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孤独 短评

热门 最新
  • 26 mumudancing 2023-05-28 10:32:31 浙江

    马尔克斯谈到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破坏性功能:“没有任何优秀文学作品是颂扬既有价值。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总能发现某种将已被确立、被强行赋予之事破坏掉的倾向,和助力创造新的生活和社会形式的倾向。”

  • 21 赫恩曼尼 2023-06-13 23:04:21 北京

    150页的小书,对谈部分仅占63页,余下是针对对谈的回忆和阐释。对谈部分读起来很过瘾,高手过招果然耐看。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尤其耐人寻味:“文学尤其是小说,具有一种破坏性功能……没有任何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是颂扬既有价值。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总能发现某种将已被确立、被强行赋予之事破坏掉的倾向,和助力创造新的生活和社会形式的倾向。”马尔克斯看来,作家总是处于社会冲突中(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变革期的作家创作的作品更容易突出重围),“我感觉写作就是作家用来解决他与其生活环境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文学是某种抵抗,是不屈服,是违背惯性的反常动作,忍耐和遗忘是它的天敌。作家的天职是发掘冲突,并将它以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 1 拥友 2024-05-13 10:43:24 浙江

    好看但是内容不多,孤独碰撞孤独,所剩无几。

  • 22 malingcat 2023-05-15 18:27:23 上海

    1976年,略萨向马尔克斯打出一记“文学勾拳”,结束了二人友谊。回到十年前,他们开始通信和友谊。特别是在1967年,像年轻的翼龙一般朝气蓬勃,他们作为拉丁美洲文学领军人物,面对300名利马国立工程大学的学生,有一场著名对谈。马尔克斯透露了《百年孤独》的不少秘密,道出自己受骑士小说《阿玛迪斯·德高拉》(堂吉诃德的敌人)的启迪,坦言自己笔下人物在拉美其他作家作品中穿行,还形容博尔赫斯写的是“逃避文学”,够胆色。次年,马尔克斯拒绝出版社将对谈内容整理成书,可是对谈文集还是少量发行了,也成为马尔克斯地下传播最广的作品。本书不仅复刻了那个对谈文集,还把整理者的见证、感想、现场照片一并编辑进来。好事者必读。

  • 3 bookbug 2023-06-05 15:12:20 北京

    1967年9月秘鲁国立工程大学,31岁的略萨vs40岁的老马。彼时老马的《百年孤独》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略萨也凭借《城市和狗》和《绿房子》连战连捷,两位拉美文学旗手正在人生初见与相识恨晚的蜜月期,也完全不会预见到十年后的彻底决裂,于是为读者奉献了两场精彩的文学对谈。说是对谈,其实是略萨主问老马主答,期间只有一次被老马抓住略萨名言“小说家是以社会腐肉为食的兀鹫”进行了“卑鄙到反击”,但整体氛围始终如一。老马说他写作初衷是取悦朋友,直到后来发现了文学的破坏性功能,但这种破坏性无法被预见,更不能预设或刻意而为,只会不可避免地体现在故事中。老马始终以现实主义自居,但自承文学源流是西班牙骑士小说的自由叙事,之所以读者会觉得魔幻,是因为一切皆有可能恰是拉美最大的现实;而作家要做的就是接受现实而非解释它。

  • 1 欢乐分裂 2023-07-27 15:36:42 上海

    3.5;关于开启文学生涯、创作《百年孤独》的源泉和过程、写作目的等信息并不新鲜,对谈也不够尽兴,不过仍是好看的,得益于问答双方的相得益彰(想请某些座谈、访谈、映后人员好好学习一下)。略萨的犀利之处:1、关于美洲人集体的“孤独”——让老马得以打开话匣,“孤独是人类共有的特质,可能是拉丁美洲人精神问题的产物”;2、以“割裂感”来形容《百年孤独》与之前作品语言的对比,再度引发老马细细复盘几部作品;3、总结出“作者用来进行创作的原材料:个人经历、文化经验、历史事件、社会事件”(不过我并不认同最糟糕的是《族长的秋天》)。 两人都对博尔赫斯在认同其文学价值之余颇有微词,马尔克斯认为他是“逃避型写法”“很空洞”,略萨认为他“思想保守反动”(还记得你的迷弟时期吗),不过想到就连他俩后来也断交也就觉得正常。

