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的孤独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23-05-31 11:48:27 安徽

    作者塔登(Elisabeth von Thadden)是看重指尖或皮肤的“触摸”的。是的,现代人成功夺取了身体的主体性,十分清醒地懂得一旦触摸有机会,就可能转向暴力、胁迫和战争。在未经身体本主的允许下,触摸是不能发生的,过去被认为是婚姻、亲子等诸多关系中的身体接触义务也不再是理所当然的。问题在于,人终究渴望触摸和被触摸,缺乏抚摸的孩子无法感受到安全便是例证。人们也是因此才一头扎进网络,在“无接触”之中苦苦搜索“接触”。没有谁,也没有哪种观点能确定地指引为此困惑的人,是待在原处,还是去冒险,除非正义的司法制度和“说不”的文化已经无坚不摧。塔登是有冒险倾向的,而这倾向不单是因为看到缺乏被触摸的老年人群体,更是因为在众多社会理论和小说文本之中看到了触摸那不可替代的意义。

  • 11 祝羽捷 2023-04-17 14:47:14 四川

    这本书探讨了一度迟滞但无比贴近我们自身的话题——接触。既有大量科学分析,又有文学文本的经验支持,接触让我们去生命拥有尊严,拉开距离又减少了了非自愿的接触和保护身体。触屏时代讨论这个话题非常有意义,我们似乎迁移了欲望,身体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女性拥有了对自己身体的决定权,老人的性欲望得到了合法性。进入触屏时代,我们还能过得亲肤的关系吗?

  • 1 刘亦别 2024-04-22 21:14:44 安徽

    其实读起来感觉还不错。不过吧,书里似乎没有特别明确的结论和建议,作者只是想写一部社会如何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的历史吗?哪个样子?既想受到严格的保护,又想要亲密接触。可以将社会的种种制度与机构视作围绕这两点搭建起来的,我们在法律与政治、市场与艺术之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两种趋势。作者更倾向于抛出一个开放的问题:如果人们再不行动,我们将面临极端的保护与人际距离吗?或者,亲密接触甚至是过度接触重见天日?

  • 21 mumudancing 2023-04-04 10:20:59 浙江

    在人人忙着接触机器的时代,研究身体接触的亲密和暴力、法律和伦理,一本薄薄的小书,打开了一个重新看待身体的窗口。

  • 5 宋雯婷 2023-07-23 18:53:37 湖南

    谢谢出版社给我送书,终于看完了。首先这书对普通大众来说,肯定是相对不那么友好的,因为它面临大量的概念建立和阐述,有点像一篇详细的论述人的身体与外界的关系变化的大论文,很细,但是论点很固定,也就显得枯燥。但是如果稍微耐得下性子一点,就会获得一些新的知识点,例如在1966年德国法院的一项判决中曾证明女性在夫妻性生活中表现冷漠是违法的。所以这本书我总的来说就是比较挑受众,爱看通俗读物的看这本绝对“睡眠不求人”,喜欢钻营观察社会现象的,看看它也许会打开新的视角。书里提到了卢梭的一句话,我很喜欢,也写下来:“如果我有不伤害他人的义务,那么这首先并非因为我是理性的,而是因为我是感性的。”还挺值得玩味。

  • 10 阿__夏 2023-05-12 21:38:35 上海

    关于皮肤接触那一段真的是现代都市人的痛!还好我有一位关系很好的按摩师姐姐,每次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要找她疗愈一下,我能够感觉到不同的人的手在接触到皮肤和身体时的触感以及是否用心在帮你解决问题是不同的,也愈发珍惜这样的缘分。毕竟对于都市人来说,朋友间也是客气和带着距离的,没有那么多的肢体接触,所以很喜欢可以贴贴的朋友们。据说法国人一顿饭会有一百多次肢体触碰,而美国人是个位数,很有趣的数字。

  • 1 bookbug 2023-05-19 16:29:08 北京

    如果未来仍是开放社会的话,人与人之间接触与相处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是毫无顾忌的互相关心和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疑虑的控制欲望和自我封闭,这将决定人对孤独的接受与容忍度,也是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作者用很大篇幅讲述了触摸的功能和界限,也旁征博引了大量文本和电影来说明,这让阅读没了太多距离感,不过自己的观点相对比较少,或者说也都隐藏在征引和转述之下。从根本上讲,人类是需要触摸和亲近的,亲近能够获得安全感,确认存在感,知道自己并不孤单。但触摸是否适度,一定是由被触摸者决定的,这一点极其关键。如果你无法确定是否适度,请一定确保自己在界限之外,即使孤独,也不要越界。

