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副标题: 凡·高的私人阅读史
原作名: Vincent's Books : Van Gogh and the Writers Who Inspired Him
译者: 陈玮
出版年: 2023-2
页数: 232
定价: 13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7744499
内容简介 · · · · · ·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书籍的爱就像对伦勃朗的爱那样神圣,我甚至觉得,这两种爱相互补充、彼此增强。”
——文森特·凡·高
为画痴狂的凡·高,同样嗜书如命。在存世的903封往来书信中,凡·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高一生,狄更斯是他最爱的英国作家:“我几乎集齐了狄更斯作品的法文版”;左拉是他书信中出镜率最高的作者:“我毫不犹豫地阅读了左拉的全部作品”;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修养期间,他在重读莎士比亚中获得慰藉:“我在这里特想时常阅读的,是莎士比亚”;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宣告了最后一项文学阅读计划:“我很希望有朝一日能阅读荷马”……
凡·高的私人阅读史,映照一生的思想轨...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书籍的爱就像对伦勃朗的爱那样神圣,我甚至觉得,这两种爱相互补充、彼此增强。”
——文森特·凡·高
为画痴狂的凡·高,同样嗜书如命。在存世的903封往来书信中,凡·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高一生,狄更斯是他最爱的英国作家:“我几乎集齐了狄更斯作品的法文版”;左拉是他书信中出镜率最高的作者:“我毫不犹豫地阅读了左拉的全部作品”;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修养期间,他在重读莎士比亚中获得慰藉:“我在这里特想时常阅读的,是莎士比亚”;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宣告了最后一项文学阅读计划:“我很希望有朝一日能阅读荷马”……
凡·高的私人阅读史,映照一生的思想轨迹。青年时期,艺术品图录、博物馆导览手册和画家传记奠定了凡·高的美学基础;而米什莱、雨果那些充满革命力量的书籍,则唤醒了他内心的真正渴望——绘画和阅读;在精神崩溃与理智交替上演的阶段,他选择重读斯陀夫人、狄更斯、莎士比亚,在文字中获得慰藉……
书不仅在精神上滋养着凡·高,也成为他艺术的缪斯。在短暂的艺术生涯中,他至少创作了25幅表现阅读和书籍的画作。本书尽可能将原书封面、内文与画作并列展示,在视觉和观念层面建立起一种对话:一方是凡· 高作为画家所创作的作品,另一方则是赋予凡·高灵感的重要作家和插图作者。
为探寻凡·高的阅读史,作者爬梳现存903封凡·高与亲友的往来书信、家庭档案,亲赴阿姆斯特丹的凡·高博物馆、国立博物馆,以及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图书馆、米兰公共图书馆等机构,搜集并查阅凡·高信中引用过的上百部著作。本书收录了凡·高读过的40余种书籍实物照片,很多材料首度公开。
我为书狂的创作者
· · · · · ·
-
陈玮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马里耶拉·古佐尼(Mariella Guzzoni),1952年出生于意大利贝加莫,独立学者、艺术策展人、翻译。数年来,致力于凡·高艺术研究,并收藏凡·高阅读和珍爱的各类书籍,探究阅读对凡·高绘画、书信和生活的影响与启发,2015年在米兰策划展览“凡·高的书籍之爱”(Van Gogh’s Passion for Books)。出版专著《凡·高:无尽的镜像》(Van Gogh: l'’nfinito specchio),对凡·高的自画像与签名做了深入论述。
陈玮,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古希腊哲学、美学。著有《知识、欲望与幸福: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能性》,译著有《论灵魂》、《艺术的力量》(合译)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从传教士到画家 19
第二章 艺术与生活 35
第三章 农民画家 71
第四章 光之城 91
第五章 普罗旺斯岁月 121
第六章 凡·高与阅读者 147
第七章 文森特:一切时代的读者 167
与书为伴的一生:凡·高生平简表 191
参考文献 213
致 谢 218
图片声明 219
译 名 表 220
索 引 224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凡·高生命中最混乱的几个月里,身边的所有病人都无所事事,“极度懒散”,“一本书也没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但即便如此,凡·高也依然坚守着他终生的信条:“如果我不学习,如果我不一直努力尝试,那么我就会丧失自我。”他坚信,“懒散”的“瘟疫”一直折磨着他的病友,而“抵抗”这种瘟疫是“他的责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文森特:一切时代的读者 167 -
