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的建筑哲思,以“点·线·面”重新理解建筑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活着的”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瓦幕”。
编辑推荐:
1. 隈研吾建筑新思。自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写作《负建筑》以来,心怀“能不能做出一种物理上很大,但存在方式上很小,能让人感受到“负”的建筑呢?”这样疑问的隈研吾,出于探索答案的压力与动力,执笔写下此书。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
2.建筑与建筑家的理念迭代、技术更替,被藏在点·线·面的韵律中,一一道来。西格拉姆大厦的玻璃幕墙被密斯用青铜框线分割成了小尺寸的单位(点),这一做法承袭自古希腊罗马把石头与石头之间的接缝切割成V形,以刻意让一块块石头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独立的点。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到高迪,世纪末的建筑师被植物所吸引,开始做纤细的线的建筑,但很快被20世纪新一代的工业的线所取代。
3.从绘画、音乐、计算机技术等不同角度,解读建筑。点、线、面作为横跨艺术各个领域的共通概念,成为打破各领域壁垒的工具。隈研吾据此从康定斯基与吉布森、理智主义与达达主义、计算机设计与加法的设计、布鲁诺·拉图尔与摄影枪等多角度,拆解建筑。诸如哥特式建筑作为 “点的建筑”,其中有一种简短、简洁的“叮”的音色,表现的是空间形态消解在建筑周围的大气中,失去其余韵的那个过渡的一瞬间。
4.收集整理近200幅影像资料,作为详实案例辅证。通过放大的建筑细部与宏观的建筑整体的影像,可以清晰地感知杉木如何变为构建广重博物馆的“线”,又由“线”变为“层”;教堂的穹顶如何被拆解为“可编织”的线条……点·线·面在建筑与环境中的节奏与振动,被搭配的影像进一步阐明。
0 有用 DPZ🔥 2025-01-14 16:14:52 北京
自恋的设计说明。整本书的图片排版都很奇怪,文本提到的图片所在页会和文本差两三页甚至更多,想看还要翻回去。
0 有用 瘦总 2022-12-30 14:43:46 北京
看完隈研吾的五感建筑展很享受,再翻翻看建筑师的思想和理念
1 有用 cKdyQ 2023-05-29 16:55:05 浙江
读了前面的一点方法序说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决定给五星,整本给我带来不少新的思考,但正文整体并不惊艳(扣掉一星)。好了,我要开始读一些物理学领域的书籍了。
2 有用 释槐鸟 2022-06-19 17:02:56
建筑这一实体本是要谦卑的,尤其是中国古建筑的脊梁上的上挑,以一种渐至于无的姿态、小姿态消失在天际,或者这就是隈研吾笔下言说的“负”建筑。记得一个地方叫“般若谷”,谷中水洞很多,两条完整、回环的水线在每个空间中来回流动,泠泠声中倍觉曼妙异常,这两条水线或许也是“负”的一种。隈研吾说“负”的基本方法是单位要小,“小”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如点、线、面,小石块、细木棒、一块布,各种细小的东西相互嵌入、相... 建筑这一实体本是要谦卑的,尤其是中国古建筑的脊梁上的上挑,以一种渐至于无的姿态、小姿态消失在天际,或者这就是隈研吾笔下言说的“负”建筑。记得一个地方叫“般若谷”,谷中水洞很多,两条完整、回环的水线在每个空间中来回流动,泠泠声中倍觉曼妙异常,这两条水线或许也是“负”的一种。隈研吾说“负”的基本方法是单位要小,“小”有各种各样的存在方式,如点、线、面,小石块、细木棒、一块布,各种细小的东西相互嵌入、相互跳跃。这些小的东西让建筑这一实体充满生机和存留历史维度上的可能性,“人类必须把自己降低到与那些小东西同样的水平面上去”,或许这样我们才能在建筑在时间、空间中所搭建的维度中触及得以永久的真象。 (展开)
1 有用 JINLANNN42 2022-07-04 20:36:44
隈研吾蛮巧的,懂得怎么偷懒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