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绝望的政治 短评

热门
  • 4 brennteiskalt 2022-11-15 23:11:15 北京

    斯特恩的经典著作特别强调这并非有关思想史的演变,而是展现出三个作家因个人对启蒙运动、宗教观削弱的厌恶和文化悲观主义的思想态度,如何间接呼应并助攻了国社主义的诞生。他们是没有任何东西去保守的保守派,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打仗,因而最终会被更为激进的力量取代。这个断言中的疲惫感使得行文稍显啰嗦,最终也的确缺一点标题党式的金句,但这让这个结论显得更加可怖。问题:何谓“保守革命”?

  • 6 苟活。 2022-12-03 22:47:24 上海

    看完了,看不懂

  • 1 momo 2024-04-22 19:28:29 北京

    缺乏政治实践与自由思想的土壤善于滋生幻想与其必然导致的幻灭——于是,怀着伟大的幻想,德国人拥抱了希特勒,俄国人迎来了一声炮响。

  • 3 LTX 2022-12-23 10:28:11 上海

    2022已读40。斯特恩的早期作品,修改自学位论文~通过梳理拉加德、朗本与默勒·范登布鲁克三位非主流思想家的生平与作品,作者为人们揭示了纳粹上台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勾勒出以厌恶现代主义、渴望回归传统为特征的德国保守主义演化史。然而,正如三位思想家的作品本身即玄奥晦涩,作者对他们的阐述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此外,用三个断面处理这一宏大主题,终究还是略显单薄。建议搭配松特海默的《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以及曹卫东的《德意志的乡愁》和《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一起服用~必要时也可参考萨弗兰斯基的《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 4 Rockwellie 2022-12-06 11:49:23 福建

    教授昨天在学术讲座里讲到“试图单独理解任何哲学家或思想家对某一具体事务的看法都是不现实的,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切入,他们对任何独立事务的看法就贯穿在他们对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当中。”这足以证明三个主角对于历史发展的伟大意义。

  • 0 pluszero 2024-02-19 23:36:50 江苏

    只看了前言、结语以及第一章拉加德相关,印象就是这本书的时代印记很明显,包括对非理性的批判,把非理性与反启蒙定义为浪漫派的特征,试图去追溯民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挪用来源等等。

  • 0 tobias 2023-12-28 09:52:25 北京

    因近期对德国历史感兴趣,看脸买的书,翻开和想象中完全不同,读到一半才略略有些感触,大概像梁济死前一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国性乃立国之必要……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以及战国策派的想法,他们痛感于诸神逝去的黄昏,而试图呼唤一个新时代的神,稍稍补充了点认知。

  • 0 Arina梨奈 2024-09-06 21:44:21 福建

    深井冰路德维西

  • 0 硝酸银 2024-12-14 21:22:32 广东

    说实话我觉得斯特恩写的并不算好,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差不多就是痛苦的忍受三个自怨自艾的疯子的自言自语。阅读过程中我一直困惑的两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对德国文化绝望,为什么他们会获得这么多德国知识分子的认同,则完全没有回答。结语是最好的部分,斯特恩对此三者及其前后的思想的连贯性之断裂的质疑,也同样可以构成对思想层面的特殊道路论的质疑(从路德到希特勒,哈!)

  • 0 大狗人 2023-11-19 22:13:06 重庆

    一面镜子……

  • 0 打蜡群岛 2023-11-26 02:24:19 上海

    纳粹党内至少希特勒本人恐怕与这一批保守革命知识分子缺乏直接的智识联系,但是他们的反自由主义、反现代性、反犹、强调战争和德国社会主义的神秘主义日耳曼国家理论为德国精英接受希特勒的纳粹党崛起准备了环境,他们的文化绝望助推了魏玛共和的崩溃;直到20世纪中叶能够真正很大程度上接受现代性的恐怕只有英美和欧洲犹太人

  • 1 云桥 2023-12-15 00:41:47 北京

    在我看来颇具风味的一本,伴我度过了一段不那么明媚的日子。大概人在幼稚时期,都会以为自己是特殊的吧。族群文化亦如此。看到序言,就被那种“空虚的丰盈”给迷住了,好书恰似一面镜子。

  • 0 齐树 2023-12-21 16:49:07 北京

    斯特恩在1960年出版的书,介绍了三个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比较陌生的十九世纪中下叶出现的德国学者或文化批评家,通过他们的主张展现德国的保守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如此解释纳粹主义出现在精神层面的垫脚石。宏观而言,在二战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德意志”非理性精神的批判是主流共识,相似的还有伊格尔斯的《德国的历史观》。

  • 0 lll_r 2023-01-21 01:37:16 广西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在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康斯坦茨大学任教,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 主攻方向为近现代欧洲史、德国史、犹太史和史学史,关注于十九到二十世纪犹太人与德国人的关系以及二十世纪上半页纳粹主义如何兴起及其历史根源。

  • 0 横转中子星 2023-01-09 14:19:46 辽宁

    为我们梳理了一条关于拉加德、郎本以及范登布鲁克这三位德国批判家的相关理论以及其影响。这三位学者都对德国社会的现状进行批判,并为探寻德国文化复兴寻找方向。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我感受到这些学者其本身以及内心所具有的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就这一点上来说,这和当时中国在半殖半封时期的知识分子想要探寻救国出路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关于阿加德新教徒的批判,认为他们只是基督教的残余。除此之外,他还认为新帝国的自由主义精神严重破坏了德国的学术活动,使之无法培养有教养和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关于范登布鲁克的“东方意识形态”:一方面是德国和俄国有共同的利益,应该结成某种同盟。其次是两国之间针对西方的政治合作,应该与德国的国内政治相平行。或许正是有这些批判家对于德国社会的批评,日耳曼的意识形态才会崛起吧!

  • 0 海豹包宝 2023-05-05 18:28:50 广东

    看前言就行 世界系什么样今天有现成的

  • 0 鄭巨源 2023-02-26 16:18:14 浙江

    这书写得比较笨,不是对这一时期德国文化转型有兴趣的人没必要读。

  • 0 阿米可翡翠 2025-02-05 15:32:36 福建

    极其枯燥乏味无聊且无意义

  • 11 译林人文社科 2022-10-12 17:33:04 江苏

    在希特勒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德国社会处于一种怎样的氛围之中,日耳曼意识形态的崛起又源于何处,如果你对上述问题感兴趣,那么本书将非常值得一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