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最可怕的羞辱,不是指着你的鼻子骂你的羞辱,那种羞辱会令你愤怒,你会反抗,你会告诉自己“我不是”。最可怕的羞辱是你已经感觉不到的那种,它已经被你所认同,它已经长进你的骨血,成为你的信念,它盘踞在你和其他人的脑海里,盘踞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厌女就是这样的东西,它一直存在的如此理所当然,弥散而无形,它已经隐形如空气,所以哪怕仅仅只是指出它的存在,也容易被视为社会规则的敌人和破坏者。读这本书时,一直让我想起杨德昌的《一一》里有个专门拍人后脑勺的小男孩,他说:“我要把你们看不见的东西,拍给你看”,对,厌女这本书,就是把你们看不见的,但却像后脑勺一样重要并如影随形的东西拍给你们看,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你从来没见过却长在你脑子里的那个东西,它到底长什么样。
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观点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性别衍生问题是无法以单一视角完全讨论清楚的 这本书的绝大多数读者都陷入某种集体性情绪 这使得交流毫无价值。
我自觉从未成为过“父亲的女儿”这一角色,但仍然在鼓励妈妈拒绝社会规训时产生过恐弱的心理。有时女权主义者和已婚女性同样厌女,女性真的很容易内部割席。厌男往往是种情绪,是女性的微弱反抗,但厌女是一种文化,人不会一直陷在情绪里,却总不自觉处在文化中。
茅塞顿开。1)社会的性别秩序的构成并非“男-女”,而是“男-男-女”,即男性集团之内的homosocial(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构成了男性之间的纽带;而为了维系男性集团的主体性与优越性,需要将女性他者化,视作欲望的客体,加以蔑视,就是“厌女症”misogyny;为了保障男性集团的主体地位,还需清除同性恋homophobia。2)男性的主体化认同无法独立维系,必须依赖女性为性的客体,因此他们终生被围困在蔑视女性与依赖女性的困境中。3)关于性侵犯:加害者都想相信被害者是自愿的,以此减轻罪恶感,于是有了“诱惑者理论”。4)关于儿童性侵犯:无需担心男性主体地位被侵犯,在性活动中控制对方,选择了障碍最小、无力反抗的对象。5)“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点,是在谈东电女子事件。里面引用了某位学者的话,女性性工作者的价格是在给男性标价。我拿这个观点去问男友,“如果有身材样貌都差不多而价位不同的女性性工作者,你选哪个?”果然,他避开了最便宜和最昂贵的两个选项,选择了中间档。这不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吗?啊,真是让人恍然大悟的观点啊。
厌女的本质其实是对弱者的蔑视 不仅仅是女性 残障人士 小孩 穷人 甚至动植物 都可以引申为厌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人本主义 之后是尊重生命 最后达到人与他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厌女 虽然没有主语 但是却把一切有嫌疑的统统打成对立面 窝里斗 很不好
我比较关注的是性骚扰这部分,这本书真的让我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以前我以为的性骚扰是,男人的道德感低,在职场或其他场合管不住自己,朝脆弱且美丽的女孩子下手。 不是这样的!性骚扰者会选择在可以滥用权力的时机并且选择不能说不的对象和环境下手。也就是说,不是你穿得太少,不是太美,不是某种误解。 性骚扰是男人对女人的降维打击,即,你终归是个女人,是男人的支配物。事实上,女性成为性骚扰受害者与年龄、容貌、体型无关,智障人士,卧床不起的高龄患者都曾是受害者。男人的性骚扰不来自性欲,而来自厌女。厌女是男人加入男性集团成为真正男人的仪式并终身履行,女人沦为男人性欲望的客体。 所以,问一个问题吧,当一个男人对你说“你真漂亮”,算不算性骚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我身边有一些直男,他们不能听到男同,觉得难以接受。看完此书,我更加清楚了他们无法接受的原因,他们怕自己被当成客体,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被插入”的可能。 我也想到了曾经发生性关系的两位男人,当我说“我要强奸你”时,他们奋死反抗,不让我得逞,但当我提出“我上你下”时,他们便接受。 本质上,他们都是有些“厌女”的。 反倒有躺在那里对我说“你来睡我吧”的男人,我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因为他们允许自己是客体,女人是主体。
