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KEY·可以文化
原作名: Ostatnie Historie
译者: 李怡楠
出版年: 2023-4
页数: 296
定价: 5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
ISBN: 9787533971694
内容简介 · · · · · ·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代表作
◑三代女性来自不同时空的心灵私语
◑一部关于死亡的隐喻纪事
◑诺奖、尼刻奖、布克国际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动人之作——更克制、更冷静;更亲密,更温柔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呈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新锐设计师汐和倾心设计,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
⇰【内容简介】
◑《最后的故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
◑小说由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三个故事组成:伊达因车祸来到一间乡野小屋,她与一条垂死的狗滞留在了这个她度过童年的地方;帕拉斯凯维亚常年居住在山上远离尘烟的房子里,她的丈夫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玛雅离婚后带着儿子前往位于中国南部的小岛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术师。
◑母亲、外祖母、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现在,她们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
◑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代表作
◑三代女性来自不同时空的心灵私语
◑一部关于死亡的隐喻纪事
◑诺奖、尼刻奖、布克国际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动人之作——更克制、更冷静;更亲密,更温柔
◑从波兰语直接翻译,呈现原作的语言风格和文字魅力
◑新锐设计师汐和倾心设计,随书附赠精美书签!
——————————————
⇰【内容简介】
◑《最后的故事》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
◑小说由三代女性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三个故事组成:伊达因车祸来到一间乡野小屋,她与一条垂死的狗滞留在了这个她度过童年的地方;帕拉斯凯维亚常年居住在山上远离尘烟的房子里,她的丈夫在星期日的晚上去世了;玛雅离婚后带着儿子前往位于中国南部的小岛旅游,遇到一位患病的魔术师。
◑母亲、外祖母、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现在,她们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这是她们“最后的故事”……
——————————————
⇰【名人推荐】
◑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托卡尔丘克通过讲述三位终身战士单枪匹马创造自己命运的故事,使被遗忘的、被遗弃的地方变得生动了起来。
——《法兰克福评论报》
◑作家让一些光明进入了一个充满黑暗的世界。她巧妙地构建了多层次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她使看似无望的、永远失去的东西恢复了意义。
——《卫报》
◑令人不安的、引人注目的、凄美的故事。
——FOCUS杂志
◑她把文学当作一种对话。她能够做到最困难的事情:揭示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在她的散文中,日常生活重新获得了它的姿态——内在的复杂性、一丝意义和不确定性的戏剧性。
——波兰《选举报》
——————————————
⇰【编辑推荐】
◑三代女性来自不同时空的心灵私语
⇰茫茫雪地里的乡野小屋、山上远离尘烟的阳光房、中国南部的热带小岛,
母亲、外祖母、女儿,她们的道路早已分开,生命却又紧密相连。
◑一部关于死亡的隐喻纪事
⇰垂死的狗、逝去的丈夫、患病的魔术师——三个故事、三种面对死亡的方式。
三代女性将独自面对避无可避的“死亡”。这是她们“最后的故事”……
◑融合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东欧历史,横跨过往与当下
⇰存在与孤独,历史与生存,个体与世界, “死亡”会将她们引向何处?
最后的故事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尔娜》(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糜骨之壤》(2009)、《雅各布之书》(2014)、《Empuzjon》(2022);小说集《衣柜》(1997)、《世界上最丑的女人》(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散文演讲集《温柔的讲述者》(2020)等。
她善于在作品...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尔娜》(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最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糜骨之壤》(2009)、《雅各布之书》(2014)、《Empuzjon》(2022);小说集《衣柜》(1997)、《世界上最丑的女人》(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散文演讲集《温柔的讲述者》(2020)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评审团奖,五次获尼刻奖·读者选择奖;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糜骨之壤》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同名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目录 · · · · · ·
