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短评

热门 最新
  • 19 三清喵 2023-03-13 11:04:35 上海

    90分,刘复生先生博论的修订版,当与陈植锷先生博论对照阅读,可见宋史南派与北派的学术源流与逻辑异同。刘氏强调,唐宋儒学复兴运动虽有关却有别,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发生于北宋中叶,可谓卓见。其主张北宋儒学复兴运动即思想解放运动,核心问题是义理之学、排击异端、通经致用、经典怀疑、古文运动。与旧版相比,概念性更明,对话性更强,体系性更胜。然而,全书依然存在部分瑕疵。譬如误读史料,41页以赵大建隆三年多次前往太清观论证崇道,其实这是中古以降的祈晴求雨的礼制。又如误读论文,155页称李华瑞先生对宋初黄老持论与他“稍有不同”,其实人家与他是截然对立。还如回顾遗漏,许多后辈学者如张维玲、李长远的论著,均未参考。😹

  • 3 懒五更 2023-10-13 14:13:03 河北

    简要扎实

  • 2 飘来飘去 2024-04-30 14:49:09 广东

    元气淋漓。好奇有没有著作讲一讲五四至当代的儒学浮沉,想来就光怪陆离,十分刺激。

  • 1 Etsin-gol 2024-03-18 21:45:31 北京

    去年暑假读过,蛮喜欢的

  • 4 亦關亦隴 2024-01-19 15:32:59 四川

    一部充满美感的学术著作,特别是与陈植锷、土田健次郎的书主题上相似,内容却各有侧重,可以形成完美对比。三者之中,刘老师胜在规模气魄宏大,结构精当,文笔隽永;陈著胜在眼光独到非凡,史识超群;土田氏则胜在精耕细作,细致入微。 具体而言,刘老师的着眼点相比于陈著要狭窄一些,很多细节问题往往一笔带过,如石介对佛、老、杨亿“三怪“之说的批评,实际上不仅仅批评了杨亿骈文破碎,还有他作为禅宗居士的身份在其中,是双份批评,这类问题陈著看的更清楚。关于儒学如何借鉴佛老,刘老师主要是罗列一些表面化的相似点,而没有深入佛学教理与宋代儒学之间的关联中去,探讨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异同。土田氏却能通过华严宗的许多经典著述,追溯理、性、气等之类的缘由,需求二者之间的结合点(所谓共同的“场”)。

  • 1 春秋 2024-03-18 21:30:21 广东

    很历史学的写法?今天来看可能写得有些简单,但我想在出书的那个年代,本书算是很有见识的了。

  • 1 Zanie 2024-05-18 16:48:15 北京

    好吧,那我瑟瑟发抖地来暴论一下吧。作者先是在观念中(在想象中)逻辑在先地构建了一个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然后再以材料堆凑来为此辩护。北宋一代(都不说中期了),有没有作者书中描述的那样气势恢宏、那样自觉、那样自成体系(和派系——作者没说有,但是看了很难不有这样的印象)、那样有力量、那样主导当时环境、主导当时官僚群体、那样可视作当时“时代精神”的儒学复兴运动?这是至少要是有争议的,或者作者您要排除预设先论证。邓小南、钱穆、余英时、刘子健等人,都讲到北宋前期的官僚群体和学术风尚,很难说有儒学(没指理学)复兴。全书内部也是夹叙夹想象,材料不够,“想象”来凑,议论撑不起,就引用“名人名言”了。

  • 1 我不能再买书了 2024-04-24 23:48:21 广东

    再次印证一句话,博士论文可能是一个研究者生涯的巅峰水平

  • 1 麦疏云 2024-04-29 17:24:01 江苏

    读过原版,属实经典

  • 3 坚甲利兵 2023-04-09 21:50:30 北京

    儒学复兴到底复兴什么?义理取代训诂,儒学取代佛老,致用取代无用,只能说是形式或表象;而且这种二元对立出自宋人自述,恐不能成为研究者的答案。说汉唐经学只讲训诂不讲义理纯属误解,宋学吸收佛教也是不争的事实,宋以前儒学未必无用,宋以后致用的也不全是儒学。所以宋代儒学复兴真正要复兴的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0 笑相别 2023-12-01 21:03:13 浙江

