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凝结了历史学家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作者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从中央到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众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本书为朱永嘉作品系列之第6种,此次精装呈现,在原长安版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并增加了将近五万字内容。
★这是复旦历史老教授朱永嘉先生的明史研究力作。作者上溯渊源,下析演化,重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规律。
★本书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并对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还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本...
本书凝结了历史学家朱永嘉先生有关明史研究的心得。作者以明代政治制度为中心,上溯渊源,下析演化,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举凡内宫、外朝、军兵、司法,从决策到行政、从中央到地方等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都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作者还对众说纷纭的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并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本书为朱永嘉作品系列之第6种,此次精装呈现,在原长安版基础上做了大幅修订,并增加了将近五万字内容。
★这是复旦历史老教授朱永嘉先生的明史研究力作。作者上溯渊源,下析演化,重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其运行规律。
★本书从国家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上剖析中国政治制度演化中的核心问题,并对分封制与郡县制问题、军兵问题、制度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厘清,还对东宫制度做了开创性的梳理工作。
★本书既是一本旁征博引的明代政治制度史,又是一部出色的政治史论,有明一代的历史过程中,有得亦有失,得在何处,失在哪里,正是本书着重讨论的问题。
★作者朱永嘉先生是素养深厚且博览典籍的历史学者,又曾经历宦海沉浮,其作品援引历史典籍,深入浅出,反思过往,联系当前,能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思考的深度。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的创作者 · · · · · ·
-
朱永嘉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永嘉(1931—2023),历史学者,原上海市委常委,早年师从陈守实、周予同、谭其骧等文史名家,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从事秦汉史、三国史、明史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论李贽》《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刘邦与项羽》《论曹操》《从万历到康熙》《读史求是》等。
目录 · · · · · ·
一、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为什么叫明朝
二、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三、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四、后宫制度之一——后妃的管束
五、后宫制度之二——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 · · · · · (更多)
一、朱元璋建立的新王朝为什么叫明朝
二、朱元璋的立国建制
三、关于废除宰相制度的问题
四、后宫制度之一——后妃的管束
五、后宫制度之二——宦官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六、以内制外——丞相制度如何演化为内阁与司礼的对柄机要
第二讲 东宫制度
一、围绕接班人问题的东宫制度
二、教辅功能的理想与实际——关于东宫制度的历史考察
三、东宫机构的演化及其班子成员组成的变化
四、东宫制度的实际效果与太子们的遭际——以唐代为例
五、交接班过程中东宫官员与朝廷大臣的悲哀和苦衷
六、明初东宫与诸王制度设置的构想和靖难之役
七、明成祖时东宫与诸王的矛盾斗争
八、明中叶权力交接的两种状况
九、有关东宫制度的结束语
第三讲 军兵制度
一、承平之时军队的功能
二、中国历代关于战争问题和军兵制度的基本理论
三、关于京卫与天子亲军的设置
四、关于明代的卫所制度及唐的府兵制度
五、卫所制的前身——唐代的府兵与卫所兵制的比较
六、明代的军屯与军队的给养
七、关于军民分籍管理和清理军籍的问题
八、明代卫所制度的衰亡
九、卫所以外的其他兵种
十、明代的军事管理机构及其相互关系
十一、柳宗元的《封建论》及其历史影响
十二、苏东坡的《论封建》与朱元璋的一个失误
十三、明以后军兵制度的演化
十四、民国初年的军阀割据
十五、民国初年关于军阀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国民党以党治军的实践
第四讲 地方行政制度
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分封制与郡县制
三、反反复复的分封制下的王国制度
四、明代分封宗藩之制度设计
五、汉唐地方行政机构两次由二级制转向三级制的缘由
六、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化
七、明代地方行政机构——由行省到三司到三堂
八、明代省与府县之间道的设置
九、明代府州县一级官员的组织结构与施政方式
十、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历史线索
十一、结束语: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第五讲 司法制度
一、立法、变法与依法治国
二、明代刑法制度的立法——《大明律》《大明令》《大诰》和条例及榜文
三、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明代司法机构审案的程序
四、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明代的特种刑讯(承办诏狱的机构)
五、明代地方司法诉讼制度
六、朱元璋的布衣情结
七、空印案
八、郭桓案
九、《大诰》四篇
十、胡惟庸案
十一、蓝玉案
十二、重刑大狱之后
第六讲 《皇明祖训》与朱元璋后继子孙的作为
一、明初建国时的历史特征
二、明朝中后期的十二个皇帝
三、朱元璋为子孙设计的国家机构
四、《皇明祖训》的要点
五、废丞相后的内阁制度——变相的丞相制度
六、朱元璋身后宦官预政的问题
七、只知嬉戏玩乐的正德皇帝
八、选师容易选伴难
九、迷信道士追求长生而荒于政事的嘉靖皇帝
十、嘉靖的斋醮与阁臣之间的钩心斗角
十一、明宪宗对万贵妃“恣宠专幸”的问题
十二、关于周期率问题的题外话
十三、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及其调整
十四、从宪宗到孝宗的短期政治调整
十五、武宗在位前后的变局
十六、隆庆这六年再一次短暂的轮回
十七、朱元璋的明祖训有效吗?
十八、结束语:帝王制度与宗法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天如何看待朱元璋这个历史人物呢?在朱元璋的布衣情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前人心跳的脉搏。如果仔细阅读朱元璋在《大诰》及其续编、三遍和《大诰武臣》中那些声色俱厉的口谕,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我们当然不赞成他那样残酷地采取株连的处置方法,但从中也可以知道反腐倡廉的艰难,尽管他对待贪腐那么严酷,贪腐者还是前赴后继,甚至于明王朝的最终崩溃,贪腐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再说他对民众和官僚豪绅,对士兵和功臣宿将及其子弟,对犯人和狱吏,其情感态度始终有着鲜明的对比,他的同情始终倾向于弱势的一边,也许这些正是朱元璋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地方。人们读到这些诰谕和案例时,往往只看到他残酷杀人的一面,看不到他布衣情结的另一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6页 -
中国历朝历代建国的皇帝中,出身于布衣的只有两个人,即刘邦与朱元璋,都是从平民百姓出身,历经艰险才取得天下。他们都曾议论过前朝何以亡、自己何以兴的问题,同时他们也只能接受前朝,甚至是历朝历代留下的政治文化制度,在这些政治遗产大框架基础上,做某些修修补补,以显示其新的气象。而这些在原有框架基础上所做的某些调整,其效果究竟如何?那也只能让历史来检验了。刘邦是在汉五年打败项羽,拥有天下,在诸侯王拥戴下即皇帝位,到十二年便去世了,只做了七年皇帝。 《汉书高祖纪》载其临终时的情况:“疾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上问医,日:疾可治。'于是上嫚骂之,日: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排天命平?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与刘邦相似,临终前都不相信医生,不愿打针吃药。刘邦最后一年还在领兵打黥布,为流矢所中,根本没有时间让他充分过论制度变革的问题。刘邦军队进咸阳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所以只能是汉承奏制。而羽进咸阳时,只知道放一把大火烧之,恢复分封诸侯王的地盘,实施权力和利益利分配,结果是让自己四面树敌。刘邦平定异姓诸侯王之后,那时“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汉书高五王传赞》)。这为以后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故文帝时,贾谊上《治安策》便讲到:“天下之势方病大撞,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赖),失今不治,必为個疾。”(《汉书贾谊传》)这个问题在景帝时终于爆发。贾谊在《治安策》的基础上曾经为汉文帝设计了整体设想,然而文帝不敢触动既得利益集团,“诸法令所更定,及列候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绎、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睢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同上)制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 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的人也喜欢 · · · · · ·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浅谈顶层设计中的制度框架