第二部 帕尔卡 120
第三部 魔术师 206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有人都会死,我们应该对此做好准备。应该成立一个临终支持组织,给学校投资,教会学生面对死亡,让我们在人生最后一次经历中不犯错误。应该在体育课上训练,如何死亡,如何缓缓地躺进黑暗之中,如何失去清醒,如何让自己在棺材里看起来整洁体面。应该组织示范课,肯定有人同意把自己的死亡过程拍摄下来,拍成教育片。死亡培训中还应该有民俗课,讲解有关死亡的一切,提起死亡我们会想到什么,我们会怎么理解,为什么有的语言里,"死亡"这个词是阴性的,可在有的语言里又成了阳性。人死后去向何方,抑或,人死后是否真会去向某处。这门课就应该像生物课一样,成为高考科目,还应该有死亡学,这些知识都应该通过期末测试进行考核,在结课证书上面标明成绩。"我的死亡学考试可能要挂科",学生们可能会一边违反校规在厕所抽着"有害健康"的香烟,一边这么说,然后复习所有可能考的定义、曲线和数字,直到天亮。而且所有人都会对学习这门功课心存感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9页 -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总是客观的、外部的、政治的,错综复杂,相互纠缠。一些男人聚在一起,他们都大腹便便,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地图上。对他们来说,世界不过由一些线条和斑点组成,他们沿着这些线条移动着手指,说:“一些人去左边,另一些人去右边,这些人留下来,那些人继续向前走。”你们在这里。他们在那里。把这些人分开,把那些人撵走,还有一些人留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3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最后的故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最后的故事"的人也喜欢 · · · · · ·
最后的故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啊啊啊啊为什么人这么少 | 来自树上咸鱼 | 2024-12-19 01:43:38 | |
为什么一直缺货 | 来自* | 1 回应 | 2023-05-30 10:21:41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东欧文学译介(2017——) (宝王白奖评委)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文新思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最后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银友雪 2024-03-28 22:18:04 北京
很好看的女性文学,用柔和轻盈的语言探索死亡,衰老,孤独,婚姻与生育等沉重深邃的主题。像是光线从明媚的海面下探,照亮安静而流动的空间,托卡尔丘克的智慧与感情温柔地触及生命的内里和记忆的暗礁,以抚慰与洞察的方式化解淤积的苦痛,从而阅读如同一场雪的洗礼,冰冷的感觉消融成美丽的洁净
2 有用 薯饼女工 2024-02-01 10:38:04 广东
心理活动写得很好。每个女性主角好像都跟某些自然元素特别相关,雪地、荒山、大海。开头和结尾呼应了。
3 有用 西柚Sheep 2024-05-07 22:06:07 北京
很奇妙,每次拾起接着读,刚读两行就感觉周身弥漫起大雾,雾气将我和现实世界隔绝开来,让我进入心流,跟着情节游走。在这个雾气升腾的世界中,一开始道路并不好走,需要静心去辨识方向,但随后便走入佳境,读着他人的故事,却能轻易与自我赤身相对。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要面对一个严肃的话题:存在与死亡。这就是文学的奇异之处,它能轻易让我超越日常,去关心看似形而上,却关乎生命质量的事情。我的悲欢,总有作家用笔为我代言... 很奇妙,每次拾起接着读,刚读两行就感觉周身弥漫起大雾,雾气将我和现实世界隔绝开来,让我进入心流,跟着情节游走。在这个雾气升腾的世界中,一开始道路并不好走,需要静心去辨识方向,但随后便走入佳境,读着他人的故事,却能轻易与自我赤身相对。外在的我与内在的我,要面对一个严肃的话题:存在与死亡。这就是文学的奇异之处,它能轻易让我超越日常,去关心看似形而上,却关乎生命质量的事情。我的悲欢,总有作家用笔为我代言。 (展开)
1 有用 电子盗墓贼 2024-04-07 01:57:28 北京
把世界看作是“他”,进入一片更加广阔的、陌生的空间,我们应该可以更纯净地看待自我,在不熟悉的地方洞见自我是一种想象,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是自我现实的元素重合。生活经验不断地在陌生的环境里流逝,流去的痕迹引发思考,引发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它致使我们大脑空白,因为死亡容不得人去思考,死亡带来死亡,带来了“我”。
1 有用 热气球起飞啦 2023-08-21 00:42:57 河南
“明天我必须回到雪地里。我必须像个年轻、敏捷的少女那样,向下跳几步,在那一竖杠下面画一个点,那时山坡就会开口说话。如果我能成功,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用脚踏出的这一行字会向下面那些又懒又坏的人们大叫,将他们从冬日的睡眠中唤醒。然后他们将驾驭马匹,启动嘈杂的雪地车,气喘吁吁地来到这里,脸上充满震惊和虚假的同情。 我会在外面等着他们,就在我在雪地里踩出的最后一个黑点的地方。我会成为这句话的一部分。我会... “明天我必须回到雪地里。我必须像个年轻、敏捷的少女那样,向下跳几步,在那一竖杠下面画一个点,那时山坡就会开口说话。如果我能成功,那我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用脚踏出的这一行字会向下面那些又懒又坏的人们大叫,将他们从冬日的睡眠中唤醒。然后他们将驾驭马匹,启动嘈杂的雪地车,气喘吁吁地来到这里,脸上充满震惊和虚假的同情。 我会在外面等着他们,就在我在雪地里踩出的最后一个黑点的地方。我会成为这句话的一部分。我会成为一个点。 佩特罗死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