增订版重读。依然觉得写得最好的是母亲和女儿的相互厌恶、女性对女性的厌恶部分。在与自我和解(女性自我厌恶问题)上,这本书就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和慰藉。
并不前沿的女性主义理论科普读本的大流行,恰恰说明女性解放要走的路还有太远太远。
读新版的体验有点变化,不像上一次读几乎都是醍醐灌顶的醒悟瞬间,这一次除了被点醒,有很多“现实社会中已经有更充分的讨论”,和“这个判断的逻辑是否过于简单?”的疑问。这跟8年里整个社会女性主义的进步有关,读者也是在进步的,上野千鹤子不是绝对的圣经,可能十年后有新的理论和思潮会超过她,这种书内和书外的互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只要骂男人,就能拥有一群队友;如果在骂男人的基础上能够“引经据典”,就能拥有一群追随者! 看到铺天盖地都是这本书和这个作者的广告,实在好奇到底写得有多好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拜读了后是真的后悔与不适!作为一本社科类书籍,作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却没有严谨的社会实验和数据作为论据,举出的例子甚至还包括小说中的人物,说男人的作品里的女性是不真实的,结果自己后面却说“我不是男人,不知道男人心里到底怎么想,但是,我这样推测是有根据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把男女之间的关系比作国家之间的外交,那最好的方式要么是和平共处,要么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在没有把握取胜的情况下就宣战岂不是傻子所为?何况人性岂是简单能以性别区分的?实在不理解这种人是怎么想的,而且还自认为人间清醒……
写得很一般。借用的各种文化理论比较牵强,输出的不少观点也是狭隘、武断、过时的。既缺少社科研究的规范严谨,也没有走出象牙塔关注到更广泛的女性生存处境。
认真地说,读完这遍,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 因为它太好读了。学者的品格,通俗读物的写法,几乎不设阅读门槛。 无论何时意识到普遍存在的厌女问题都不晚,认识它,反抗它。 不再退缩。
上野是真的特别能喷。 这本书里的议题在豆瓣各种小组都能看到,就是女性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直接表现就是“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以及,他做出这事“要分手吗?” 有些段落看的我想笑,女人为什么不生孩子,因为能生孩子疼啊!这个原因还不够充分吗?(诧异脸) 哈哈哈哈哈哈。单纯为自己做出人生决定,不随时随地想牺牲,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重大进步。
自去年起第一本没读完就标记读完的书,用不堪入目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应该是20年通过东大开学演讲知道的上野,还托在日的学生买了两本《消費社会から格差社会へ》《ニッポンが変わる、女が変わる》来了解其思想主张;虽然立场不同,但也能理解尊重。但本书毫无理性可言,各种肆意开炮,将群体之恶转嫁成男性之恶,将个人问题递推至普遍恶行,充斥着各种武断的结论和情绪泛滥的垃圾(这一点怀疑是译者的问题,译文和读的上野其他原著口吻相差甚远)。总而言之,本书提出的厌女,不过基于权益斗争产生的恶意的归纳和片面的断言,和历史上的the labor movement甚至是Nietzscheanism一样,会在未来得到修正。先是人,再分男女、族群、国籍…这么简单的大前提,人类还要走多少弯路才能醒悟?也或许永远会被群体之恶所支配。
浅读一遍,有点不太认同以男女来表述这些社会现象,权利永远偏向强者,这样爱意贫瘠的社会也是总有更多权利的强者所压迫的结果罢了
