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温故一九四二》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1942年,河南大旱,灾民3000万,河南成了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关于饥饿,有“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也有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考察,共同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作者简介 · · · · · ·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到《农民日报》工作。1988年至1991年曾到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读研究生。1982年开始创作,1987年后连续发表在《人民文学》《塔铺》、《新兵连》、《头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官人》、《温故一九四二》等描写城市社会的“单位系列”和干部生活的“官场系列”,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作品中,他迅速表现出成为大作家的潜在能力,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其中《塔铺》获1987-1988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对人情世故有超人的洞察力,用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日常权力关系。自1991年发表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始,他开始追求新的创作境界。1993年发表“故乡”系列第二部长篇《故乡相处流传》,后经过五六年的时间完成长篇巨著《故乡面和花朵》(华艺出版社1999年初版)。《故乡面和花朵》体现着他在文体和内容上的双重探索。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玲(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林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 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31页 -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温故一九四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温故一九四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0 条 )
-
桥桑™ (读书如抽丝)
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玲(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林姆林宫、希特... (1回应)2012-02-16 22:42:45 20人喜欢
寥寥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三百万人之多。……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玲(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丘吉尔感冒。……五十年之后,我们知道当年有丘吉尔、甘地、仪态万方的宋美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 ,有谁知道我的故乡还因为旱灾丝国三百万人呢?……三百万是三百万人自己的事。……是小节而不是大局,是芝麻而不是西瓜。当时世界最重要的部分是白宫、唐宁街十号、克林姆林宫、希特勒的地下掩体指挥部、日本东京,中国最重要的部分是重庆黄山官邸。这些富丽堂皇地方中的衣着干净、可以喝咖啡洗热水澡的少数人,将注定要决定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命运。 没有千千万万这些普通的肮脏的中国百姓,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反革命历史都是白扯。他们是最终的灾难和成功的承受者和付出者。但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 引自第431页 1回应 2012-02-16 22:42:45 -
zero (万事顺意啊~2012一路阳光)
我总觉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 昨日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讯,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形,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饿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 (4回应)2012-03-06 00:10:01 5人喜欢
我总觉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 昨日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讯,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形,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饿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这惨绝人寰的描写,实在令人不忍卒读。
4回应 2012-03-06 00:10:01 -
桥桑™ (读书如抽丝)
1943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去河南考察灾情,在母亲煮食自己婴儿的地方,我故乡的省政府官员,宴请两位外国友人的菜单是:莲子羹、胡椒辣子鸡、栗子炖牛肉、豆腐、鱼、炸春卷、热馒头、米饭、两道汤,外加三个撒了白糖的馅饼。2012-02-16 22:40:23 2人喜欢
-
Mona Lishark (爱吃小孩)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 (1回应)2011-10-20 11:04:39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开满了桃花。 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俺娘。 ↑梗概 @ppa123 这个就是剩下没写完的字
1回应 2011-10-20 11:04:39 -
-
中国政府在一九四三年就在的资料:委员长下大了救灾的命令,但是愚蠢和效率低下是救济工作的特点。由于各地官员的行为恶劣,可怕的悲剧甚至进一步恶。 本来,陕西省与河南省相毗邻,山西的粮食储存较为丰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应该下令立刻把粮食从陕西运到河南以避免灾祸。然而,这样一理便有利于河南而损害了陕西,就会破坏政府认为必不可少的微妙的权势平衡,而政府是不会答应的。(中国历来政治高于人,政治是谁创造...
