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新学研究 短评

热门
  • 10 三清喵 2022-08-02 10:31:15

    综合而言,比较不错。尤其是下编,对北宋制度性H权与私家性H权的区分、对孟子升格过程的讨论、对北宋祭祀天地分合的梳理,均大有推进。其学术回顾亦突破某圈家法,上溯钱穆,推崇卢国龙。或许是摊子铺的太大,因而枝蔓太多,以致许多问题遗漏颇多。如漆侠、高纪春对新学的探讨,作者居然未提;27页涉及新学与道家性论,忽略李长远;184页谈及宋朝台谏,忽略刁忠民;194页论及北宋DZ,忽略沈松勤,且误读罗家祥原意;253页言及北宋黄老,只提张其凡,忽略吴泰、刘复生、唐兆梅以及李华瑞等;361页称天书运动旨在对外,居然引刘静贞而略唐代剑,亦未驳近年汤勤福、林鹄的质疑。11页注释4的“刘颁《道话》”当作“诗话”,20页注释2的《石林燕语》点校者“田松青”当作“侯忠义”。62页称新学非儒学本位,与102页矛盾。

  • 1 迟权 2022-09-21 23:01:58 北京

    下编写得好。整体还是在北宋皇权萎缩、膨胀的整体框架下论述新学产生的必然性、孟子升格运动以及天地分祭合祭等问题。但是由于宋代史料更多,头绪更多,有时会显得作者构建的框架过于简单,南北、学术等等因素往往不能很好嵌入,最终不免有回避问题嫌疑。

  • 0 光明之心 2023-07-24 12:54:43 浙江

    上编简易而下编繁复,基本框架视野清晰且仍然继承了师承传统。用个案的说法让人一目了然(但是真的太简单了吧,论蜀学只取东坡一人真的好吗?)。问题在于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区分士大夫之公议究竟出于何种动机。下编论官职、教育、礼制、皇权与相权等内容太过汪洋,没有做好结构梳理,让人千回百转,体验不佳。

  • 0 人造天堂 2023-09-06 11:56:23 重庆

    今年收获最大的一本。

  • 2 小兔子乖乖 2022-08-21 01:20:30 北京

    下编比上编好的感觉

  • 1 朱颐钊 2022-08-17 13:47:34

    上编谈荆公新学的内外,下篇主要讲了北宋中后期的孟子升格,总体而言差强人意。要之,荆公新学再怎么被人不喜欢,也是宋代理学形成的重要前奏。

  • 0 L'héritiers 2024-04-21 21:02:20 湖北

    再也不想读思想史了,md好难 读了脑袋空空,完全拿来当材料用

  • 1 文孟先生 2023-01-04 01:41:42 湖北

    经典作品。

  • 2 云吐月 2023-07-04 11:20:39

    上编在介绍新学思想特点后勾勒了内部的多元思想以及外部的批判,下编将新学思想融入孟子升格运动、天地分祭合祭之争的历史语境中,既见思想又见政治史,对新学的理解更立体充实了。王安石最大的特点还是吸收了法家、道家,既强调刑法威严又强调无为,尤其是对无为的强调,表面上提高了君主的象征性权力,实际上是想剥离出管理实务的技术性权力,在结构上类似于君主立宪,但在前提条件上将权力的来源归为抽象的天道,而非具体的人民,甚至否定人民的自主性,这在实际结果上空前放大了君主权力,神宗在元丰年间也收拢了技术性权力,最后在永乐之败中功亏一篑。王安石想以“师臣”这一崇高身份压制皇权,但低估了帝王的权力欲,神宗显然更想自己建功立业。

  • 0 关东游侠儿 2022-12-22 16:03:02 四川

    很努力看了,但真的不是很感兴趣

  • 0 籀门 2022-12-30 14:30:25 浙江

    上编是比较典型的思想史写法,刻意避开了王安石和《三经新义》,反而更多关注周易、老庄的诠释。这样的问题导致了学者在诠释文本的过程当中,因为文本本身的限制,必然会有以老庄解儒的现象。又选取新学后学学者和其反对者,希望“以人带学派”,想法很好,但好像也没有很好完成这一意图。下编看似选了两个集中的问题,但想要解决、容纳的问题太多,导致行文的过程中显得枝蔓,各部分之间也显得像是平列而联系不够紧密。新学学者到底持有怎么样的观点,被淹没在各种反对者的声音中,让人看完茫然无措。

  • 0 清徽 2023-05-01 22:25:07 山东

    虽说有一些小纰漏 但是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遗憾的是我认为的新学的对于整个北宋乃至后代的影响几乎没有论述到

  • 0 andgoal 2024-07-29 10:30:06 河北

    框架不错!

  • 0 一炮打倒司令部 2024-03-31 01:48:22 广东

    大题小做,故能逻辑清晰,文笔流畅。窃以为临川新法对儒学(假使天壤间确有儒学一物)的影响恰恰在制不在义。学校经义与人才盛衰、所谓「秀才」与「学究」的递变尤值得详考。纵使宋学史终为道学者流窃据,新学影响终究不能湮灭。上卷稍简,或许是因为拨开党争、专采于经史诸学源流有大干系的精义并连缀成篇并非易事。作者与近今经学史家对话较少,或许并非不知,只是格于家法不能畅言。又说三经新义之学推本老庄,未免可疑,新学枢要不在不可得而闻者,因陋就简,「惟适之安」而已。绪论之末,片语推说朱子通二氏直承荆公影响,莫非五子不出入于释老?周予同先生以来「孟子升格」议题已经做了四代人,下卷探骊得珠,宜乎有此造诣。

  • 0 无异议 2024-07-20 02:43:45 中国香港

    由作者博论修改而来。上编综论和个案结合,研究新学及新学学者,亦论及旧党之思想。下编内容较杂,但显出作者较写作博论时思想更为成熟。该编虽曰考察孟子升格运动,实借文化以观政治。北宋后期党争愈烈,新旧两党在个别礼制问题上的争议最终都能归结到政治上的分歧。对孟子在孔庙地位的上升和天地分合祭问题中的党争背景之梳理尤好。

  • 1 顾清徽 2022-11-17 22:36:21 辽宁

    虽说有一些小纰漏 但是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遗憾的是我认为的新学的对于整个北宋乃至后代的影响几乎没有论述到

  • 0 梅边吹笛 2023-12-01 00:21:43 四川

    关注北宋中后期,就不能绕开荆公新学。本书算是荆公新学研究的必读论著之一

  • 0 半山 2024-09-08 10:13:25 广东

    一直都比较抵触思想史,但是这本书又不是纯思想史,与政治史有所交会,比如“孟子升格运动”“北宋晚期天地合祭之争”都渗透有政治斗争的影子。

  • 1 白丁 2022-09-01 14:34:23 四川

    君王与文人士大夫是政治舞台的重要角色,一方唱罢一方登台,历史就是这样不断地前进或者徘徊,亦或者倒退。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