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改变世界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小土若水 2023-08-12 12:35:29 四川

    可以叫“思想随笔”,实在不必叫“思想巨著”。尤其最后两章。翻译也一般。

  • 2 淮淮淮淮左 2024-03-10 19:42:04 北京

    “人类意识所创造的文明正影响着人类意识自身的进化。”

  • 2 新世纪炼金术士 2024-02-16 12:53:26 四川

    1. 信息是结构 2. 知识是有效的信息 3. 获得认识的方式是建模,层次化和模块化,科学是发明的不是发现的,是现实的某种近似 大概就这些比较重要,把心智系统当做自主系统以及后面各种方面的讨论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

  • 2 日落西山 2023-12-31 14:07:58 北京

    2023年的最后一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推荐的书,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深度思考,我也考虑过是否要出一本类似的书,但无疑作者走在了我的前面,我也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具有浓厚的兴趣。书中关于自主系统和心理系统架构的考虑非常有启发性,也看看是否在哪年哪月会有一些涟漪...为痛苦的2023致敬吧!痛苦让你失去信心,但它会带给你成长!

  • 0 南国的孩子 2024-01-16 08:27:34 浙江

    第一遍读,隐约觉得可以😌

  • 0 语不惊人 2023-12-18 14:10:52 广东

    希腊文写的神作

  • 0 HeliumTrois 2024-02-06 10:35:33 上海

    作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论框架对于很多问题给出了思考(人工智能、社会价值乃至社会制度等),倒是可以作为一种声音、一种观点来进行思考

  • 2 云玖弋 2023-07-28 15:26:16 上海

    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有物质世界和非物质世界,但是在这两个世界中传递的除了物质之外还有信息。 当物质和信息对应起来时,价值和信息也有对应,这神奇的理解就在这本书里。

  • 1 Neil 2023-08-02 00:02:08 上海

    CBS,20230712。

  • 1 大白鲸 2023-10-19 00:10:57 湖北

    作者仅对技术方法的认知解读,反而会无形影响读者对意义、意志和存在本质的看法,其间顺便解答了一些流传已久的大问题,并用技术思维的崭新定义,重新梳理一些耳熟能详的重要常识性概念

  • 0 jing5602 2023-08-18 09:51:26 天津

    2023.08.18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是有一定的难度和门槛的。但是可以让我们去认真思考我们与当前世界的关系

  • 2 LZW 2023-08-27 15:21:39 广东

    如果给最后一章多点权重的话只能打三星。但前面的内容还是挺好用的复杂科学敲门砖,读完再去读山大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哲手册信息哲学卷会容易一些。尾章很水,比如风险管理规则的讨论就走入浪漫主义保守派观点,其实探索-利用困境(或者说生活史策略)的解法有四种类型:①K策略偏好,冒着路径依赖的风险保留访问高维景观的机会;②r策略偏好,牺牲高维访问的机会追求灵活性;③激进防御主义,牺牲长期可塑性获得短期最强防御;④冒进主义。混淆四种类型很容易走极端

  • 4 秦行之 2023-07-16 11:06:13 河南

    作为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希发基思用他的理论逻辑研究哲学,这对于纯文科的理论是妥妥的降维打击。他试图指出一种新的科技哲学流派,放弃晦涩难懂的哲学术语,摒弃哲学理论的自在矛盾。这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 1 读一点书长见识 2023-07-20 18:15:22 江苏

    这样一本由严谨工程师所阐释的对物理世界和知识世界的认知理解,既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崭新的思考,也必然能够助力我们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能够让我们通过对于知识的洞察看清未来的道路,建立起人类未来发展的信心。

  • 1 白菜 2023-07-25 11:41:09 河南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具有前瞻性。

  • 0 Lila布拉塔 2023-07-18 22:43:20 江苏

    在一个人智能能和信息化迅速发展更迭变幻的时代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从知识和哲学层面重构人类认识这个世界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去看清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是一个很不错的出发点,但是最后关于社会和价值体系这部分没有答案,可能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点吧。

  • 0 比远方更远 2023-10-01 16:30:46 北京

    作为立论基础的认知论部分,清晰简练,彰显跳出既有视角而达致“元知识”层面展开反思的力度!但其自洽中的“缝隙”亦较明显:1.其所持的知识问题三分法(目的论/本体论/认知论),规避了难量化论域的“纠缠”以便于推进其论证的进路,但在“闭环”阶段的“价值体系”建构方面则会遭遇“老问题”—尤其是伦理价值所必然包含的善恶、信仰等目的/本体问题;2.在物理现象与计算过程的二元观下,将“心智”视为“计算系统”过于简约,忽略了心灵世界里的“暗物质”与“暗能量”;3.当知识论进入“社会场景”时,其逻辑的不周延、概括的有限性等均会被放大(非鲁棒效应),以至于政治言说太过简陋。回过头再看模型驱动与数据驱动的两类知识区分,或模型意识更趋先验,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构成了内在的认知屏障……

  • 0 墨鹄 2023-08-30 22:51:01 辽宁

    不少老生常谈,但是关于信息论和ai相关的梳理还可以,但是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深度

  • 0 查理二世夫人 2023-09-03 23:59:13 广东

    当我们可以选择某个动作且满足该动作的先决条件,从而拥有资源来实现一套具有层次结构的实质性目标时,我们就可以说自己是自由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