2012-11-30 15:32:03 1人喜欢
中国政府在一九四三年就在的资料:委员长下大了救灾的命令,但是愚蠢和效率低下是救济工作的特点。由于各地官员的行为恶劣,可怕的悲剧甚至进一步恶。 本来,陕西省与河南省相毗邻,山西的粮食储存较为丰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就应该下令立刻把粮食从陕西运到河南以避免灾祸。然而,这样一理便有利于河南而损害了陕西,就会破坏政府认为必不可少的微妙的权势平衡,而政府是不会答应的。(中国历来政治高于人,政治是谁创造的呢?创造政治为了什么呢?)此外,还可以从湖北运送粮食到河南,按时湖北的战区司令长官不允许这样做。 救济款送到河南的速度很慢。(纸币有什么用,当那里再无食物可以购买的话,款能吃吗?)经过几个月,中央政府拨给的两亿元救济款中只有八千万运到了这里。 甚至这些已经运到的钱也没有发挥出救灾作用。政府官员们把这笔钱存入省银行,让它生利息;同时又为怎样最有效地使用这笔钱争吵不休。在一些地区,救济款分配给了闹饥荒的村庄。地方官员收到救济款后,从中扣除农民所欠的税款,农民实际能得到的没有多少。就连国家银行也从中渔利。中央政府拨出的救济款都是面额为一百元的钞票。这样的票面已经够小的了,因为每磅小麦售价达十元至十八元。但是,当时的粮食囤积者拒绝人们以百元票面的钞票购买粮食。要购买粮食的农民不得不把这钞票兑换成五元和十元的钞票,这就必须去中央银行。国家银行在兑换时大打折扣,大钞票兑换小钞票要抽取百分之十七的手续费。河南人民所需要的是粮食,然而直到三月份为止,政府只提供了大约一万袋大米和两万袋杂粮。从秋天起一直在挨饿的三千万河南人民,平均每人大约只有一磅粮食。 救灾之时,农民们仍处在死亡之中,他们死在大路上、死在山区里、死在火车站旁、死在自己的泥棚内、死在荒芜的田野中。 引自第1页 回应 2012-11-30 15:32:03 -
日本为什么用六万军队就可以一举歼灭三十万中国军队?在不他们发放军粮,依靠了民众。民众是广大而存在的。1943年至1944年春,我们就是帮助了日本侵略者。汉奸乎?人民乎?白修德在战役之前采访一位中国军官,职责他们横征暴敛时,这位军官说:“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这话我想对委员长的心思。当这问题摆在我们这些行将饿死的灾民面前时,问题就变成:是宁肯饿死当中...
2012-11-30 15:50:12
-
我总觉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 昨日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讯,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形,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饿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
2021-04-01 19:54:04 1人喜欢
我总觉中国所以能发展到今天,仍给人以信心,是因为有这些性情温和、深明大义的人的存在而不是那些心怀叵测、并不善良的人的生存。 昨日本报登载一篇《豫灾实录》,想读者都已看到了。读了那篇通讯,任何硬汉都得下泪。河南灾情之重,人民遭遇之惨,大家差不多都已知道;但毕竟重到什么程度,惨到什么情形,大家就很模糊了。谁知道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深陷在饥饿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这惨绝人寰的描写,实在令人不忍卒读。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
回应 2021-04-01 19:54:04 -
照此下去,我想我故乡的河南人,总有一天会被饿死光。这是我们和我们的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后来事实证明,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很多人还流传下来,繁生息,五十年后,俨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国第二大省。 读完后 我为不能切实的感到那个年代的饥荒和贫瘠而懊悔. 不由得感叹生命的自强不息,你说那样战乱的时代,政府靠不住,国家靠不住,可悲的要通过美国杂志才能让政府有所作为。 真讽刺,蒋委员长一声令下,这样哀嚎遍野的惨状...
2020-08-13 16:22:44 1人喜欢
照此下去,我想我故乡的河南人,总有一天会被饿死光。这是我们和我们的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后来事实证明,河南人没有全部被饿死,很多人还流传下来,繁生息,五十年后,俨然又是在人口上的中国第二大省。 引自 温故一九四二 读完后 我为不能切实的感到那个年代的饥荒和贫瘠而懊悔.
