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部青年钢琴演奏家张昊辰写在“演奏之外”的音乐哲学随笔。在古典音乐与大众审美存在距离的今天,作者试图讲述的是自己心目中鲜活而又深刻、细腻而又广阔的属于古典音乐的完美世界。从古典音乐与哲学、美学、历史、社会的关系,到在音乐史上留下重要印迹的作曲家们的艺术人生,再到作者本人在与钢琴对话的生涯中感知到的共鸣和张力,书中的随笔思考看似断章,实际上连贯地呈现了既是青年也是钢琴演奏家的张昊辰对古典音乐和演奏舞台的理解、热爱、依恋与期待。
演奏之外的创作者
· · · · · ·
-
张昊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昊辰,1990年出生于上海。五岁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首场钢琴独奏会。幼时师从林恒、吴子杰、王建中,2001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2005年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时任院长加里·格拉夫曼。2009年获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是首位获得这一顶级赛事冠军的亚洲人;2017年获艾弗里·费舍尔音乐职业大奖。
张昊辰曾与诸多国际著名乐团合作,包括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其巡演足迹遍布美洲、亚洲、欧洲,在BBC逍遥音乐节、琉森音乐节、韦比耶音乐节、阿斯本音乐节等顶尖音乐节中均有亮相。
本书记录作者习琴近三十年的部分思考、感悟,以一位演奏者的...
张昊辰,1990年出生于上海。五岁在上海音乐厅举办首场钢琴独奏会。幼时师从林恒、吴子杰、王建中,2001年起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2005年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时任院长加里·格拉夫曼。2009年获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是首位获得这一顶级赛事冠军的亚洲人;2017年获艾弗里·费舍尔音乐职业大奖。
张昊辰曾与诸多国际著名乐团合作,包括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华沙爱乐乐团、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其巡演足迹遍布美洲、亚洲、欧洲,在BBC逍遥音乐节、琉森音乐节、韦比耶音乐节、阿斯本音乐节等顶尖音乐节中均有亮相。
本书记录作者习琴近三十年的部分思考、感悟,以一位演奏者的视角看“演奏之外”古典音乐的种种话题及人物。
目录 · · · · · ·
聆听的三种空间
历史与回归
康德的矛盾
看不见的博物馆
叙事的神话
失落的真相
个人与历史
言说背后
异乡的世界
肖邦与钢琴
维也纳的孩子
机器复制时代的音乐
就此一别
访谈
天生喜欢复杂感
模仿与刻意
音乐之外
流行与批判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几乎想说:因为浪漫,本就不是一个主义。如“主义”指向一套固定的话语或理论体系,那么所谓浪漫,仅仅是一段距离,一道道回溯的目光。齐泽克曾写道:“如果说古典主义唤起的是曾拥有过的东西,那么浪漫主义试图唤起的,则是那些本就不曾有过的。”齐泽克一针见血。是的,浪漫的本质就是失落。不仅那些想象之物不会被真正拥有,甚至连那个想象自身,就已是破碎了的。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凝视着它的道道目光中,被分割成无数不同的侧面。如施莱格尔所言:“许多古老的事物已成碎片,许多当下的事物正生于碎片中。”倘若古典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花瓶,那浪漫就是它的碎片——一座花瓶的形状、色彩、雕工、图案,皆以它们各自的“功能”服务于那个整体:这就是古典的理念。而当它已然碎时,其中的每一片便成了一个新的存在:不再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也不再具备整体所赐予它的功能,成为一片片独立、散落着的美。而后有人将其中的一片拾起,凝视、感受它的破碎,并在脑中拼凑出那个久远、完整的曾经。然而,正是碎片能激发出整体所不能激发的更广阔的思绪、更深远的情怀。人只能在这当中反思自身的处境,感叹自我的失落:这便是失落的浪漫主义。这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叙事的神话 -
