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 后浪
副标题: 医疗如何改变生命的终点
原作名: Modern Death: How Medicine Changed the End of Life
译者: 陈靓羽
出版年: 2022-11
页数: 432
定价: 5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5753945
内容简介 · · · · · ·
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耶鲁大学医疗人文主任、《自然》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哈佛学者颠覆性科普力作,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 编辑推荐
“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论它时的噤若寒蝉。”
★ 颠覆性科普革新之作,直面全球禁忌话题,探索死亡和医 疗的纠缠过往,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强力推荐,《自然》《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赞誉不断,“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成名佳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掀起医疗界、出版界广泛热议。
☆ 13个围绕死亡、临终、医疗的核心议题,全面涵盖你想问但被忌讳的问题。
永生有没有可能实现?生命为何会衰老死亡?科技和社会如何使不适者也能生存?脑死亡算不算死亡?安乐死和医助自杀应不应该实行?护理应该家庭...
死亡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耶鲁大学医疗人文主任、《自然》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哈佛学者颠覆性科普力作,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 编辑推荐
“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论它时的噤若寒蝉。”
★ 颠覆性科普革新之作,直面全球禁忌话题,探索死亡和医 疗的纠缠过往,透视生命的至暗时刻,解析命运的终极选择。
《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强力推荐,《自然》《美国医学会杂志》等学术期刊权威认证,《出版人周刊》《柯克斯书评》赞誉不断,“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成名佳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掀起医疗界、出版界广泛热议。
☆ 13个围绕死亡、临终、医疗的核心议题,全面涵盖你想问但被忌讳的问题。
永生有没有可能实现?生命为何会衰老死亡?科技和社会如何使不适者也能生存?脑死亡算不算死亡?安乐死和医助自杀应不应该实行?护理应该家庭化还是专业化?“赛博遗产”的存续是否有利?病人的权利有哪些?堕胎权、死亡权究竟是谁的权利?宗教如何与死亡息息相关?……
在这场人类与死亡的持续斗争中,所有你试图深思但总被搁置讨论的“桌面下”的问题,都将在这里得到解答。
★ 一段生命终结时刻的演化历史,一场生存与死亡永无休止的搏斗,一出伦理与律法的当庭辩议,一次医生、患者、家属与社会的深度谈话。
海德•瓦莱奇以优美深刻、富有智慧的语言向读者们展示了宏大问题下的专业例证与深刻情感。我们可能信仰不一、文化不同、语言不通,但我们一定都思考过死亡,它只会拜访每个人一次,而我们一生都在试图预判这场拜访。
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一无所知。
◎ 内容简介
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没有哪件事比死亡更古老、更神秘、更无解。它变幻莫测,蛰伏在美好生活的阴影之中。我们对其讳莫如深,仿佛只是触及一鳞半爪,都足以让它从黑暗中暴起伤人。
可死亡从来不应是未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我们对死亡的疑问越来越多:生命为何有限?生死如何界定?死亡能否逆转?怎样超越死亡?我们是否拥有死亡权?安乐死何去何从?照护为何成为重负?如何商讨临终?谁才是有权拔下插头的那个人?网络社交怎样影响死亡……这些谜团困扰着每一个人,更在不经意间操控着人生决策,而你却对这一切懵懂无知。
为此,瓦莱奇博士开启了一场消除未知、恐惧与焦虑的谈话,以亲身临床救治经历结合医学、进化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认知心理学、历史学等诸多学科观点,深入根源,直面“禁忌”话题,详述人类在死亡相关议题研究方面的点滴变化与前端进展。对于我们人生最后一段路的样貌如何被各种风潮和事件改变,这本书极尽所能提供了扎实、丰富、可靠的回答。
◎ 名人推荐
“瓦莱奇这本文辞优美、内涵深刻的书带我们踏上了一段难忘的旅程……他希望我们直面死亡,为此而进行的探索是非凡的。他是一位体贴周到的医生,从临床病例、统计数据、医学伦理、文学和科学中总结出优美的文字,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话题人性化了,并对死亡在现代社会里的变化提出了卓越见解。”
——悉达多•慕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基因传》《众病之王》作者
“瓦莱奇对人类死亡的历史进行了详尽而丰富的研究,与此同时,他没有回避死亡在今天的几个主要特点——否认、不平等、过度治疗和机构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持续改变着医疗保健的面貌,而医生就是我们最好的探路者和引路人。这本丰富而全面的《现代死亡》,是这一议题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安・诺伊曼(Ann Neumann),《辞世之路》作者
“海德・瓦莱奇以科学家的冷静眼光和医生的仁爱之心,细心检视死亡在现代社会中的样貌,历史、解剖学和公共政策在他精湛的叙事中完美结合。对于如何好好活到人生最后一刻,这本书提供了温暖而全面的指引。”
——艾伦・古德曼(Ellen Goodman),普利策奖得主、专栏作家
