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之人 短评

热门 最新
  • 11 五月阿隆 2023-02-05 22:55:47 陕西

    维佐人对于社群的区分基于一种生活方式的行为主义,如住在海边,造不错的独木舟,以捕鱼为生,不重视财富积累等等,当你在做一件具体的事时,你可能“非常维佐”,像是外来的人类学家出海捕鱼手上出现鱼线划伤的伤口;也可能不太维佐。每一天起床,你的身份都不是确定的,你必须凭借当下的行动成为新人。他们没有历史也没有未来,时间性在这里这体现为当下,因为维佐的认同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反海德格尔的哲学,对他们而言没有历史主义桎梏,也没有未来使命般的浪漫构造,是一种反存在的典范。这种生活是“原始思维”发展而来的人的新可能性,是一种阿伦特意义上的出生与身份间的分离,甚至重新理解了死亡。他们希望否认生与死的连续性。通过仪式活动,安抚死者,让他们不再介入生者的世界,用混凝土保证死者的死是一种永恒状态。维佐人是德国哲学的敌人

  • 7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22-12-14 10:33:28 上海

    族群认同研究的经典之作

  • 4 恶鸟 2023-01-12 12:02:44 浙江

    维佐人活着时是“凉爽”、流动、不被身份定义的人,维佐人只有在死时,身份才必须被固定,活着是“冷”,死了才“热”,只有活人才找阴凉的地方,而死者,则是燥热。他们刻舟、讨海、熏鱼、逛市场,维佐人的行为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让他成为维佐人,但是在之前的另一个时间点上,他在独木船上觉得难受,就是个马斯克罗人。间歇性的身份颠覆了我们的习以为常。维佐女人喜欢有钱就去市场买食物,也不喜欢囤积在家里,市场就像他们的社交场所,打渔不顺时,宁可挨饿,也不会做储备计划。维佐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如果要在一个维佐人“体内”寻找维佐人的身份特征,是无法看到的,犹如在看一件透明的物品,视线只能穿透而过。因为维佐人“体内”没有任何持久的维佐内核,维佐人的身份只有在人们当下的行为中才能被看到。

  • 6 您在说啥 2023-02-24 20:40:45 北京

    只想说“维佐人”是很酷的存在,TA们只存在于特定的活动中,没有固定的亲缘关系,没有计划地过日子,在祖先坟头蹦迪也是为了告诉TA们后辈都惦记着您。但反过来说,每个人的身份也都可以变成相对的,所处的空间、所做的动作都可以为我赋予新身份,挺妙

  • 5 银网子 2023-02-23 21:54:26 上海

    英文1995年出版,已列为经典。

  • 1 低糖五谷杂粮熊 2023-11-19 20:17:31 云南

    给我个这样的葬礼吧

  • 2 云隐 2023-07-31 10:02:31 上海

    整体比较轻灵,或者说略显浮泛。读下来,维佐人的自我认知和身份构建,除了来自当下的行动,生计方式的具身化的过程,维佐人与海的关系,以及与海有关的信仰和人观(比如婴儿被称为无骨的“水宝宝”),似乎也很重要。作者只强调了维佐人对历史的淡漠,却并未追溯原因。此外,可能因为是Maurice Bloch的学生,沿用了其“冷的墓地”和“热的女性”的结构性意义框架,有了“冷的村庄”和“热的墓地”的结论。乍一看新奇,其实非常陈旧。此外,马达加斯加有殖民历史,基督教文化和现代文明如何与当地文化互动,基本没有述及。另外,翻译有点过了,比如raza意指不同支系的先人,本指人群,被翻译为“壤葬”,成为一种对实践的指称;soro,有“认祖归宗”之意,被翻译为“索颅”,容易和“猎头”混淆,不确切。