    北宋儒学思想之系统梳理,清新明快。但一些地方亦见此前学术之特色(或可言不当处)。分析似不及日本学者(如土田健次郎等)细密精微。

  • 0 饿霸地煮 2023-10-15 10:14:15 上海

    北宋在五代兵燹中奠基,新的统治者以黄老清净无为镇之以静,造成了数十年官场因循苟且,不知变通的俗儒之气。呼吁变革之声,嚣于朝野。北宋新儒家上承中唐古文复兴运动,对传统章句之学开展严厉斥责,安危治乱才是儒家正道。新儒更与黄老佛家所谓异端抗衡,深忧中国溺于佛老,淫于诞妄,要恢复儒家之道统。另外新儒学是《文选》以降五百年文学之反动,骈俪之文不能载道,必须恢复古文。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史学更新,重写新唐书,编撰资治通鉴,斥责司马迁奇异细碎,鄙视汉唐之治,要恢复三代,要以史明兴废之理。在政治上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正是新儒家王道理想政治革新的体现。在教育上对科举制度全面改革,展开兴学运动。但北宋新儒家始终分裂,王安石时形成新旧之争,元祐时又有洛蜀朔之争,而理学正是洛党二程之学的发扬。

  • 1 第五元先 2023-11-14 00:16:56 湖南

    很好,当年的新知成了现今的常识,能深切感受到,这几十年学术在进步,知识在出新。宗教、文学、史学、制度、科举那几章都可以扩展成更大的博论或者课题(虽然现在各领域的基础工作已经有很多推进了),这样读来反而觉得不过瘾,都说到点上了,但是还可以更深更细,大概这就是读书的“后见”了。

  • 0 2023-11-20 00:29:03 广东

    历史学著作,对北宋儒学复兴进行多向度的展现,看目录就可知。对哲学系的来说,能补充大量历史材料,并将其更为关注的理学放入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冷静冷静,更有利于从思想史角度把握理学之发生。

  • 0 这么近,那么远 2024-02-22 15:41:20 上海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属云委,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展现变革时代中的壮阔画卷。”

  • 0 谢糸色 2024-01-15 21:17:41 北京

    P310 引用《宋史全文》“修炎帝陵”相关记载;记录参考文献→陈均《宋九朝编年备要》;第四章 史学更新与儒学复兴思潮:史以明道、宋人重议论(参考)、唐史和五代史的改写、编年体的复活。

  • 0 抄史料的人 2024-03-17 20:26:13 四川

    刘复生教授对相关史实梳理得很全面。对个别之处略有异议,如“元祐洛蜀朔三党之间的争执以及他们此前与王安石学派的对峙,乃是新儒学内部的斗争,皆根植于诸儒秉持的学术不同之故。”但党争之激烈已远超学术范畴。学术影响了政l治,反过来政l治也影响乃至吞噬了学术。

  • 1 羡龙在田 2023-08-08 11:47:11 山东

    把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和當時的文化、史學領域的變革結合起來。展示了當時一股對於政治影響最深的輿論面貌。与宋代同時存在的祖宗之法有著相似的特點。但宋學本身,或者儒學本身的特點和發展方式,使得當儒學真正走向經世致用的路時,很難取得宏觀上的實在性一致。在宋制和社會大勢中,理學逐漸取得它的地位,不能不說是一種必然。

  • 1 雾失楼台 2023-08-05 21:03:36 吉林

    最后一天在高铁上草草读到结语(申论还未看完),感谢读书会orz

  • 0 BJMYAO 2023-08-08 22:47:12 广东

    可读性很强,选择的材料也不会艰涩。分析框架也很清楚。当然一定会有人对“儒学复兴运动”类似的名词有不同的看法,名词的建构不可能百分百令人满意。这种折中的态度往往目的在于确认一个更为核心的主题就是儒学在北宋的一次巨大变化,这变化坐落于各方面。就像讨论三教,这个变化是建立在排斥之上,然而方法上又多有吸收。参看儒学在汉初的第一次变化亦是如此。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