也怪我,被某平台的三两句截图迷惑,我还以为是时代的号角……妈的,泼妇……极端女权主义,只会叫骂,臆想!打算这个作者骂的人都写下来了,打算看他们的书,果然这个作者才是傻逼!上一个让我这么讨厌的人还是李诞……
我不赞同书内想法与观点。看起来令我义愤填膺。 简言之在我看来,不要去解释,而要去抗争去争取。有冲突那就去打,就算打输了也虽败犹荣。女性也永远不要故步自封,不要沉浸在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的桎梏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自己。这点上,我挺欣赏我所看到的这本书里唯一一个令我眼前一亮的观点,一个美国女人不断坚持的,“我不是随你所愿的他者”。 不要再打着描述社会现实女性现状的幌子来打击女性,你不如写本女性如何自强如何崛起。 换种角度,男性就不会关注,有多少人在厌男。 由此可见,作者多么脆弱,多么希望社会不厌女。可是这不现实,就算别人厌女,我们要做的是,让他敢怒不敢言。最后到连敢怒都不敢怒。 希望作者进步
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十年前。那时候,心中对于女性主义毫无概念,这本书给我很大震动,是“新”的,如同给我的眼睛放焦,将视野拓宽成广角。如今再看,其中原本抽象的概念都变得具象,能与现实一一印证,我们是慢了一点,但终究汇入了这片海域。增订的部分放在当下,更是尤为重要。其实我觉得,男性们更应当看一看这本书。
> 厌女
584 有用 亚比煞 2023-05-16 09:09:44 四川
最可怕的羞辱,不是指着你的鼻子骂你的羞辱,那种羞辱会令你愤怒,你会反抗,你会告诉自己“我不是”。最可怕的羞辱是你已经感觉不到的那种,它已经被你所认同,它已经长进你的骨血,成为你的信念,它盘踞在你和其他人的脑海里,盘踞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里,你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厌女就是这样的东西,它一直存在的如此理所当然,弥散而无形,它已经隐形如空气,所以哪怕仅仅只是指出它的存在,也容易被视为社会规则的敌人和破坏者。读这本书时,一直让我想起杨德昌的《一一》里有个专门拍人后脑勺的小男孩,他说:“我要把你们看不见的东西,拍给你看”,对,厌女这本书,就是把你们看不见的,但却像后脑勺一样重要并如影随形的东西拍给你们看,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你从来没见过却长在你脑子里的那个东西,它到底长什么样。
257 有用 narumi 2024-02-23 15:19:13 四川
阅读的意义在于启发思考 而不是通过他人的观点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性别衍生问题是无法以单一视角完全讨论清楚的 这本书的绝大多数读者都陷入某种集体性情绪 这使得交流毫无价值。
138 有用 卡俄斯 2023-07-06 19:48:02 山东
我自觉从未成为过“父亲的女儿”这一角色,但仍然在鼓励妈妈拒绝社会规训时产生过恐弱的心理。有时女权主义者和已婚女性同样厌女,女性真的很容易内部割席。厌男往往是种情绪,是女性的微弱反抗,但厌女是一种文化,人不会一直陷在情绪里,却总不自觉处在文化中。
254 有用 赫恩曼尼 2023-05-16 08:25:31 北京
茅塞顿开。1)社会的性别秩序的构成并非“男-女”,而是“男-男-女”,即男性集团之内的homosocial(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构成了男性之间的纽带;而为了维系男性集团的主体性与优越性,需要将女性他者化,视作欲望的客体,加以蔑视,就是“厌女症”misogyny;为了保障男性集团的主体地位,还需清除同性恋homophobia。2)男性的主体化认同无法独立维系,必须依赖女性为性的客体,因此他们终生被围困在蔑视女性与依赖女性的困境中。3)关于性侵犯:加害者都想相信被害者是自愿的,以此减轻罪恶感,于是有了“诱惑者理论”。4)关于儿童性侵犯:无需担心男性主体地位被侵犯,在性活动中控制对方,选择了障碍最小、无力反抗的对象。5)“由于我出生成长在一个厌女症根植太深的世界,我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厌女症的世界。”
