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说忧伤 短评

热门 最新
  • 7 马戏团🎪 2022-11-08 15:27:41 上海

    里面有一个典型的自述:抑郁症患者作为一个大多数时候没有能量的人,却在一件事情上充满能量,那就是责备自己。

  • 4 Corwin 2022-10-30 23:43:02 广东

    还没看完但是忍不住来打分,抑郁这种让人感觉被消了音抽真空的私人情绪,社会学视角真是太必要了

  • 3 秋池 . 2023-06-06 19:00:57 中国香港

    你觉得精神快被压垮了,身体的某些部位莫名其妙地疼痛,却不知道如何定义这种状态。你向亲近的人诉说了,对方却答道,再坚强一点吧,大家都会这样,自己好好调整吧。你再一次掉进深不见底的黑暗,好像一只不可能靠岸的船。后来你因为“急性发作”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在患者的标签下你得乖乖吃药,把大脑里的生化物质调至“健康”的标准。你不断地自我剖析,拼凑过去的碎片,为自己的处境提供解释、赋予秩序。你看不透这个社会,理性而流动的人际关系、经济利益最大化、个人成就至上……到底是谁生病了?

  • 7 自有我在 2022-11-18 17:45:29 江苏

    抑郁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整体关注的社会学问题。而这种开创了抑郁症社会学调查的著作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也就是一种必然。 但这种关注还仅仅是开始,无论是抑郁症患者的痛苦,还是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认知及改变,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了解过程。每个人都需要对于这一群体有着更多的认知、更多的了解。那么就从《诉说忧伤》来听听他们的声音,来了解他们、接受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可以更好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 1 阿亚提不波拉德 2022-11-15 18:09:24 广西

    沿袭了凯博文“疾痛”辩证医学的观点,为“社会的抑郁症”论述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材料注解和过程分析(虽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写作也很流畅,是非常好的大众向读物。

  • 3 沧亭 2022-11-18 01:12:38 湖北

    确诊抑郁症的几个月(当然我未将这种情绪确定医学意义的时期更为漫长)几乎完全停滞了。现在处于自我停药状态,虽然医生不让停,但吃药实在是太迟钝了。我赞同作者的立场,抑郁症不应该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失调,就其意义方面在诸多地方有着不同期望的拓展,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再确认是密切相关的。现在处于调和的状态,就如我高中自己看书治疗强迫症一样,我所能深深理解的是一种共生的状态,用所有方法去把它/他/她推开是没用的,做不到的,只有去接受它/他/她,无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才能有促进作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是很明显的,我不希望太近,但太远又绝望,与书中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倾向不同,中国社会显然处于另一种语境,但家庭中的亲密关系都是一样难以处置,毕竟这种身份所赋值的责任与义务是与生俱来而难以设置清晰边界的。

  • 4 一只大鱼 2022-11-22 10:36:45 广东

    逆抑郁症的医疗化,将其重塑为社会经历、故事,在叙事中重新建立生活的丰富性与连带。抑郁是断联、是孤立、是社会性的断裂,诉说忧伤以符号互动的过程再次充分发掘了叙事的疗法,而非药物治疗。

  • 1 勉之 2022-11-26 11:50:27 浙江

    读得无比共情(╥_╥) 长评等期末结束再写。几个心有戚戚的点:有关抑郁症的就医与药物治疗:"I don't need antidepressants, but I do need somebody to talk to."(me as well) ;抑郁与disconnection&isolation的联系;害怕给亲近的朋友家人带来麻烦与负担;抑郁与爱("love is both absolutely free and completely shared.");有关抑郁的自我刻板与污名(一直觉得大家还是更喜欢和活泼开朗的人相处,所以在交友起初总有很严重的设防心理……之前某节社心课上有同学谈到自己不喜欢和沉静寡言的人做朋友,想想也没有错,但听到的那一刻还是五味杂陈且有点难过。

  • 2 天真有邪 2022-10-01 01:15:28 江西

    新的视角。

  • 37 死透气了 2022-10-02 12:03:17 湖北

    读过英文版,所以听说这本书有了中译本倍感兴奋,入手后一小时就读完了。在波士顿学院教书的作者本人就是长年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这也让这本书多了一丝人文关怀。和Talk of Love写人们如何谈论自己的爱情类似,这本书写的是人们如何谈论自己的抑郁。我完全同意本书的三个基本立场:1. 边缘群体的命运和想法不仅值得所有人倾听,对于我们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 我们通过讲故事和听故事来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而所有的故事都是讲给他人听的,因此所有的“自我”故事都是“自我-他者”故事。3. 精神病学一味追求科学理性的做法消解了病人的疾痛叙事,抹除了患者的声音,最终弊大于利。符号互动论的杰作!

