验中感知到差异的存在,引导一个人走出自恋的沼泽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老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 米莱斯的《奥菲利亚》:爱与死的亲缘关系 卡拉瓦乔的《手提歌利亚头的大卫》:欲望与死亡 勃鲁盖尔的《安乐乡》:饱和乃至过剩的社会图景+积极世界的隐形暴力与消极世界的血腥暴力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了“安乐”是建立在剥削和榨取的基础上的。 爱欲、对爱情之渴望战胜了忧郁症,带领你从“同质化的地狱”走进他者的“乌托邦”。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忧郁症 11
  • 自我剥削比剥削他人的效率更高,因为前者带来一种类似自由的感觉,或因这种剥削可以脱离被统治的前提而实现。 “你能”二字带来的强大压力,通常可以毁灭一个劳动主体。强迫自我不断更新,看上去像是对自由的实践,事实上却使主体忽视了它的强迫性。“你能够”甚至比“你应当”更具强迫性,自我强迫比强迫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爱情是“所有瘟疫中最严重的一种”,它能直接导致“变形”,让一个人抛弃他的本性,教他“容纳陌生的东西”。[插图]变形和伤害,都体现出一种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在越来越强调爱情的积极面和顺从性的今天已经逐步消失。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爱情是“所有瘟疫中最严重的一种”,它能直接导致“变形”,让一个人抛弃他的本性,教他“容纳陌生的东西”。[插图]变形和伤害,都体现出一种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在越来越强调爱情的积极面和顺从性的今天已经逐步消失。人变得越来越相似,在他者身上也只是找寻和确认他们自己。 后者将“绝对”指向暴力和极权,而黑格尔的“绝对”是爱情:“在爱情中,从实质的角度看,存在着被我们用于描述绝对精神这一基本概念的时刻,即由他者回归到自我从而达成生命的统一。” 作为绝对闭环的爱情则是可以穿越死亡的。尽管有爱之人会为他者牺牲,但这种牺牲使他能够回归自我。 费奇诺认为,爱着的人在被爱者身上忘却自己,而这种忘却能帮助自己找回自己,重新拥有自己,这就是所谓“他者的馈赠”。 同时,他者又帮助重塑了自我:“统治者通过统治他人确立强权;求爱者通过他者重新找回自我。爱情中的双方必须首先从自我中走出来,走进对方,让自我在对方中死去才能重生。” “如果那份爱在你身体里不同于死亡,那就不是爱。”[插图]死亡首先与自我的利害相关。情欲的生命律动会淹没和放逐自恋式的、假想的身份认同,而又因其消极性而展示出向死的力量。 积极社会中,死亡的消极性逐渐隐去,社会中仅存徒劳的生命之焦虑,唯一的目标是“确保在无序中苟活下来”。这是奴隶的生活状态。担心无法苟活的焦虑,已夺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资本主义加速了社会的色情化进程,它将一切事物当作商品展出,请所有人观看。除了性,这些展示毫无用途。它将爱情粗鄙化,变成色情。 世俗化伴随的是去仪式化和去神圣化。 如今的爱情是且仅是温暖、亲密和舒适刺激的代名词,昭示了神圣的情欲的毁灭。情欲的诱惑力在色情中被完全清除,不再追求场景的幻想和虚拟形式。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色 情 51
  • 被迫升华的想象力改变并且提高了男男女女对理想伴侣的要求以及与之共同生活的期许。紧接而来的便是频繁的“失望”。失望是“臭名昭著的服侍‘想象’的女佣” 现代的自我通过商品和媒体图像感知自己不断增长的愿望和感觉,其想象力首先受制于消费品市场和大众文化。 信息的高清晰度使得一切皆可被定义。想象力却应居于一个不可定义的空间。信息和想象是完全对立的力量。因此不存在“信息量大”的想象,因为信息的密集会使他者无法被“理想化”。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需要对当今社会日益频繁发生的“失望”负责,那么它不是不断升华的想象力,而是不断提高的期望值。 钱让一切变得没什么不同。它消除了所有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界限是排外的,具有排他性,因此就消除了一切对所谓“他者”的想象。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想象力 57
  • 每一个爱情故事背后都有政治活动的背景,也都指向了爱欲与政治的关联。 政治活动作为集体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个更公平世界的向往与爱欲有着深层次的制约关系。爱欲可以称为政治斗争的能量源泉。 “很明显,在爱情的作用力下,只要我真的忠于它,我从头到脚的惯常姿态和生活方式(habiter)都会彻底改变。” 这种通过抚摸和喜爱自身发生的自我情欲,保护自我免受他者的触碰。因此,色情升华了自我的自恋倾向。爱情作为一个“事件”和“双人舞”,却是去惯性化和去自恋化的。它打破和刺穿了同类和惯性世界的秩序。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爱欲政治学 67