60 有用 雲中隱疏桐 2024-02-21 19:44:20 内蒙古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点,是在谈东电女子事件。里面引用了某位学者的话,女性性工作者的价格是在给男性标价。我拿这个观点去问男友,“如果有身材样貌都差不多而价位不同的女性性工作者,你选哪个?”果然,他避开了最便宜和最昂贵的两个选项,选择了中间档。这不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吗?啊,真是让人恍然大悟的观点啊。
43 有用 李欣原 2023-05-29 09:43:13 辽宁
厌女的本质其实是对弱者的蔑视 不仅仅是女性 残障人士 小孩 穷人 甚至动植物 都可以引申为厌 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人本主义 之后是尊重生命 最后达到人与他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厌女 虽然没有主语 但是却把一切有嫌疑的统统打成对立面 窝里斗 很不好
48 有用 布卤 2023-05-31 15:41:29 辽宁
我比较关注的是性骚扰这部分,这本书真的让我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以前我以为的性骚扰是,男人的道德感低,在职场或其他场合管不住自己,朝脆弱且美丽的女孩子下手。 不是这样的!性骚扰者会选择在可以滥用权力的时机并且选择不能说不的对象和环境下手。也就是说,不是你穿得太少,不是太美,不是某种误解。 性骚扰是男人对女人的降维打击,即,你终归是个女人,是男人的支配物。事实上,女性成为性骚扰受害者与年龄、容貌、体型无关,智障人士,卧床不起的高龄患者都曾是受害者。男人的性骚扰不来自性欲,而来自厌女。厌女是男人加入男性集团成为真正男人的仪式并终身履行,女人沦为男人性欲望的客体。 所以,问一个问题吧,当一个男人对你说“你真漂亮”,算不算性骚扰?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你的答案会是什么呢?
43 有用 高大玉 2023-05-16 14:36:51 上海
我身边有一些直男,他们不能听到男同,觉得难以接受。看完此书,我更加清楚了他们无法接受的原因,他们怕自己被当成客体,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被插入”的可能。 我也想到了曾经发生性关系的两位男人,当我说“我要强奸你”时,他们奋死反抗,不让我得逞,但当我提出“我上你下”时,他们便接受。 本质上,他们都是有些“厌女”的。 反倒有躺在那里对我说“你来睡我吧”的男人,我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爱了,因为他们允许自己是客体,女人是主体。
141 有用 mumudancing 2023-05-16 14:25:58 浙江
增订版重读。依然觉得写得最好的是母亲和女儿的相互厌恶、女性对女性的厌恶部分。在与自我和解(女性自我厌恶问题)上,这本书就已经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和慰藉。
20 有用 sundae 2024-03-07 10:10:44 江西
并不前沿的女性主义理论科普读本的大流行,恰恰说明女性解放要走的路还有太远太远。
30 有用 熊阿姨 2023-07-28 13:17:24 北京
读新版的体验有点变化,不像上一次读几乎都是醍醐灌顶的醒悟瞬间,这一次除了被点醒,有很多“现实社会中已经有更充分的讨论”,和“这个判断的逻辑是否过于简单?”的疑问。这跟8年里整个社会女性主义的进步有关,读者也是在进步的,上野千鹤子不是绝对的圣经,可能十年后有新的理论和思潮会超过她,这种书内和书外的互动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29 有用 C.Y 2023-07-05 23:13:28 广东
只要骂男人,就能拥有一群队友;如果在骂男人的基础上能够“引经据典”,就能拥有一群追随者! 看到铺天盖地都是这本书和这个作者的广告,实在好奇到底写得有多好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拜读了后是真的后悔与不适!作为一本社科类书籍,作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却没有严谨的社会实验和数据作为论据,举出的例子甚至还包括小说中的人物,说男人的作品里的女性是不真实的,结果自己后面却说“我不是男人,不知道男人心里到底怎么想,但是,我这样推测是有根据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如果把男女之间的关系比作国家之间的外交,那最好的方式要么是和平共处,要么维持表面上的和平,在没有把握取胜的情况下就宣战岂不是傻子所为?何况人性岂是简单能以性别区分的?实在不理解这种人是怎么想的,而且还自认为人间清醒……