不由得感叹生命的自强不息,你说那样战乱的时代,政府靠不住,国家靠不住,可悲的要通过美国杂志才能让政府有所作为。
真讽刺,蒋委员长一声令下,这样哀嚎遍野的惨状变成蓄意索取补助费的谎言,他用着百姓的血汗钱去完成他的政治梦想,却不顾及百姓的死活。或许这区区三百万人在他眼中,甚至没有中午西餐还是中餐重要。
因为是在我生长的土地河南,所以看见那些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 的穷苦农民,看见狗吃人,人吃人的现象,心生悲凉。
河南向来是贫瘠地带,如今,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经济,教育,文化和这片土地上受过的苦难不成正比。我感叹于这片土地上受过的苦难,希望它可以在贫瘠中开出花来,生生不息。
而且私心里想,政治这种东西,真的是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恶臭模样。
回应 2020-08-13 16:22:44
论坛 · · · · · ·
历史的创造者 | 来自春和景明 | 2022-05-13 18:11:09 | |
求《新闻》电子版 | 来自Mushroom | 2 回应 | 2014-03-01 12:28:57 |
相册 《温故1942·“饥饿的河南”》 | 来自麦兜免 | 2012-12-03 21:15:00 | |
推荐读《西施的财富》 | 来自[已注销] | 2012-12-02 00:22:45 | |
河南大饥荒 | 来自Jacques_Rolfe | 2012-11-29 13:02:33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7.9分 1712人读过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8.3分 1369人读过
-
每满100-50
-
九歌 (2013)8.3分 121人读过
-
-
每满79-3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杨奎松推荐历史系本科生推荐阅读书目 (纸遁)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读完,你就是历史博士 (沉璧)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温故一九四二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彩戏师wala 2013-01-02 20:27:21
刘震云,90左右写的城市公务员的故事,很好看,一地鸡毛。
5 有用 老袁 2011-03-09 13:46:17
据说,冯小刚想改,因为政审没成功
0 有用 菲欧纳 2012-11-22 16:32:00
53 有用 沉默的约翰尼斯 2012-02-13 13:40:11
民国三十一年河南省淮阳县的蔡和桥上到处是些不是死了爹娘就是被爹娘扔了的弃婴,一个个沉着脑袋没有精神。桥上还有一个卖包子的老太,她经常在收摊后将一两个要死的孩子抱回家,投到装满水的缸里溺死,拿来做人肉包子。一天食客吃出了小孩的指甲便将老太报官。官府的人到老太家搜出了许多小孩的衣服,随即将老太绑在河滩上点了天灯。这是我爷奶那一辈亲眼经历的。
1 有用 Paradox 2012-10-18 08:51:58
刘创作早期的一个短篇集。引人注意的篇章有<温故一九四二>,<一地鸡毛>(和<单位>前后连贯)及<塔铺>,其他几篇主题和内容都类似,主要是讲社会人际的复杂,及中国独特的官场文化,读来无味。但<塔铺>中的真情让人动容。<温故>的结构像旧闻回顾,没有情节主线却体现出作者宏观思辨的能力。
0 有用 歪歪 2022-06-28 01:17:17
电影比剧本有删减,删掉的情节演出来更痛心。
0 有用 a 1 and a 2 2022-06-17 20:41:09
如果没有这部书,80年后的我根本不会知道1942年的河南发生了什么。我希望有人此时此刻也在真实的记录,让80年后的人们知道2022年的上海发生了什么。
0 有用 wemlang 2022-06-15 13:34:05
好
0 有用 Yuki是朦胧月呀 2022-06-12 21:04:55
充满了中年男性自以为是的阴阳怪气和对蒋介石的“金锄头效应”想象。望周知:1.出现一些真实的名字也不会让信马由缰的瞎编看起来像真的(不是说河南灾荒的刻画假,是说对上位者决策过程的描写假)。2.灾难和受苦的民众不适宜作为借古讽今的工具。
0 有用 展世邦 2022-06-06 22:58:11
刘震云确实牛逼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