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另外,在新书序言中,一再强调与上述两者的差异,似乎显得有点“此地无银”。学术本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进,原创性这种修辞反倒显得格局小了。对后来者而言,更不是要把“知识生成”奉为圭臬,老尹做到了巅峰隐退,10几年没新文,但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在不厌其烦的“知识生成”,不知是喜还是悲
董源、王镇墓还不错。此外各篇细节太糙了,杏园雅集尤其不检点。另外就是,早期文献未谈的作品,不代表早期的历史里“没有”,要考虑那时候绘画可能还没有成为普遍的谈论对象。总的来说,我的想法是,既然这是一本讨论知识生成的书,就要逻辑自洽,考虑到每一个层面都有观念参与。而不是需要它是“史实”的时候,就当史实用,需要它是观念的时候,就当观念说。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的“知识生成”方法论缺失了几分内在理路的绵延、多了几分碎片化的突变。另,尹氏对王镇墓出土卷轴画的讨论和高居翰对这一材料的看法有很不一样的取径,二者都值得一读,尹从较为传统的观点出发,试图考察出职业画家“文人生活”的一面,高则干脆把绘画风格本身视作随社会场景而变化的商品符号。
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作者最为得意的《杏园雅集图》部分来展开。但是误导、误解处实在太多。完全是过度引申。要建立几个基本常识:首先,明初是不能随便请假的,要觉得他们定期会晤形成政治力量,锦衣卫就来翻墙画图了好么;其次,明成祖从来没有打击过南方士绅,真正打击南方的只有太祖。可以看成祖的科举录,依旧是倒向南方的,跟建文没有差别。
第三章讲政治图像史,分析《杏园雅集图》的形成流转与正统初年的政治氛围,读起来感觉还不错!
所谓的“知识生成”,在实践层面其实都可以算是对某一“概念”先作剥离再作考察。比如第一篇谈到的三个“顾恺之”,以及后面讨论的若干存在于不同载体下的“董源”。如此而已,本质上做的就是抽丝剥茧的工作(甚至更类似剥洋葱壳),也势必遭遇两个困难,一个是面对“层累的历史”需要做分层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脉络的梳理需要摸寻联通各处的节点(这一技巧在讨论谢环以及《杏园雅集》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如此便能在约束条件较为清晰的状况下推衍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深意。当然,作者选取的研究案例是更靠近具体人物的“概念”,比抽象的观念具有更强的实在性,因此也有更好的操作性。如果要谈论艺术史的“内史”,细节丰满地讨论某种技法,某种审美,某种评判,那的确不是一般学者能把握住的课题。
不好,首先没有概念上的反思和工具的考察,其次对于知识运作的机制也没谈,浮于表面。
本书是关于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的讨论,视觉文化与图像文化因其生动很容易吸引观众,但在转化成文本的建构与生成过程中,会被演绎得有些失真。去伪存真,则需要意识到“图像并非历史”,正如作者所言:“必须指出,《杏园雅集图》本身是图像而非历史。所呈现的景象并非纪实摄影,实际的雅集场景要转化到传统书画的长卷形式中。因此,它是卷轴的图像表达。”(P19) 作者企图引入跨学科思维谈及中国绘画史以达到新颖的目的,但仅从历史学、考古学维度来看,书中关于《杏园雅集图》的文官集会延伸至背后的明朝政治的内容,显示出作者对明朝前期的历史认识较为浅显。
气不过,真实评价,年轻时写论文就应当自持。
《杏园雅集图》那部分基本是作者意淫,我是不信的
配图质量很高,内容一言难尽
前面几个个案研究不错,后面连本科论文也拿出来,有充数之感。涉及王镇墓明画的观点也多有重复。
其实很多文章之前都看过,反而是绪论比较有趣,看尹老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辩护
笔力最好的是《政治还是娱乐》一篇,考古学部分比较平。前言值得一读。对历史学的部分还是不要托大,不妨多看看历史学者对观点。
前三章关于顾恺之、董源、雅集的个案研究是经典论文。尤其第三章关于“雅集”,更是将“知识生成”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幅被误读的政治“隐画”,是如何在雅集的语境中实现它的被模仿和流传——“政治隐藏在娱乐中,现实意义隐藏在古典意义之中”。老尹的研究详实而雄辩,抽丝剥茧的叙史堪比侦探推理,令人拍案惊奇。亦如作者在绪言中所说:“令人最兴奋的事情,是当我把许多历史肉身实体当作一个个知识概念的时候,历史和图像突然向我开放出一片天地来。”对读者而言同样如此。
更多的是一种思路。【295min】
仅读绪论、一二章,对外行尚算有启发
尹老师方法论合集。 我还是蛮喜欢董源概念的生成这篇文章,令我理解看待董源风格有了另一种视角理解。尹老师这本编选很有意思的是他先用人物画和山水打头阵,后面部分从考古和鉴定这两个艺术史“老朋友”出发来提出方法论建构。这也算是他的“拿手绝活”了。
本书的主题,是明代人如何理解、如何概念化顾恺之、董源、米家山水(谢环)及其画作,通过史学性的话语(“南北宗论”)和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两种途径,创造出一套关于早期画史的知识(构建早期画史)。这套知识反过来又影响了明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影响了从那时直至今天,人们对早期画史的认识、理解乃至鉴赏。(录其大意)——缪哲评(22.9.17《知识与图像之间:面向未来的艺术史》沙龙)
学书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章节分为“知识生成的人物图像、山水图像、政治图像史、考古学、鉴定学研究途径的知识生成”,有种美术图像历史的感觉.......
