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部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Lucian 2024-01-21 11:07:17 山东

    不是很喜欢这种情节很弱信息密度很低的像散文一样的书,我有读这种文字的阅读障碍。没看太懂,也没太感受到疼痛感,也并没有理解作者的疼痛感,但是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在社会上体会到的好像又确实是某种身份的失落,生存根基的失落

  • 1 HHHHHHH 2024-04-22 18:08:23 北京

    不怎么好读,没有作者文化的基础,有些地方写得也很抽象

  • 9 殷顽民 2023-05-18 12:23:33 湖北

    内战令南斯拉夫不复存在,流亡荷兰的前南人能够在语言学课堂上打造一个暂时将分裂与仇恨挡在门外的「南联盟」回忆之场吗?抑或与现实的背道而驰会让这一切努力都像是苍白的粉饰,终湮没于无存?国家崩解造就的是身份危机,战争肆虐带来的是历史虚无。如今,发达的媒体改变了展演战争与人道灾难的方式,在俄乌战争进行时,远在天边的我们也能几近实时掌握战场进展,这无限拉进了旁观者与亲历者的体验。「从战争开始的那一刻,我的品味就开始改变了」:我们重新被单纯直白的正义、勇气与牺牲所打动,开始厌倦后现代话语精巧空洞的诡辞。「我承认战争让我的品味低幼化了」,苦难让人返璞归真,在黑暗中不屈从、不麻木,寻回赤子之心,便是救赎

  • 1 ada 2023-07-09 22:52:18 江苏

    一本流亡者的破碎之书。如果失去国家和语言,一个人究竟是谁呢?我们都被使用的语言浇灌、被身处的环境浸润,但说到底语言和国界也是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

  • 1 中肘子花 2023-07-09 11:21:38 浙江

    “当天空低得能碰上脑袋时,当气压计降到了底,空气潮湿到我们要用鳃呼吸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变得沉重,落到最底层,那里不分区,我们用四肢爬行,像孵出来的小鱼一样生活。只有在那里,在石头河床上,我们的鳞才会蹭到别人的鳞,我们的鳍才会碰到别人的鳍,我们的腮才会压到别人的腮。”

  • 2 Diaspora 2024-02-24 12:53:25 甘肃

    和赫塔米勒同源的问题

  • 1 八个岛的夜的雾 2024-01-19 23:32:51 上海

    塔尼亚其实有点文青的毛病,和流离失所的学生不同,明明是可以回家的身份为了逃避母亲跑到陌生的荷兰痛苦地失语,从精神和行为上自我隔离,不学荷兰语不融入,去没啥人的荒原开解自己。被学生揭开“文青”面具又物理伤害,觉得痛啊,痛得好啊。很痛的战争已经过去了,该开怀容纳天地了,高敏感的塔尼亚时不时也找块空地唾骂诅咒一大串了。

  • 1 benben 2024-04-17 20:09:49 云南

    三本书语言风格一致,但写法上差异明显,同样是小说,《狐狸》对读者自身的学识储备和耐心都有所要求,《疼痛部》好读得多,角色更普通,语言更幽默,故事里大部分关系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的对应,甚至一个国家独立破裂解体消失这么宏大的叙事也被细化到每个普通人身上,当然这令他们的内心无法像外表那么普通,——如果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伤口恢复的不够好,疤痕消退得不够快,可能都不太合适;许多恶逍遥法外,许多碎片得破碎者自己收拾,但事已至此,就得忍着痛被推搡着继续,尽快进入到所谓正常的生活中去。这是让我共鸣且感觉沉痛的部分。