明代政治制度魅力再现:扣人心弦的历史之旅!

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2)朱元璋《皇明祖训》的复盘与案例分析(2)——论永乐以后的皇帝与君王的关系

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2)朱元璋《皇明祖训》的复盘与案例分析(1)——论永乐之前的皇帝与君王的关系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1)“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四——“靖难之役”(下)后“靖难”时代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1)“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四——“靖难之役”(中)“靖难”之成败得失

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1)“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四——“靖难之役”(上)祸端之始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明清 (NADPH)
- 书单 | 中国历史 (hart zheng)
- 遗弃转卖之书 (andgoal)
- 四段 (木木文)
- 走过的路 / 中国史 (宁止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荒腔走板 2024-07-07 17:29:06 江苏
没有太多新观点,扎实
0 有用 陈庆之 2024-06-30 21:15:35 广东
旧书新版,对于专业学习者来说用处不大,均是老生常谈,不过从中还是能看出老一辈学者对古代通史的熟悉。总的说,结合作者经历,可能是被那几年耽误了吧。
2 有用 细 2024-01-14 14:55:23 重庆
讲的道理人所共知,全是废话。
0 有用 杨晓东 2025-04-21 17:54:43 上海
我真的讨厌文白夹杂,通篇文章,一半现代语,一半引用古文。这是正文啊!要让人阅读的。不是让你发文献,发论文。可读性真的太差了。
0 有用 覃小卿 2024-04-26 15:35:37 上海
内容不止明代,倒有很多思想史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