> 知识生成的图像史
42 有用 文化恐怖分子 2022-06-15 19:45:33
旧文荟萃,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基本是15、20年前的文章了,放在20年前的中国艺术史研究领域,“知识生成”确实另辟蹊径,对后来国内的研究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放到广义的文化史,历史领域来看,似乎也没那么神,终究还是一种检视的方法。一方面受福柯的谱系学(在名字上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知识考古学)影响;另一方面是顾颉刚的“层累地造的中国史”。要知道,“顾恺之”一文开篇和顾颉刚当年的孔子研究可谓如出一辙,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另外,在新书序言中,一再强调与上述两者的差异,似乎显得有点“此地无银”。学术本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推进,原创性这种修辞反倒显得格局小了。对后来者而言,更不是要把“知识生成”奉为圭臬,老尹做到了巅峰隐退,10几年没新文,但他的徒子徒孙们还在不厌其烦的“知识生成”,不知是喜还是悲
10 有用 阿墟 2022-09-03 16:57:47 浙江
董源、王镇墓还不错。此外各篇细节太糙了,杏园雅集尤其不检点。另外就是,早期文献未谈的作品,不代表早期的历史里“没有”,要考虑那时候绘画可能还没有成为普遍的谈论对象。总的来说,我的想法是,既然这是一本讨论知识生成的书,就要逻辑自洽,考虑到每一个层面都有观念参与。而不是需要它是“史实”的时候,就当史实用,需要它是观念的时候,就当观念说。
18 有用 苦影 2022-07-27 17:09:13
本打算写长评,读完后打消了念头。时间越靠后,行文愈琐碎,逻辑愈断裂,怎会如此……。尤其是很有名的顾恺之形象生成和董源形象生成两文,前者称“唐朝官修的六朝正史和《世说新语》在明代都是很容易读到的作品”,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世说新语在明前中期刊本寥寥,嘉靖年间才出现比较流行的刻本;董源一文强调董其昌对南方山水画的构建作用,但未关注董其昌对米芾等人山水画观点的继承和改写(尤其是围绕董源这一议题),让作者的“知识生成”方法论缺失了几分内在理路的绵延、多了几分碎片化的突变。另,尹氏对王镇墓出土卷轴画的讨论和高居翰对这一材料的看法有很不一样的取径,二者都值得一读,尹从较为传统的观点出发,试图考察出职业画家“文人生活”的一面,高则干脆把绘画风格本身视作随社会场景而变化的商品符号。
14 有用 席缪 2022-09-02 10:44:46 上海
本书的核心,是围绕作者最为得意的《杏园雅集图》部分来展开。但是误导、误解处实在太多。完全是过度引申。要建立几个基本常识:首先,明初是不能随便请假的,要觉得他们定期会晤形成政治力量,锦衣卫就来翻墙画图了好么;其次,明成祖从来没有打击过南方士绅,真正打击南方的只有太祖。可以看成祖的科举录,依旧是倒向南方的,跟建文没有差别。
2 有用 朱颐钊 2022-08-03 09:30:41
第三章讲政治图像史,分析《杏园雅集图》的形成流转与正统初年的政治氛围,读起来感觉还不错!
