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成诗 短评

热门 最新
  • 2 宝木笑 2024-06-18 10:43:49 山东

    这更像是一次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让我们受益的是西方诗学对照下,六朝诗歌和背后的文化得以更好地被理解。那是一个诗性文化繁盛的时代,文学和生活更加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如果一定要给本书提出建议,其实更深刻的“互文性”,正在于六朝诗性文化在文学和现实中的高度融合。先秦两汉“诗言志”,而六朝“吟咏性情”,是“情”与“性”的结合,而“性情”正是六朝最吸引我们的精神图腾。在西方诗学看来,这是个类似《瓦尔登湖》的可爱课题,所以陶渊明在英语世界广受欢迎。然而,《何以成诗》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告诉读者真实的六朝文化远超于此。那是活着唱“悼词”,暂住要“种竹”,行路会“恸哭”,择婿看“坦腹”的时代,阮籍咏怀,陆机拟古,潘岳悼亡,左思咏史,陶潜田园,二谢山水,何以成诗?至情至性。

  • 2 校书郎公子熙 2023-12-26 20:52:37 河北

    本书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为例,深入探讨了诗歌创作与哲学典籍之间存在的“互文性”。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兰亭诗人,这些当时文坛的代表人物,都在作品中融入《三玄》、佛、儒等哲学思想。作者在大量的文化典籍中畅游,将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在辨析玄言诗之间存在着改写、注释、引用、用典等手法外,也深刻揭示了这种关系出现的原因:门阀贵族的盛衰魏晋“清谈”风尚的起落影响着玄言诗的发展与衰退。综合来看,本书较为易读,没有太多诘屈聱牙的理论,收录了许多耳熟能详的诗赋。尤其是中英双语阅读诗句,更增添了一番趣味。

  • 0 扭腰客 2024-06-18 15:26:37 上海

    书本身的内容非常好,但是中文译本的书名则有些不伦不类,有时候真的不必自作聪明非要取一个词不达意的中文书名的。就按照直译,《阅读哲学与诗歌创作:早期中古中国的意义构建互文性模式》就挺好的,但现在的书名,丢失了“哲学”和“交互性”两大核心要点……

  • 0 豪华七对11 2024-06-21 21:53:25 北京

    本书的三大看点在于“诗的哲学性”,“诗的互文性”以及“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论证贯穿于书的始终,它们好像组成三角形的顶点,虽然方向不同,但其内部会通过某些令人不易察觉的规律作为约束集合在一起。无论是嵇康的拼装风格小诗,孙绰的功利主义文章,兰亭雅集中的觥筹交错,还是陶渊明的自给自足,谢灵运的游山玩水,都隐含着那些更加古老的哲理与习俗。三世纪的诗人陆机告诉我们“慨投篇而援笔”,如果你突然慨然有感,一定要放下书本,拿起笔记录下这一切。在这个行为当中我们便窥见了何以成诗的奥秘,记录便是引用,写作成为回忆,文化在生与死之间缔结着某种契约。架起桥梁,使文章可以对未出生者讲述过往的惊心动魄,对前人模式的遵从仿佛纽带,构成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在这里所有的作者都变成了继承者,所有读者都是发明家。

  • 0 尤里卡 2024-06-23 11:03:23 河北

    西方学者对汉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历史领域,古典文学则涉及较少,大概在于古典文学更是本土指向的,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较强的封闭性和更高的门槛。田菱教授的这部著作是一次勇敢而又有趣的尝试,她以六朝诗赋为研究样本(具体包括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兰亭诗人群体等),引入了西方的理论资源,借助互文性理论考察其“思想传承与意义生成”;或者用作者的话来讲,通过解释早期中古中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空间”,来解析这种凝结,进而阐明这两种实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可谓西方学者的一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六朝诗赋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进路和宝贵的启示。

  • 0 锦瑟陬月生 2024-06-20 20:11:00 山东

    这是一本由外国人创作的英译汉讲中国古诗的研究类的书。书中提到了很多典故,也有很多的注释,有诗文的英汉对照。让我这个说汉语用汉语的人觉得很新鲜。原来在外国学者专家的认知里,我们的古诗是这样的。有兴趣的可以翻阅一下,但是还是建议不要跟着跑太远,看看就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