  • 1 王小差🐺 2024-05-20 12:39:11 河南

    这本书是关于马达加斯加西海岸维佐人社区的田野调查。维佐人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既不记录历史,也不期待未来,而是只活在当下,他们依靠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穿着打扮来确认自己/对方是不是“维佐”人。然而,维佐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们认为已故之人一定要确认身份,以便将其藏入家族墓地。作者称这让维佐人的纯粹性蒙上了尘埃,我猜只有海葬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吧。不过,既然维佐人是依靠当下行为确认身份,死人当然无法再行动,所以生前和死后并无二致,都很“维佐”。阅读中,时常让我联想起犹太人、穆斯林,甚至是苗人,但当我看到一副插图时,上面的维佐人都是牛仔裤和条纹衬衫,我忽然意识到,维佐人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在全球化大潮中一叶逆行的扁舟,他们靠海、吃海,成为了依海之人。

  • 1 孟羊羊 2024-04-01 22:36:51 山西

    洱海读完,送给大源。

  • 1 倪木杉 2024-05-19 22:15:16 浙江

    维佐人世代居住于马达加斯加岛西部,以捕鱼为生。他们生性自由,基本少有规划,他们乐观放浪,常常意外连连。从维佐人自身视角出发,由原生论或者工具论来定义其族群属性似乎都不太正确。对于维佐人来说,定义身份的从来都是行为方式。像维佐人一样游泳,像维佐人一样捕鱼,你会变得“非常维佐”,你就会成为一个维佐人。在这一方面,与其说“维佐”是个族群,不如说“维佐”是一种生活方式。维佐人是永远活在当下的人。但当维佐人去世后,决定其身份的因素便变成了血缘及继嗣,生命失去了流动性,身份也就没有了特殊性。维佐人拒绝被定义身份,他们通过仪式建立起绝对屏障,刻意分割生与死。逝者不再为人,自然也就不是“维佐人”了。族群身份认同的流动与固定在维佐人身上矛盾又统一,细细读来很是有趣。

  • 0 2024-02-18 18:07:41 上海

    就…描写了一个海边的原始部落是如何生活的,有什么习俗…感觉核心的点几页就能概括完,中间写的挺啰嗦的。原来人类学家就是干这的啊,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能发论文吧。比较低于预期。

  • 0 阿绿的小树 2024-02-20 23:00:04 云南

    “‘人之所以为人‘是一直处在持续‘形塑‘的过程之中,无法轻易地被定义给固着下来。”希望自己走出玻璃瓶做流动的人~

  • 0 世界的焚像. 2024-02-21 00:33:29 湖南

    亲属关系的确是人类学及族群研究中永不过时的主题,“维佐”作为一种流变的行动方式而非存在方式定义了维佐人身份认同的核心,但我很感兴趣的一点在于维佐人如何看待更广阔的国族认同以及洲际认同,比如“我是一个维佐人”与“我是一个马达加斯加人”以及“我是一个南非人”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再者,当人人都能成为维佐人时,那这个概念的能指似乎也被悬置了起来。

  • 0 2024-03-04 10:56:47 陕西

    开头就很絮叨,看着看着感觉有点意思了,接着又开始絮叨…车轱辘

  • 0 Fantasy_earth 2024-02-14 22:50:01 江苏

    论述的非常清楚,学习下写作手法

  • 0 ve 2024-02-23 20:07:48 广东

    好像比较偏向“解释当地人的理解”,一般。 感觉对描述人类学家自己“在场”的经历不是很多......

  • 0 一球儿 2023-11-25 10:51:40 江苏

    非常有趣的人类志,光在书店看封面就很想读了。死亡仪式的部分很有意思。

  • 0 风间隼 2023-12-31 16:24:36 北京

    关于族群身份认同的另类之作,前半本说无备与意外是维佐人表达身份的方式,无身份或曰完全开放的身份就是他们的身份,后半本聚焦“壤葬”,说维佐人通过葬礼获得单族身份,在死后归一于某族的过程。材料丰富,理论解说精当,可能有一点理想化吧。

  • 0 普鲁士蓝 2024-02-05 17:54:02 浙江

    一种非常特别的族群认同方式,仅靠行为就能成为维佐人,由此引发的鸡汤就是“只要照着去做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啦”,后半段用了非常多的篇幅讨论如何通过仪式定义生和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