  • 30 周眠 2023-04-11 16:08:21 广东

    现代社会孤独得像一场无痛人流,而我们就是要保持接触。

  • 65 王食欲 2023-03-04 18:39:16 北京

    我悟了。我不想谈恋爱的原因,是因为我网购太多了。

  • 2 阿锦 2023-04-26 20:04:32 湖北

    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竖起顽固的屏障,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

  • 33 danyboy 2023-03-25 00:33:51 北京

    4.5星。一本案例丰富、流畅清晰的“轻学术”作品。作者是德国人,讲的是当代西方人的一种困境:需要肢体接触,如拥抱、爱抚等,但又恐惧和避免身体的暴力,特别是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暴力极致;刚刚摆脱了局促狭小的居住环境没多久,个人空间不可侵犯,但又陷入缺乏交流、接触的孤独;数字化社会将人与人隔开,既保护了一些人,也令一些人更加虚无……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这里上述情况是共存的。作者也没有给出什么答案,单纯呈现这些已经很引人思考了。不禁想起孔子用来描述古代的“小人”的一句话,其实是人类基本的特征(圣贤君子都是极少数):“近则不逊远则怨”。所以,这个问题无解,我能想到的,就是小时候和父母的拥抱太少,以致于成年后和父母拉个手都会尴尬,所以我现在只能拼命增加和孩子紧紧拥抱的机会,也不知道有没有用……

  • 27 时间之葬 2023-03-20 16:56:07 云南

    感觉像一部论文性质式的采访资料汇编,作者的切入点(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太近亦不可太远的触碰距离)很有趣,但四个章节之间的主题过于发散,大部分思考也点到即止,主要的遗憾还是看不到太多作者自己的见地

  • 3 xi-xia 2023-06-24 23:23:07 云南

    前两章的论述还比较贴近生活,越到后面越陷入资料的堆砌,看不到作者自己的观点。人类渴望与人靠近,但也很关心如何才能不让别人随心所欲地靠近自己。人类与“孤独感”的终极对抗,也不过是找到一个舒适的心理距离,得到不违背自己意愿的接触而已。对于非自愿面对孤独的人来说,有保障的身体接触(比如按摩或固定的性接触),可能比建立情感连接得到的抚慰简单有效得多。

  • 4 小波福娃 2023-07-18 18:24:08 上海

    多抓鱼收的。选题很不错也吸引人,但写得太散乱,反而是没系统写出来的碎片东西比较有灵光。都是在德国语境下的写作(都写这个题目了竟然能不提斯坦顿),那本《敏感与自我》主题有点像,但比这本好。

  • 0 Minerva Bird 2024-01-12 13:50:35 上海

    5.5 好好的题材,明明也有很好的观点,触摸,距离感,空间,结果写的和散文一样,轻浮松散,不像是社科。 另外小彩蛋这边提到她在慕尼黑看冈田利规的NO Sex,正好前两个月在乌镇看了另一部冈田利规,很不幸那个也是差评。

  • 0 秦南秦 2023-09-14 08:22:48 浙江

    是阐述现代社会如何造就了群体性孤独。 现代社会中,在网上寻找性伴侣比找一个可以不断拥抱的、能够信任的人容易。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们需求的并不是性,而是与人的亲近,这能够让人获得安全感,确认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居住密度的增加和大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城市的拥挤,这唤起了人对距离的渴望。个体将自我封闭起来,与外界划分界限,为的是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的反抗。 过于散漫云山雾里,隔靴搔痒阅后即忘。

  • 0 曉桃飯 2024-02-14 23:36:19 浙江

    去冰上 去拥抱 去爱 去恐惧 去受伤 去死亡

  • 1 一起搅屎 2024-02-15 19:33:06 广东

    孤独是城市高速发展的疾病,人们掉落到了城市发展将社会情感撕裂的巨大缝隙中。如今,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都大家目不转睛地前进,相互之间渴望交流,但是却又碍于种种因素,只能以目会意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