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的位置 短评

热门 最新
  • 17 亲爱的欧阳毛毛 2022-12-04 20:56:11 广东

    安妮.埃尔诺和父亲故事。勤劳上进的工薪小商贩父亲用尽一生力量把女儿培养成了有知识文化教育认知的人,结果这份阶层差,让父女成为了越来越少共同语言的陌生人。 也是我和父母的故事。从小到大,父母格外省吃俭用支持我学习见世面。我也算不负父母期待,学习工作都算很优秀,去世界各地旅行,看世界,过着父母眼里时髦精致的生活。后来创业,破产,做自由职业者,情欲博主,生活自由而动荡,父母越来越不懂我。 在最困难那段时间,爸爸打电话给我说,我以为他要骂我。结果他说:“你一直很优秀,是我的骄傲,可是你困难的时候,我一点也帮不上忙。如果你没有读那么多书,没见那么多世面,就留在我身边,我随时能帮衬你,你是不是会过的更幸福?”我哭了人生最猛的一次,为陌生的父亲和熟悉的爱

  • 129 把噗 2022-12-18 11:13:34 北京

    不少错别字,不知道修订在哪?

  • 26 沈书枝 2023-02-21 11:41:02 北京

    在父亲去世后所写,时间要早于母亲去世,也许因为如此,在这本书里,父母过去生活的细节似乎要更丰富一些,可以看到安妮·埃尔诺那几乎直白而其实充满勇气的语言,以怎样一种简洁有力的方式,揭示出这对出身于工人阶级、后来开咖啡店为生,但也只是艰辛地维持在一种比最贫穷的人稍好一点的经济条件中的夫妇,是如何用尽全力但又充满矛盾地将一生的辛苦用于使女儿达到上一层的社会阶级的。安妮·埃尔诺写下父母在这社会中理应被看见和承认的伤痛,以这伤痛回转去表达难以启齿的爱,矛盾与疏离在其中流动。我在读完这本后又重新去翻了一下《一个女人的故事》,感觉自己第一遍读时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到埃尔诺倾注于其中的情感。这两本应该都会重读。

  • 5 春春君 2023-01-07 22:57:01 湖南

    感慨疯狂打扫卫生后坐在太阳底下暖和地看会儿书真是对自己的绝佳奖赏。在上一本母亲的自传里,父亲更像一个注脚,一块沉默的背板;而父亲的位置里,母亲仿佛是共享这个位置的共同体,拥有了更多笔墨。作者像一枚隐形摄影机跟随家人日夜连轴转,像要抽离出自己原本的身份,也许人的魅力,在稍稍后退的那一步。母亲力求不落伍而父亲保守,谨慎而孤独的同时又拥有粗砺简单的开朗,懂得怎样快速获得自我满足快乐。阶级转换的夹缝里,他对语言计较引发的争吵甚至超过金钱带来的不愉快。作者与母亲的关系是时日长久的默契与纠缠,和父亲则别扭很多,当父爱变成一种抽象的确定性,在父权浅浅包裹的温室里两人渐渐失去话题。三本篇幅不长但读得很慢,围观他人一生如何深深浅浅地被讲述,被影响,如何面对自己,如何理解家人,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走下去,我还在学

  • 6 远子 2023-12-11 15:18:04 重庆

    埃尔诺“拒绝所有形式的怀旧、哀婉或是嘲笑”,试图细致地呈现与剖析那些在“区隔”的作用下压抑住的、被曾经的自己视为耻辱的记忆。她的行文近乎干枯,且常常谈及艰难的写作过程,却因此营造出了另一种准确而节制的文学性。

  • 4 Wowie Zowie 2024-03-28 00:14:30 浙江

    …好久没读到翻译和编辑质量这么堪忧的书了。果然女儿还是更擅长写母亲

  • 1 2024-04-19 10:30:08 北京

    不及同系列的女孩女人。有种读东北文学的错觉,以及整个系列故事都很布尔迪厄,阶级的流动,新知识分子身份和工人原生家庭的对抗、出逃和疏离,读着有点倦怠……

  • 2 Philosophieee 2024-04-04 17:37:42 浙江

    不知道为什么,散落的回忆会这么流畅

  • 1 envision 2023-04-25 21:33:58 四川

    多次想到自己的父亲以及与他之间那难以逾越的爱的鸿沟,甚至尘封很久的记忆也被唤起。

  • 1 小飞侠 2022-12-20 11:49:45 广东

    这老爸没啥位置,存在感几乎没有,就是对社会没啥伤害的好人一枚。“写作是一种保持隔阂的方式。”三部曲中妈妈>自己>爸爸,今年看的最有感触的回忆爹地的还是来源于Philip Ross.

  • 1 失马 2024-02-20 20:04:09 北京

    我的2024年度Top1。

  • 4 普宁困意 2022-11-22 15:53:26 黑龙江

    这80页埃尔诺在父亲死后断断续续写了8个月 记忆是片段的跳跃的甚至偶尔是戛然而止的 一张照片一个街景一股味道都会把自己拉回到对亲人的回忆之中 可能只有试着写下来才能意识到哪怕是对自己都如此知之甚少 或许是在她和父母不带任何修饰的信件传递中 她找到了这种可以拉近距离的写作方式 我好喜欢她这本的主题 就像每个莱农 战争改变了这个20世纪初还如中世纪般生活的村子 让他青年的父亲勇敢地走了出去 尽可能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小商人的跨越 中年父亲和成年女儿的关系实在戳中了我 他一面满意于女儿成为知识分子过上他听都不想听的资产阶级生活 一面在各处细节上怕被别人讲风言风语 也在过度殷勤招待女儿同学之后自豪地说“我没给你丢过脸” 他想逃离属于他的东西 怕极了寒酸和耻辱又羞于承认 这不是虚伪 而是鲜活的人

  • 1 歌無 2023-01-30 22:05:12 广东

    “或许,他最大的自豪,甚至他存在的证明,就是我已经属于曾经蔑视他的那个世界。”

  • 2 Lucian 2022-11-12 17:00:30 山东

    真的好喜欢她的写作风格

  • 1 账号删除中 2022-11-11 18:23:37 上海

    书是好的,只是从文学性和艺术性来说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得诺奖。或许我读得还太少了,还不太懂。

  • 2 章鱼 2022-11-18 17:52:10 山东

    和一本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书产生了共鸣

  • 1 momo 2023-01-24 02:21:27 广东

    父亲这篇的回忆相较母亲更为动人,或许是由于作者当时42岁左右,刚刚在她所谓的资产阶级世界站稳脚跟。晦暗不明的地带里的她没有忘记来路,在去途也很多挣扎,所以写的更深刻更微妙

  • 6 #ArtfulDodger# 2022-11-19 19:16:18 上海

    可以和埃里蓬的《回归故里》对着读

  • 10 起床,吃饭 2023-12-22 14:55:38 北京

    翻译的错误有点多

  • 1 Shawyiiii 2024-04-02 19:31:27 广东

    相比于写母亲那本,母女间有更多似远似近的拉扯,但是父亲这本更多的是阶层的宏观视角,因此个人更喜欢《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书。但仔细想想,其实父亲基本就是这样,不怎么参与具体的吃喝拉撒的细碎生活中,但会将子女的成功看做自己无比珍贵的遗产。更加看中自己家庭子女的社会位置。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