  • 理论的本质是以不同的眼光对这个世界加以判定。 数据支撑的只能是运算。思考是具有否定性的、无法计算的,应当先于“数据”,即业已存在之物而存在。 数据支撑的“积极科学”无法带来认知或真理。被人们接收的信息仅能算是知识。但知识不同于认知。知识是肯定性的,因而是积累的、渐增的。肯定性的信息不能改变和预告任何事情,因而是无果的。认知则是一个否定性的过程,包含着甄别、提炼和实践。因此,由经验得来的认知可以让既成之事全然动摇,并创造出全新的事物。接收过量的知识并不能带来认知。信息社会是一种经历式社会。经历是不断累积和增加的,它与经验不同,因为它常常是一次性的,不具备通往他者的入口。它缺乏不断变形的爱欲。包括性也成为爱情的一种肯定化了的体验模式。因此,性也是不断累积和叠加的。 即在哲学和理论的开端,理性与爱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真正的思考会随着爱欲一起升华。必须做一个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没有爱欲,思考就丧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变得重复和被动。爱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独一无二的他者”。 (查看原文)
    Jo_oJ 2022-04-10 10:24:36
    —— 引自章节:理论之殇 73
  • 生命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仅有积极面的生命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消极对于保持生命力至关重要:“只有一件事物、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矛盾性且具备容纳和接受这种矛盾性的能力的时候,才能被称为是有生命力的。 (查看原文)
    隰桑 1赞 2023-03-27 20:42:07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伊娃·易洛思在《消费浪漫》(Konsum der Roman-诚)一书中指出,当今的爱情越来越“女性化”。小说常常使用“友好的”“亲密的”“安静的”“舒服的”“讨人喜欢的”“温柔的”等形容词来描述浪漫的爱情情节,而这些词汇都体现出浓浓的女性色彩。人们习惯将浪漫场景中的男性角色代入女性的感觉范畴中。四通过这个判断,她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今的爱情不仅是被“女性化”那么简单。随着所有生活领域出现的一种积极化趋势,爱情也被驯化成一种消费模式,不存在风险,不考量胆识,杜绝疯癫和狂迷,避免产生任何消极和被否定的感觉。舒适的感觉和无须承担任何不良后果的刺激取代了痛苦和激情。在快餐式性交、邂逅后上床和舒压式做爱已经司空见惯的当代,性生活已经不存在任何消极面。消极面的缺失导致了当今爱情的枯菱,成了可消费、可计算的享乐主义的对象人们满足于追求同好者的那份舒适,放弃了对他者的渴望。被追求的是一种舒服的、最终缓慢沉淀在意识之内的熟悉感。超验性在当今的爱情中不复存在。 (查看原文)
    huaiye 1赞 2023-12-17 22:30:08
    —— 引自章节:徒劳的生命 35
  • 即“他者的‘否定性’,也就是他者的‘独一无二性’,超越了任何一种‘能力’……对于爱欲的经验来说是决定性的条件”。读者在此碰到了一种极度令人惊讶的表述:“唯有到无能为力(Nicht-Können-Können)的境地,他者才有机会出现。”此语如同整本书的源代码,意即爱情的经验要通过“无能”来实现,这是“他者”现身的代价。 (查看原文)
    Kiara 2024-04-07 01:52:37
    —— 引自章节: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 如黑格尔所言,只有在爱情中,精神能够体验对自我的消灭,“让自我在死亡中得以保存。因为真正的爱表现为自我的不复存在,以便他者出现”。 (查看原文)
    Kiara 2024-04-07 01:52:37
    —— 引自章节: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 这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论断,直击当今社会的软肋。这一章也是对我本人观点“爱是双人舞”(die Liebe eine Bühne der Zwei)的精确和有力的解读。得益于这一特性,社会的最小基本单元产生了。该章节的结尾指出了爱能使“性冲动转化为精神激动”的能力:“表达出来的爱欲,代表着对其他个体生命形式和社群组织的革命性的渴望。是的,它维护着人们对未来的忠诚。” (查看原文)
    Kiara 2024-04-07 01:52:37
    —— 引自章节: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 或许以满足他者利益为目的的自我牺牲,只是对于爱的“否定性”的一种暂时性的、极端的验证试验(Bewährungsprobe)。从形而上的角度看,这种没有边界的、对他者和“否定性”的绝对接受不也是一种极左的思想吗?也许对爱的忠诚不过是两个个体努力争取的、用来对抗个体性遗忘的方式。 (查看原文)
    Kiara 2024-04-07 01:52:37
    —— 引自章节:序 重塑爱欲 阿兰·巴迪欧 1
  • Every religion operates with both debt (guilt) and relief (pardon). But capitalism only works with debt and default. It offers no possibility for atonement, which would free the debtor from liability. The impossibility of mitigation and atonement also accounts for the achievement-subject’s depression. (查看原文)
    毛绒系系长 2019-08-08 13:39:06
    —— 引自第1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31 3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