“海德・瓦莱奇堪称‘当代的维吉尔’,他引领我们走过复杂而混乱的现代死亡之旅。他聪慧过人,思考深刻,却又谦虚诚恳,一步步揭开CPR、DNR、脑死亡和慢速警报的奥秘,并揭露了一个奇怪的事实:在大多数医院里,死亡都是由最年轻、最缺乏经验的医生来处理的。他引导我们看到颠簸不破的启示,那就是在人生尽头,与亲人同在、与知交同在、与清明同在,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论现在或未来都是如此。”
——安娜・莱斯曼(Anna Reisman),耶鲁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主任
“海德•瓦莱奇用历史学家的好奇心、外科医生的洞察力,以及诗人的真挚,为我们描绘出一副令人震惊的当代死亡画像。现代社会渴望解开痛苦之谜,但讽刺的是,这项探索撞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古老的恐惧。在揭示科学如何以惊人的进步改变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同时,瓦莱奇博士也没有忘记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征服死亡,在死亡面前,我们只是凡人。”
——拉斐尔•坎波(Rafael Campo),《替代医疗》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现代死亡》讲述了一个最引人入胜的故事:生与死的区别,一件看起来如此简单的事是如何变得如此复杂、如此重要。尽管困难重重,但海德•瓦莱奇迎难而上,用他的逻辑、幽默、材质和热情对这个庞大的命题加以解释。我喜爱这本书。”
——丹尼尔•华勒斯(Daniel Wallace),《大鱼》作者
“从细胞之死的精妙探索,到生命与死亡恢弘的哲学问题,海德•瓦莱奇邀请读者一同沉思死亡临终的艺术与科学。他将带领我们经历死亡的‘医学化’,反思一路上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回归人性本身。娓娓道来的故事,作者的智慧、勇气以及人性令这本书脱颖而出。《现代死亡》内容丰富,文笔优美,读起来欲罢不能。”
——伊芙•约瑟夫(Eve Joseph),《生命边缘》作者
“海德・瓦莱奇写了一本内容充实、发人深省的书,巧妙地在其中融合了历史事实、统计数据和人文关怀,展现出了极为杰出的叙事技巧。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忘了它的主题是死亡,因为它是如此丰富精彩,令人沉浸其中。非常感谢瓦莱奇送给读者这么好的礼物,一本深具启发的好书!它的确是难得之作,我非常喜欢,也推荐大家阅读。”
——桑吉夫・邱普拉(Sanjiv Chopra),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
“没有什么话题像死亡这样人人在意——却也人人不安。想了解这个讳莫如深的课题,海德・瓦莱奇的这本书是必读之作,这本书以清晰的眼光分析了死亡对当前美国的意义,也劝告我们追求更合理也更温和的结局。”
——丹妮耶蕾・欧弗里(Danielle Ofri),医学博士,《病人说什么,医生听什么》作者
“这本书对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价值。瓦莱奇兼具智慧、热情与研究精神,为人生在世最黑暗的议题带来光亮。这本书内容广博如百科全书,每一页都充满启发。”
——斯蒂芬•P. 奇尔南(Stephen P. Kiernan),《最后的权利》《蜂鸟》作者
“内容博学,笔触流畅,娓娓道来死亡与现代医学的历史与相互影响,读起来欲罢不能。”
——凯蒂・巴特勒(Katy Butler),《伪善的医疗》作者
◎ 媒体推荐
“瓦莱奇积累了大量关于死亡和临终的知识,结合他的临床医疗经验,这将使他能够真正‘照顾’他的病人。”
——《健康事务》(Health Affairs)
“《现代死亡》这本书写得很及时……瓦莱奇对一个复杂的话题进行了范围广阔的深入探讨,从显微镜观测,到重症监护病房纪实,到法庭辩论,再到《星际迷航:下一代》的演绎。通过这种构建,他进行了一次雄心勃勃的回顾,即生命的终结与我们的现代医学实践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l Medicine)
“身为心脏科医师,海德・瓦莱奇每日与死亡交手,时刻见证至亲离去的哀痛,也因此能细至观察近年临终护理的变化。他的作品成果丰硕,小至细胞之死,大至死亡对社会的冲击,都在一个个重症案例、医学史实和科学研究间串联起来。”
——《自然》(Nature)
“医学的进步已经模糊了生与死的界线,同时为医师和病人带来了极具争议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瓦莱奇不但深入探究了这些问题,也为医学史补充了生死边缘的可贵记录,这些故事或许包含不安与困惑,却发人深省,极具启发意义。”
——《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
“瓦莱奇可能没有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他在全书13章高度相关的叙述中引出了所有正确的问题。”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瓦莱奇剖析了细胞与身体之死的已知与未知之谜,同时敏锐地掌握了临终议题的文化变迁,例如病患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公开分享自己的最后历程。他以深具同理心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见证的故事,娓娓道出现代社会人们面对死亡的不同方式。”
——《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瓦莱奇深入调查了死亡演变至21世纪初期所带来的种种令人震惊的现实问题。当他雄辩地探索死亡时,也敦促公众更多地谈论它,并呼吁‘复苏我们已经遗失的许多临终认识’。”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级评分
“瓦莱奇以严谨乐观的态度,对一个痛苦的话题进行了细腻敏锐的总结论述,他认为这一话题正在经历文化性的转变,讨论逐渐公开化。这对严肃讨论意义深刻的生死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柯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杰出……深思熟虑。”
——《书单》(Booklist)
“虽然其他图书也涵盖了医学和生命终结的问题,但瓦莱奇的书并不仅是拘泥于讨论现代仪器设备在悲伤和回忆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是超越了这一范畴。读者将会在这本书中发现引人入胜、更新换代的观点。”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瓦莱奇的研究非常扎实,不仅适时补充了自己的亲身见闻,也旁征博引了文学、神学、统计数据、法学理论及自然科学相关知识。文字真挚动人,佐证资料充足,全书深具说服力⋯⋯真诚而彻底地研究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主题。瓦莱奇专业知识丰富,言词恳切,本书实为了解死亡这一议题必不可少的作品。”