  • 1 鳄鱼 2023-07-29 15:24:04 江苏

    荷兰的平原是好的;它们就像当年学校里用的吸墨纸;它们吸收了一切。

  • 2 色彩不浓 2024-01-18 15:48:27 北京

    不是很喜欢这本书,仿佛有阅读障碍,读起来很痛苦。

  • 1 momo 2024-03-25 23:52:49 广东

    在离开南斯拉夫的路上及倒时差看完,哪个像牛肉部位的国家比喻,也许离开一个地方也是真正开始了解的时刻。

  • 1 龙之芥 2024-03-17 17:24:58 重庆

    第一人称的视角给小说文本附加了一层自传式的传奇色彩,极敏锐的语言“来自某个末知的深处,从几光年以外冲到我的面前,直白锋利的像一把刀”,劈向那些夹叙夹议的破碎语言,“没有慈悲,没有同情,只有遗忘,只有羞辱和无尽回忆的疼痛”。乌格雷西奇确认了自白艺术中的天然痛楚,以及源自于记忆与书写的错乱,她对流亡和民族主义的多重描绘,既纠结又复杂,记忆召唤出的怀旧感,使人心生感恸。

  • 2 Sectumsempra! 2024-01-26 18:01:11 四川

    一些小的段落与词句十分有意思,but actually,i can't understand it.

  • 5 恶鸟 2023-05-23 17:27:40 浙江

    说不上来,但好看

  • 1 普智 2024-03-21 11:46:53 广东

    半自传,讲述特定历史背景下身份,经验、感知,记忆的错位带出的困痛。经历疫情封锁、跨域流动、经济低迷,心境和感知上多少有一些照应。对南斯拉夫文学电影感兴趣的同志可以闭眼入。出版社给这个作者做了丛书系列(4本),好读不闷。另外,作者盖章了,库斯图立卡是钱南斯拉夫电影的绝响。

  • 2 Xiong 2023-07-03 21:33:08 北京

    当流亡者的语言,其交流与思考的工具,被人为地从历史上抹去,与祖国一同四分五裂时,流亡的印迹便永远无法从他们身上移去了:只要他们还在交流与思考,流亡的身份便被不断强调。他们注定无法融入新的社会,他们的痛苦也不会消失。爱与恨的界限模糊了,但他们最终会学会从这份痛苦中体悟到故土带来的慰藉。

  • 5 3至6时的文森特 2023-07-10 17:04:58 重庆

    语言是流亡者分叉的舌头,血液喷涌其间又凝固,民族的灵魂在当中隐隐作痛。

  • 1 今日宜发呆 2024-04-10 12:09:30 江苏

    战争突然来袭然后突然消失,留下现实中的废墟与人心里的废墟,人们不知所措无所适从,面对荒乱的一切,没有慈悲,没有同情,只有遗忘,只有羞辱和无尽回忆的疼痛。故事里的人们用不同方式面对着处理着这些疼痛,在孤独的心境中做出不同的选择,等待伤口结痂或者腐烂,一切总归要被时间带走。感叹于人心的脆弱与坚强,书中有段作者与母亲相处的细节,作者说每次回家都像是外人,战后人民面对这个世界可能同样如此。疤痕在消退,人人有去处,但痛苦是绵延不散的。这本书就是在说这样的感受。

  • 1 KK 2024-04-10 01:57:53 英国

    信息网络编制下轻飘飘的断裂和消失抹去了真相和幻觉。但疼痛是无言的证明。伊戈尔的拷问和伤害让卢齐奇分叉的舌头找不到词语。离开和回归故乡是属于男人的文学,于是卢齐奇不但找不到语言也不拥有死亡。属于她的是无处不在的疼痛。失去国家的疼痛,失去语言的疼痛,失去社会位置的疼痛,还有女人,作为社会的流浪者的疼痛。

  • 1 易拉宝 2024-04-10 11:48:00 浙江

    描写得极其细腻甚至字字入骨的diaspora 主题文学,在只有“他者”的现实世界里审视和寻求“我们”。“我”诚惶诚恐地企图在流民的群体中建立起南斯拉夫回忆馆,思南病就像烫手的山芋,不想扔又难忍其伤害。“我”和荷兰的关系,就像“我”和塞斯的关系,是文明之间的互相猜忌。“我”和伊戈尔的关系,是“我”和已死的南斯拉夫的关系,是复杂的爱恨交织,被抛弃和被控制的恐惧可以被激烈的性爱和平淡的日常所遮掩。当国家被推倒,要到去哪里寻找属于“我们”的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