  • 1 把噗 2023-06-01 12:40:55 北京

    好精彩

  • 5 思郁 2023-06-01 16:44:30 河南

    这篇对谈还是很有料的,略萨很会提问,要不是略萨,估计马尔克斯也不会谈这么用心。马尔克斯谈《百年孤独》的秘史,拉美土地上的现实主义,谈拉美作家的政治责任,谈博尔赫斯,谈福克纳的影响等等,非常精彩。

  • 7 渡边 2023-06-07 13:27:05 上海

    一次珍贵的拉美文学双子星巅峰对谈的记录,还包括了预告和回顾,精彩是精彩,但可惜对谈实在太短了,像肉夹馍没夹多少肉,没看够的话,可以继续期待超级巨无霸《弑神者的历史》。掌厨的都是侯健老师。

  • 0 2024-03-16 22:07:50 上海

    所以略萨81岁的时候仍然不能谈论为何决裂,且认为马尔克斯痴迷掌权者(这大概就是和一个萨特主义者会决裂的原因。以及马尔克斯喜欢伍尔夫,写作是为了让朋友更喜欢自己,自认上校写的不够真诚,以及作者该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写作。

  • 0 2024-03-10 14:54:51 江西

    受益匪浅,面对略萨枪林弹雨般密集的高深度提问,马尔克斯从不回避问题,总是真诚而幽默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第一想法。

  • 0 日落沙发 2024-02-17 23:56:32 广东

    结尾有两位大佬的照片 萨略是真帅 害~现在是没有这种听觉盛宴了

  • 0 不孤 2024-02-18 11:38:08 上海

    那一年马尔克斯和略萨正值春风得意,那一年“文学爆炸”还是一个生成中的概念。再后来记者问略萨如何看待马尔克斯的死讯,略萨说我是唯一一个能用第一人称叙述往事的人了。

  • 0 akanesmile 2024-02-26 16:56:25 北京

    若你不看重超越希望边界的尊严,尊严将被摧毁,若你不具备对灵感的真诚,魔幻就不再真实。

  • 0 Bonobo 2024-03-13 14:49:37 北京

    “所谓‘文学浑蛋’就是把作品从头到尾都读透的那种人”

  • 0 姜汁沙拉 2024-03-11 15:13:16 辽宁

    一场对谈,以及一些在场者的回忆,喜欢加博关于小说作用的观点,一种破坏功能。

  • 0 十二月狂想曲 2024-02-25 00:05:46 河北

    整个访谈中,两人都以完全契合他们各自在拉美文坛中所赢得的“建筑师”和“诗人”的称号的姿态有条不紊地推动谈话的行进。略萨的询问富有逻辑且更加务实,马尔克斯则在回答的大部分俏皮话和瑰丽故事中渐渐展现出一个刚刚出版名著之后的作家的意气风发。不过,与其说这是“文学爆炸”的盛名之下两个日后被奉上神坛的伟大作家的思想碰撞,我看倒更像是两个“拉丁美洲孤独症”患者的一场深度的病情研讨(当然这一切只能建立在马里奥挥向加博的那个拳头之前的时日中)。

  • 1 废骋 2024-03-05 17:49:02 江苏

    想不到《百年孤独》中有这么多故事是“真实的”。花了24年,马尔克斯才找到让故事显得可信的语调和语言,像她的姨妈一样,用“自然的态度”和“冷静的口吻”去讲述拉丁美洲非同寻常却又真实发生的故事,呈现人类内心共通的、又无法解释的绝对孤独。

  • 0 最后的12码 2024-01-15 11:17:53 美国

    很短的小册子 略萨最后的访问关于政治立场的描述也很有意思 来自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更左 来自秘鲁的略萨更右

  • 0 42 2023-12-21 20:12:20 吉林

    书中收录了略萨与马尔克斯唯一一次正式对谈,彼时,四十岁的马尔克斯刚因发表了《百年孤独》而在整个拉美文坛引发轰动,三十一岁的略萨则凭借《绿房子》斩获了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可以说,这两位作家都正处于意气风发的阶段。而他们两人虽才认识五个星期,可看起来就像是已经认识了至少五年的老朋友。恐怕当时没有任何人能预料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会在一九七六年的墨西哥,以那样一种戏剧化的方式画上句点。至于对谈本身嘛,有关《百年孤独》的那部分并没有什么新东西,所触及的话题也都不够深入,但还是好看的,比如马尔克斯对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破坏性功能的论述:没有任何优秀文学作品的作用是颂扬既有价值。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总能发现某种将已被确立、被强行赋予之事破坏掉的倾向,和助力创造新的生活和社会形式的倾向。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