“好吧,现在我不再拥有那些身外之物了。不过,有某种被称为灵魂的东西,有人说它永远不会死亡,它会永生,并且会永远永远不停地追寻。所以,我没有被乡愁击垮,相反,我对自己说:每个地方都是故乡或家乡。所以,我没有被绝望打败,在我还有力量能够积极的时候,我采取了一种‘积极的忧郁’。或者换句话说,我喜欢有所希望、渴望和探索的忧郁,而不是绝望、悲伤和停滞的忧郁。所以我相当认真地研读了我能获得的书籍,比如《圣经》和米什莱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去年冬天我还读了莎士比亚和一点雨果,还有狄更斯和斯陀夫人…”〔155)事情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凡·高研读那些书籍并从中寻求鼓舞,而且在这些书籍中,他发现了新的精神指引,一种可以作为行动指南的“现代福音”。那些书籍作为他一生中忠实的伙伴,有着共同的主题;为了自由而抗争,以及文学在道德层面的重要意义。最终,它们将目光投向穷人和遭受不公的人,并大声疾呼要终结对贫困之人的压迫。通过这些观点,凡·高对自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他在信仰宗教期间信奉的价值观逐渐淡漠,如今他需要一套新的伦理结构和新的声音来指引自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从传教士到画家 19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为书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为书狂"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书籍与文明 8.2
-
- 艺术中的阅读者 8.1
-
- 伦敦 7.0
-
-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 8.8
-
- 不确定宣言:帕雅克之伤 8.6
-
- 西方旅游史 7.5
-
- 伊比利亚的味道 9.1
-
- 川端康成文库本系列 9.0
-
- 最深切的感觉 7.8
我为书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这是一次对一位画家生成的解读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0)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传记】 (爱玛·包法利)
- 黄书 (丝绒陨)
- 阅读即是生活 (Azeril)
- 2小时可以读完的小书 (bird)
- 关于书的书 (peachbab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3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为书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丁丁 2023-12-23 21:28:03 北京
以前没注意过“书”出现在梵高的很多作品中。《我为书狂》很有把梵高从对圣经的痴迷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对书的涉猎,插页的版画而启发自己的创作,发现他自己新的精神指引,从书中得到鼓舞。 觉得1888年是梵高运用色彩的明显分界,梵高从巴黎转场到普罗旺斯之后就明显的更自由的运用色彩,与1882年所画的多为灰黑色调的作品比较起来变得明亮温暖。 2014年曾去过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小镇,找到了梵高曾常去的咖啡馆和用... 以前没注意过“书”出现在梵高的很多作品中。《我为书狂》很有把梵高从对圣经的痴迷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对书的涉猎,插页的版画而启发自己的创作,发现他自己新的精神指引,从书中得到鼓舞。 觉得1888年是梵高运用色彩的明显分界,梵高从巴黎转场到普罗旺斯之后就明显的更自由的运用色彩,与1882年所画的多为灰黑色调的作品比较起来变得明亮温暖。 2014年曾去过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小镇,找到了梵高曾常去的咖啡馆和用“毒瘤树根”装饰的疗养院黄色温暖基调,和“向日葵🌻”的色调契合。 (展开)
0 有用 无意识滑翔 2024-02-26 19:12:29 北京
天才、耐心
0 有用 Hellcat 2024-03-02 19:05:22 山东
最大优点在于对凡高本人生活的展现,对我来说有点浮夸,多给一星在认真研究上。扉页选色很好,内容就我注意到的有两处校对错误。
1 有用 李异踊 2023-06-25 21:03:37 广东
生活,绘画,狂热地阅读,片刻都没有分开过。这本书既是研究专著,也是传记、艺术家阅读与思想史、精美画册、书单、励志小说。
1 有用 倩洋 2024-06-01 23:24:43 四川
读到最后流泪哽咽。凡.高太善良,太美好。 爱是善的绵延,在如今这个时代读来,更尤可贵。 “反复阅读他喜欢的作家的文字,不断追问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立场。他从这种内在的对话中汲取了力量,即使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如此。”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场景中,他看到了伦勃朗所擅长的东西,那是关于人性和柔情的重要教诲。” “柔情这个概念应该解读为某种细腻的感受,它常常伴随着仁慈、同情和悲悯。凡高认为这是…体现... 读到最后流泪哽咽。凡.高太善良,太美好。 爱是善的绵延,在如今这个时代读来,更尤可贵。 “反复阅读他喜欢的作家的文字,不断追问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立场。他从这种内在的对话中汲取了力量,即使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也是如此。”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场景中,他看到了伦勃朗所擅长的东西,那是关于人性和柔情的重要教诲。” “柔情这个概念应该解读为某种细腻的感受,它常常伴随着仁慈、同情和悲悯。凡高认为这是…体现的基本价值观,比如人性、忠诚和自我牺牲,这些都可以在黑暗时刻为人提供力量。” “凡.高的自由也成了我们的自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