鲁宾斯坦曾这样表述:“你(演奏者)绝不该触碰任何不属于你的,不对你说话的作品…你必须能直接建立对作曲家的爱。”席夫说起何以近年转向勃拉姆斯,则给出自己的理由:“那是我小时候喜欢上的第一位作曲家。长大后渐渐疏远。现在老了,又有了童年的情怀。” 我喜欢他平实的说法一人对另一人的情结,终归是人和自己的心结。终其一生,奏者都在遭遇作者的途中,以此找寻坚守舞台的理由,抑或,告别的契机。想来有趣,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两位巴赫诠释大师,图雷克与古尔德,均于自己生涯的中后期渐远于舞台。图雷克转向教学,古尔德则隐身钻进录音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肉体与雪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演奏之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演奏之外"的人也喜欢 · · · · · ·
演奏之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张昊辰是读陈丹青长大的吗? | 来自精力善用 | 1 回应 | 2024-12-22 21:26:59 |
买了签名本的来晒晒签名? | 来自海上的卡妇卡 | 9 回应 | 2024-02-09 16:06:01 |
张昊辰的新书读书会,有没有感兴趣的? | 来自孤身走暗巷 | 1 回应 | 2022-09-07 14:53:17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豆瓣五星图书【音乐】 (爱玛·包法利)
- 理想国2022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文化漫笔 (森森)
- 有笙有瑟(3):生命、音乐与反思 (🦉的瓦涅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2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演奏之外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采蘑菇的小姑娘 2024-09-27 11:46:19 澳大利亚
没想到音乐随笔也能颇有哲思,与前几个月的学习聆听能对照起来。演奏的古典音乐是对往昔的再现,在时间的悬置中完成对回忆的致敬,是像雪一样关于消逝之物的想象艺术。乐谱是历史的文本,加上当下发生的演奏者的阐释,与听者想象一切听不到的意义,是在言说不可言说之物,和一切即逝的瞬间。和声调性节奏句式像是音乐作为语言确立的某种稳固法则,主和弦和属和弦间的对立统一,奏鸣曲双调性间此起彼伏的张力,不和谐音后的回归和解... 没想到音乐随笔也能颇有哲思,与前几个月的学习聆听能对照起来。演奏的古典音乐是对往昔的再现,在时间的悬置中完成对回忆的致敬,是像雪一样关于消逝之物的想象艺术。乐谱是历史的文本,加上当下发生的演奏者的阐释,与听者想象一切听不到的意义,是在言说不可言说之物,和一切即逝的瞬间。和声调性节奏句式像是音乐作为语言确立的某种稳固法则,主和弦和属和弦间的对立统一,奏鸣曲双调性间此起彼伏的张力,不和谐音后的回归和解决。那些修辞符号则能构建无穷无尽的立体世界。作曲家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视角:马勒跟随弟弟的送葬队时邂逅喧哗醉鬼的记忆带来的永恒与世俗的反差碰撞,肖邦的美学里像那个烈风萧萧的深夜的乡愁,一代作曲家会诉说旧有秩序崩裂的时代之声。 (展开)
21 有用 佩弦 2023-05-28 22:06:08 北京
本来想打两星的,我怀疑豆瓣评分很多是他的粉丝打的,分数虚高。本书正文的论断大部分过于形而上,言之无物(强调感觉和体验,再联系些哲学)但作者自己肯定不这么认为。我会这么说,因为我念书时写古典音乐的文章也常常写成这样,给到普通读者读,反馈很差。但是作者毕竟也很坦诚,自己也在思考,访谈部分还说出了国际化=西方化,他应该还是个中国人?想用中国的话语表现来探讨西方古典音乐。
1 有用 狗zi 2024-08-28 17:02:57 广东
虽然都是中文但是我一句也看不懂,但是并不妨碍我大喊大叫,这男的好有才华啊天呐,爱上了啊!一个乐痴真的好崇拜这种把音乐追根溯源分析得头头是道的人啊!顺便说也刚看完坂本龙一的自传毫无感觉,但是翻来这本就各种惊艳!再喊一声,天呐这男的好有才华啊!
8 有用 红烧猪蹄满地跑 2023-10-31 20:11:39 北京
字斟句酌的文笔透露着强烈的雕琢感,这种雕琢感让我确信他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绝对不是一个跟着直觉走,体验派的写作者和演奏者。这跟他弹琴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非常善于思考,甚至是逼着自己思考,每个音符都要mean something。但他的演奏还是比文字道行深多了,因为演奏听上去锋利爽朗,文字却还有点拧巴没棱角。不过内容上来说,已经是音乐散文里洞察力很强的一本书了。
2 有用 李让眉 2024-06-30 22:00:34 北京
意外的好看。新奇而清澈,如午日行船看到水下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