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就偶像》的原文摘录

  • ②原文为“Hegel, bagel. Hegel, bagel.”Hegel即黑格尔,begel为一种烤制的硬面圈,味道像山东的锅饼,也有点像新疆的馕,现一般译成“百吉卷”,这里译成“贝格尔”,以与“黑格尔”发音相似。 (查看原文)
    Zephir 1赞 2023-10-19 22:43:35
    —— 引自章节:四、生活与事业(1953—1957)
  • 她的写作生涯确实开始得非常迅捷,如果不能说完全是童话般地,因为桑塔格公主并不天真。但是,她的说法为她保留了一份天真,一份她一直希望相信的纯洁,这一纯洁发挥了某种防护墙的作用,以挡住她狡黠、雄心勃勃的一面。尽管有人无疑会认为她的自我神话是虚伪的,但是,也有人视之为一种可爱的努力,努力去维护一种尚未污染上玩世不恭习气的自我形象和对作家生涯的理解。 (查看原文)
    郑核桃 2012-06-04 02:45:26
    —— 引自第73页
  • 莱昂内尔·特里林和菲利普·拉夫这样的老一辈评论家认为,桑塔格似乎偏爱西蒙娜·韦伊和让-热内这类追寻主体性的极端状态的作家。正如评论家利亚姆·肯尼迪提醒我们的那样,特里林警告人们不要认同其自由的概念包含了与社会本身相分离的作家/英雄。特里林担心,退入自我会导致自我的摧毁。 (查看原文)
    郑核桃 2012-06-04 16:10:13
    —— 引自第94页
  • ……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是在提倡取消美学标准。没错,她陷入关于肉欲性、自发性、表面和肌理而不能自拔时,使用的语言使她在欧文·豪等人看来就好像是在标举表面性和反智主义,是一种“做你自己的事”的盲目的思路。她讽刺马修·阿诺德把文化作为道德提升的观点,将之弃于一旁,而代之以重视新的“活泼方式”的新感受力。这是惹怒豪的模糊表述。三十年后,桑塔格会把她的文章解释成为“一种更多警觉、更少自鸣得意的严肃”的梗概。 (查看原文)
    郑核桃 2012-06-04 18:39:21
    —— 引自第126页
  • 电影: 电影是“移动的小说”,颠覆了文学反应的理性,其本身是一种主体化的媒介。 (查看原文)
    落伍者 2022-06-28 13:37:45
    —— 引自章节:五、探索(1957—1958)
  • 胡塞尔相信,意义产生于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将现象转化成某类分析的术语,如弗洛伊德主义或马克思主义。因此,桑塔格而再、再而三地提议融人艺术,融人对艺术的体验之中,而非融人试图从艺术中归纳出点什么东西来的才智。 (查看原文)
    落伍者 2022-07-02 20:49:42
    —— 引自章节:九、声名(1965—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