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负日之暄,人莫知者”,晒太阳闲话,追思京华故人往事。
“负暄三书”是经典的人文随笔系列,《负暄三话》为第三本。张中行先生回忆数十年前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师友,以及其他一些琐事。上至章太炎、辜鸿铭、胡适、周作人这样的学界泰斗,下至沙滩周边贩夫走卒,也有写到无名的僧侣异士。老一辈学人各有性情风骨,博识通雅,细碎的小事极有趣味,这本书的用意便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
负暄三话的创作者
· · · · · ·
-
张中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字仲衡。学者、哲学家、散文家。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教于中学、大学,亦曾编过期刊。1949年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先生涉猎广泛,遍及文史、哲学诸多领域,是20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合称“燕园三老”。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流年碎影》《说梦草》《散简集存》《张中行全集》等。其中或记旧人旧事,或谈学论理,或探究人生,见识深邃,文笔独特。
目录 · · · · · ·
启 功 1
季羡林 16
老温德 23
钟叔河 29
张守义 36
韩文佑 43
曹家琪 53
刘慎之 61
凌霜红 68
马 珏 75
孙毓敏 79
凌大嫂 84
赵丽雅 89
丁建华 98
故园人影 104
先后两闺秀 111
姑苏半月 116
梦魂长在断桥西 125
津沽旧事 128
历下谭林 136
报国寺 142
阅微草堂 150
一溜河沿 155
乡关半日 161
书 165
酒 175
信 186
日记 192
代步 198
左撇子 205
学书不成 211
闺秀小楷 217
集句书联 221
歙砚与闲情 226
一方闲章的联想 231
戏缘鳞爪 237
贫贱行乐 246
敝帚自珍 250
关于识荆 256
也说一件小事 260
欲赠书不得 263
案头清供 267
郇厨妙手 271
狐死首丘 276
吃家乡饭 280
吃 瓜 286
哑麦榆钱 291
螳螂 295
赋得读书人 301
关于反观乎己 306
自 省 310
刚直与明哲 314
自欺而不欺人 318
临渊而不羡鱼 322
长物与戒之在得 329
幻境和实境 336
神游一例 340
错错错 343
失 落 347
常人哲语 352
旷 达 356
生的小反抗 363
剥啄声 375
晨 光 379
才女·小说·实境 383
寿则多辱 391
归 397
桑榆自语 407
跋语 446
· · · · · · (收起)
季羡林 16
老温德 23
钟叔河 29
张守义 36
韩文佑 43
曹家琪 53
刘慎之 61
凌霜红 68
马 珏 75
孙毓敏 79
凌大嫂 84
赵丽雅 89
丁建华 98
故园人影 104
先后两闺秀 111
姑苏半月 116
梦魂长在断桥西 125
津沽旧事 128
历下谭林 136
报国寺 142
阅微草堂 150
一溜河沿 155
乡关半日 161
书 165
酒 175
信 186
日记 192
代步 198
左撇子 205
学书不成 211
闺秀小楷 217
集句书联 221
歙砚与闲情 226
一方闲章的联想 231
戏缘鳞爪 237
贫贱行乐 246
敝帚自珍 250
关于识荆 256
也说一件小事 260
欲赠书不得 263
案头清供 267
郇厨妙手 271
狐死首丘 276
吃家乡饭 280
吃 瓜 286
哑麦榆钱 291
螳螂 295
赋得读书人 301
关于反观乎己 306
自 省 310
刚直与明哲 314
自欺而不欺人 318
临渊而不羡鱼 322
长物与戒之在得 329
幻境和实境 336
神游一例 340
错错错 343
失 落 347
常人哲语 352
旷 达 356
生的小反抗 363
剥啄声 375
晨 光 379
才女·小说·实境 383
寿则多辱 391
归 397
桑榆自语 407
跋语 44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张中行的负暄三话,觉得很喜欢,沧桑历练都用朴素、平淡的话语表达出来,让人有种宁静的感动。然而喜欢之余,总有隐隐的不足。… 张中行先生的文字,什么都好,唯缺意韵。张先生的行文有他的年龄和阅历所特有的透澈与达观,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透澈,是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达观,凡事都了解,但是表达不过分,还有人生温暖的底子,不尖锐、不冷漠,原本应该是我极喜欢的。可是我忍不住要想,一个人到了如此境界,又有什么趣味呢?这种境界,唯有老人不能得吧?这样的老人,还非有中国文化的底子、儒释道长期的熏染方能得,并不是一般的老人都可以做到的。 及至读王元化的散文,才觉得自己对张中行先生的评价未免苛求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集体个性和行文特点,自己时代流传的东西在自己时代的时候都未必好,下一代的人读了,有的不解,有的回味无穷,都已加上新的时代判断的影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旧燕 -
对于一切能拿笔的,是有题材可写的,要胆大手勤,以早动笔为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2页
丛书信息
· · · · · ·
新经典:张中行作品(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负暄琐话》《负暄三书》《负暄续话》
。
负暄三话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华书局 (2006)7.9分 306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6)8.0分 341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1)7.9分 53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4/6)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负暄三话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粒粒头 2025-01-16 22:29:14 上海
写苏州的那篇不错,写丁建华那篇写得什么玩意。张中行境界不高,自说自话,自以为是,白话文进展过度阶段,现在读来不通,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