27 有用 川东第一接应 2023-05-05 18:07:23 广东
写得很一般。借用的各种文化理论比较牵强,输出的不少观点也是狭隘、武断、过时的。既缺少社科研究的规范严谨,也没有走出象牙塔关注到更广泛的女性生存处境。
24 有用 乔峰 2023-05-16 14:01:01 四川
认真地说,读完这遍,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 因为它太好读了。学者的品格,通俗读物的写法,几乎不设阅读门槛。 无论何时意识到普遍存在的厌女问题都不晚,认识它,反抗它。 不再退缩。
28 有用 亲爱的桂花树 2023-05-15 11:56:20 山东
上野是真的特别能喷。 这本书里的议题在豆瓣各种小组都能看到,就是女性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质疑。直接表现就是“我这么做是不是错了?”,以及,他做出这事“要分手吗?” 有些段落看的我想笑,女人为什么不生孩子,因为能生孩子疼啊!这个原因还不够充分吗?(诧异脸) 哈哈哈哈哈哈。单纯为自己做出人生决定,不随时随地想牺牲,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重大进步。
12 有用 Sig. Luglio 2024-01-20 22:49:46 湖北
自去年起第一本没读完就标记读完的书,用不堪入目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应该是20年通过东大开学演讲知道的上野,还托在日的学生买了两本《消費社会から格差社会へ》《ニッポンが変わる、女が変わる》来了解其思想主张;虽然立场不同,但也能理解尊重。但本书毫无理性可言,各种肆意开炮,将群体之恶转嫁成男性之恶,将个人问题递推至普遍恶行,充斥着各种武断的结论和情绪泛滥的垃圾(这一点怀疑是译者的问题,译文和读的上野其他原著口吻相差甚远)。总而言之,本书提出的厌女,不过基于权益斗争产生的恶意的归纳和片面的断言,和历史上的the labor movement甚至是Nietzscheanism一样,会在未来得到修正。先是人,再分男女、族群、国籍…这么简单的大前提,人类还要走多少弯路才能醒悟?也或许永远会被群体之恶所支配。
8 有用 我好兴奋啊 2023-10-01 17:13:25 江西
浅读一遍,有点不太认同以男女来表述这些社会现象,权利永远偏向强者,这样爱意贫瘠的社会也是总有更多权利的强者所压迫的结果罢了
9 有用 维纳斯 2023-08-01 20:49:32 福建
也怪我,被某平台的三两句截图迷惑,我还以为是时代的号角……妈的,泼妇……极端女权主义,只会叫骂,臆想!打算这个作者骂的人都写下来了,打算看他们的书,果然这个作者才是傻逼!上一个让我这么讨厌的人还是李诞……
8 有用 megan 2024-04-23 09:44:56 黑龙江
我不赞同书内想法与观点。看起来令我义愤填膺。 简言之在我看来,不要去解释,而要去抗争去争取。有冲突那就去打,就算打输了也虽败犹荣。女性也永远不要故步自封,不要沉浸在谁喜欢我谁不喜欢我的桎梏里,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欢自己。这点上,我挺欣赏我所看到的这本书里唯一一个令我眼前一亮的观点,一个美国女人不断坚持的,“我不是随你所愿的他者”。 不要再打着描述社会现实女性现状的幌子来打击女性,你不如写本女性如何自强如何崛起。 换种角度,男性就不会关注,有多少人在厌男。 由此可见,作者多么脆弱,多么希望社会不厌女。可是这不现实,就算别人厌女,我们要做的是,让他敢怒不敢言。最后到连敢怒都不敢怒。 希望作者进步
8 有用 姚瑶 2023-05-14 11:28:29 北京
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十年前。那时候,心中对于女性主义毫无概念,这本书给我很大震动,是“新”的,如同给我的眼睛放焦,将视野拓宽成广角。如今再看,其中原本抽象的概念都变得具象,能与现实一一印证,我们是慢了一点,但终究汇入了这片海域。增订的部分放在当下,更是尤为重要。其实我觉得,男性们更应当看一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