  • 2 垃圾桶 2022-10-09 11:25:52 浙江

    有价值的诉说

  • 0 🤐 2022-10-29 18:05:02 山东

    抑郁症患者的身份让作者能够很好的体会到了抑郁症带来的伤痛,同时这种经历也给本书增添了非常具有意义的自我民族志,这是最为惊喜的地方。而不同于大多数从精神病学视角切入的抑郁症分析,本书从患者、患者的家人朋友等关系对象入手,探讨了抑郁症如何被建构、认同的,通过社会观念对自我、他人对自我以及由此形塑的自我认知。研究方法和视角上,可以看到很大程度上收到了戈夫曼的影响,也是符号互动论的很精彩的演绎。但个人认为,除开前六章对患者的个人关系网络的医学认知分析,第七章对社会文化的分析最为重要,重新看待了社会是如何建构、形象疾病得,疾病又是如何在社会中被“发现”的。无论如何,这本书给予了我们看待医学权威、抑郁症的患者认同历程与关系网络、社会背景带来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 1 悦读的静谧时光 2022-10-29 16:17:17 天津

    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为了解释抑郁症的病因或者如何治疗抑郁症,而是通过对抑郁症的考察和探索找到社会学视角去理解精神病学的价值,让我们对于抑郁症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 0 糖罐子 2022-11-05 15:10:14 上海

    题记写于1995年。有启发。但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我觉得忧伤有了其他的形态,所以会觉得有陈旧感。

  • 0 H 2022-11-02 11:16:56 江苏

    这不是一本教你抑郁自救的书,而是作者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抑郁过程进行分析的书,具体是结合符号互动理论,可惜我不懂符号互动理论。由于作者的抑郁症及治疗经历,能感受到作者对抑郁体验及医药治疗的个人态度。 作者对抑郁原因分析给出的公式是医疗化+断联+后现代化=个人错位。 医疗化即社会对抑郁疾病的建构,包括医药工业体和精神疾病专家对身体抑郁状况的过度解读,作者对抑郁的单纯生物学解释和药物治疗是持批判态度的。 断联即抑郁症患者的社交退缩,与他人与社会的断联。“抑郁的感觉使人际互动变得艰难,有时虽然意识到自我孤立只会加深痛苦,但仍会被远离他人的需求压倒。” 从抑郁的感受到就医确诊,对抑郁症患者身份的接受,进行药物治疗,病症的反复,最后是对抑郁的彻底接受。 live with it.

  • 0 百香果 2022-11-07 23:57:35 北京

    喜欢不将疾痛浪漫化的叙述

  • 0 Zagadka 2022-11-07 10:24:01 广东

    一种新的思路,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在大家都在鼓吹抗抑郁药物的功效的时候提出反对意见。其实应该说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是千差万别的,有些病友确实有积极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吃遍所有药都没有任何改善,现在只是吃些安定来辅助睡眠。作者很敏锐的一点就是认为倾听是更加重要的,但是现实情况是除非进行价格高昂的心理治疗,患者的情况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了解,门诊通常的问诊时间不足一分钟。这就给患者的家人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很多本该专业人士解决的问题留在了家里,抑郁症患者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 0 做个理杏仁 2022-11-06 17:40:47 北京

    双重污名,由内向外,又从外向内,循环往复。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变成了一种科学化的医学词汇时,就可能付出把人性贬到最低的代价。有人质疑过“抑郁症”是推脱社会责任角色义务、给他人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的一种逃脱策略。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无限建构、利用这一标签为自己谋求不正当利益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这加剧了负面色彩。但根本上,诉说痛苦,诉说忧伤,本来应该是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当我们可以不再因为“疾病”而感到羞耻,不再将自己的忧伤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在切断联系和渴望建立联系的悖论中挣扎,当我们可以借助医学谋求更好而不完全指望医学下达与“正常”的“断绝书”时,是不是会更好?

  • 0 齐齐齐 2022-11-08 22:19:42 北京

    个人讲述/药物治疗/微妙的互动/适应疾病/医疗化+断联+后现代化导向个人错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