5 有用 郁则 2022-12-01 10:58:42 北京
所谓的“知识生成”,在实践层面其实都可以算是对某一“概念”先作剥离再作考察。比如第一篇谈到的三个“顾恺之”,以及后面讨论的若干存在于不同载体下的“董源”。如此而已,本质上做的就是抽丝剥茧的工作(甚至更类似剥洋葱壳),也势必遭遇两个困难,一个是面对“层累的历史”需要做分层考察;另一个就是对脉络的梳理需要摸寻联通各处的节点(这一技巧在讨论谢环以及《杏园雅集》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如此便能在约束条件较为清晰的状况下推衍出艺术作品背后的深意。当然,作者选取的研究案例是更靠近具体人物的“概念”,比抽象的观念具有更强的实在性,因此也有更好的操作性。如果要谈论艺术史的“内史”,细节丰满地讨论某种技法,某种审美,某种评判,那的确不是一般学者能把握住的课题。
1 有用 無萩 2024-05-30 03:30:20 云南
不好,首先没有概念上的反思和工具的考察,其次对于知识运作的机制也没谈,浮于表面。
1 有用 春日青野 2024-01-19 19:47:04 浙江
本书是关于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的讨论,视觉文化与图像文化因其生动很容易吸引观众,但在转化成文本的建构与生成过程中,会被演绎得有些失真。去伪存真,则需要意识到“图像并非历史”,正如作者所言:“必须指出,《杏园雅集图》本身是图像而非历史。所呈现的景象并非纪实摄影,实际的雅集场景要转化到传统书画的长卷形式中。因此,它是卷轴的图像表达。”(P19) 作者企图引入跨学科思维谈及中国绘画史以达到新颖的目的,但仅从历史学、考古学维度来看,书中关于《杏园雅集图》的文官集会延伸至背后的明朝政治的内容,显示出作者对明朝前期的历史认识较为浅显。
4 有用 hill 2022-08-25 00:55:29 上海
气不过,真实评价,年轻时写论文就应当自持。
2 有用 你好! 2024-04-16 11:06:31 北京
《杏园雅集图》那部分基本是作者意淫,我是不信的
2 有用 冰糖葫芦娃 2022-12-29 14:18:28 江苏
配图质量很高,内容一言难尽
1 有用 画游记 2023-01-12 17:46:53 广东
前面几个个案研究不错,后面连本科论文也拿出来,有充数之感。涉及王镇墓明画的观点也多有重复。
3 有用 靡靡懒散人 2022-08-04 15:06:28
其实很多文章之前都看过,反而是绪论比较有趣,看尹老如何为自己的研究方法辩护
1 有用 一只银盘升熟宣 2024-12-06 18:46:08 四川
笔力最好的是《政治还是娱乐》一篇,考古学部分比较平。前言值得一读。对历史学的部分还是不要托大,不妨多看看历史学者对观点。
2 有用 龙之芥 2023-03-12 22:26:36 重庆
前三章关于顾恺之、董源、雅集的个案研究是经典论文。尤其第三章关于“雅集”,更是将“知识生成”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幅被误读的政治“隐画”,是如何在雅集的语境中实现它的被模仿和流传——“政治隐藏在娱乐中,现实意义隐藏在古典意义之中”。老尹的研究详实而雄辩,抽丝剥茧的叙史堪比侦探推理,令人拍案惊奇。亦如作者在绪言中所说:“令人最兴奋的事情,是当我把许多历史肉身实体当作一个个知识概念的时候,历史和图像突然向我开放出一片天地来。”对读者而言同样如此。
1 有用 双桃 2023-08-12 12:37:05 江苏
更多的是一种思路。【295min】
0 有用 梦想开小船 2023-08-15 15:50:02 福建
仅读绪论、一二章,对外行尚算有启发
0 有用 Ms. 黄 2023-10-11 21:48:49 安徽
尹老师方法论合集。 我还是蛮喜欢董源概念的生成这篇文章,令我理解看待董源风格有了另一种视角理解。尹老师这本编选很有意思的是他先用人物画和山水打头阵,后面部分从考古和鉴定这两个艺术史“老朋友”出发来提出方法论建构。这也算是他的“拿手绝活”了。
1 有用 蓝黑的强音 2022-09-17 16:03:56 河南
本书的主题,是明代人如何理解、如何概念化顾恺之、董源、米家山水(谢环)及其画作,通过史学性的话语(“南北宗论”)和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两种途径,创造出一套关于早期画史的知识(构建早期画史)。这套知识反过来又影响了明代画家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影响了从那时直至今天,人们对早期画史的认识、理解乃至鉴赏。(录其大意)——缪哲评(22.9.17《知识与图像之间:面向未来的艺术史》沙龙)
0 有用 豆友198516117 2022-12-15 11:06:44 广东
学书阅读也是一个审美历程,章节分为“知识生成的人物图像、山水图像、政治图像史、考古学、鉴定学研究途径的知识生成”,有种美术图像历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