——书架情报网(Shelf Awareness)
作者简介 · · · · · ·
海德•瓦莱奇(Haider Warraich)
美国心脏病学会青年研究者奖得主。2009年毕业于巴基斯坦一所当地医学院,后前往哈佛医学院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接受住院医师训练。现为哈佛医学院助理教授、杜克大学医疗中心心脏科医师,定期为《纽约时报》《大西洋杂志》《华尔街日报》《卫报》《洛杉矶时报》等报刊撰稿,讨论范畴横跨医疗保健、卫生政策与医患互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作家和研究人员,海德•瓦莱奇多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SCI期刊发表论文,并于2019年出版广受好评的《心脏的状态》(State of the Heart)一书。
目录 · · · · · ·
第2章 生命(和死亡)如何得以延长
第3章 死亡现存何处
第4章 我们如何学会放弃抢救
第5章 死亡如何被重新定义
第6章 心脏何时停止跳动
第7章 何时超越死亡
第8章 护理何时成了一种负担
第9章 如何商讨死亡
第10章 家庭因何崩溃
第11 章 何时渴望死亡
第12章 何时终止治疗
第13章 何时分享死亡
致 谢
注 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對細胞來說,唯一一件比忘記怎麼活更糟的事,就是拒絕赴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細胞之死 -
細胞,其實比我們人類更懂賴著不走有失禮數。人類渴望長生不死, 但對細胞來說,長生不死是最可怕的詛咒。 抗死延生的戰争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但這場拉鋸戰的後果卻很少有人深思。在現代會裡,死亡最為人知的面向不是原因何在,也不是何時到來,而是我們會在何處與它短兵相接。 今天,大多數人死時聞著毒水的味道,穿著鬆垮的病人服,聽著醫護人員吐出長串縮語,伴著嗶嗶作響的機器警示聲。在人類歷史上,我們從未像過去幾十年這樣,讓死亡離家如此遙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抗死延生的戰爭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现代死亡"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现代死亡"的人也喜欢 · · · · · ·
现代死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2 条 )

It’s inevitable, shall we talk?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ever have I ever thought about death properly until this book. It covers quite a lot of random areas but they all share one thing, death. How we die, where we did, when we resusciate or not, how we deal with the concept of death with religion, science and ... (展开)> 更多书评 42篇
论坛 · · · · · ·
当你面对死亡那一刻时,会平静面对吗? | 来自啾啾喵。 | 2022-12-22 10:47:51 | |
完整目录 | 来自后浪 | 2022-11-28 11:05:00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St. Martin's Press (2017)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通识/通史 (🦉的瓦涅密)
- 「后浪生活教室」 (后浪)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纳福书屋丨新书综合书单 (后浪)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6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现代死亡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hayasi_sibako 2023-06-29 23:18:47 广东
现代死亡不是一瞬间,是一过程。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如妖神鬼怪般灰飞烟灭最好。
0 有用 老欧 2024-01-23 21:23:34 河北
颇为不错,虽然不够好玩,没有预想中的黑色幽默和/或缺德话语,但是内容紧密干燥,而且真的很耐看
0 有用 没头企鹅 2023-07-24 10:57:59 海南
现代医学只能尽可能地推迟死亡,无法避免死亡。但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依旧落后,本书提醒我们应当主动去思考和谈论死亡,通过了解死亡的终点以及理解医学现状提前做好准备面对终有一日的死亡。 看上去讲了很多内容,医学的发展,死亡的界限,护理的困境,代理人的职责,安乐死现状和医疗选择等等,但是大多只是通过案例点到为止,实际上还是其他书中读过的观点,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输入。
0 有用 第欧根尼的狗 2024-01-12 21:10:06 江苏
内核理性且笔触细腻的一本书。作为人类,可以为很多同类生命凋零的过程感动,医者仁心,更是如此。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目前的世界,还没有发展出一套能够匹配当今文明的死亡观。不管这个话题多么沉重,都是人类永恒面对无法回避的必然。未知生,焉知死?反之亦然。
0 有用 Yvette 2024-02-19 18:12:05 四川
“死亡的威力源于每次讨论它时的噤若寒蝉”,人类真的很神奇,对“性”和“死亡”即生命的起始都闭口不谈,明明是再自然不过且又无法避免的,人大概是出于对于未知的恐惧,开诚布公的讨论和展示某种程度上应该也能帮我们更积极的面对恐惧吧,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