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陈广宏
绪论
上编 政教之间:晚明佛教与宫廷上层
第一章 女主、清流与佛教——晚明佛教复兴的锁钥
第一节 太后与信仰
第二节 禁宫中的法友
第三节 图像中的忠勇与慈悲
第四节 余论:东亚视角下的女主崇佛
第二章 显灵的“九莲菩萨”与崇祯帝
第一节 内宫中的天教与信徒
第二节 回归:“九莲菩萨”显灵
第三节 纠结:徘徊于菩萨与耶稣之间
第四节 余论:明清之际的信仰取舍
第三章 复兴中的挫折
第一节 憨山德清与“乙未之狱”
第二节 “寺产案”与“三太子”
第三节 僧案真相
第四节 弘法的“动”“静”之间
第四章 紫柏大师的晚节与法难
第一节 紫柏的晚年弘法
第二节 沈一贯与“二大教主”
第三节 京师攻禅余论
第五章 方外清流传统的延续
第一节 苍雪大师与前辈万历间进士
第二节 钱谦益的法友
第三节 与清流后进们的互动
第四节 由清流入方外
第五节 僧中清流的血胤
中编 僧俗互动:万历间《方册藏》刊刻的展开
第一章 《方册藏》初期经场成立:从日记与尺牍的对读中展开
第一节 缘起嘉兴楞严寺
第二节 刻经场的候选:“卜吉四山”
第三节 径山与五台山
第四节 作为方法的日记与尺牍对读
第二章 远望五台山:士大夫的视角
第一节 日记的起点:万历十五年(1587)
第二节 徘徊南北:万历十六年、十七年(1588—1589)
第三节 五台山的烦恼:万历十八年、十九年(1590—1591)
第四节 冯梦祯与径山
第三章 “龙子”与“舍利”:万历二十年紫柏真可的努力和局限
第一节 “取经”故事及其明代书写
第二节 冥护为何:“龙子”与《嘉兴藏》刊刻
第三节 “玉带镇山门”:去职的陆光祖
第四节 潭柘寺到石经山:最后的努力
第五节 结语:从“龙子”到“舍利”的努力
下编 多元信仰与晚明时代
第一章 “四高僧”与佛教史建构:从“晚明四高僧”叙述展开
第一节 由一生二:高僧到高僧群体
第二节 憨山的“升格”
第三节 蕅益大师出现
第四节 余论:智旭入列“四大师”的佛教史意义
第二章士大夫信仰中的宗教与国家
第一节 冯梦祯及其“外道”生活
第二节 神异与应验
第三节 内外丹道
第四节 小结:并存的信仰轨迹
第三章 边疆与江南: 《华严忏仪》的刊刻因缘
第一节 木增家族之见于汉、藏文献
第二节 《华严忏仪》东来与徐霞客
第三节 苍雪参与忏仪因缘
第四节 结语:“汉藏佛教”的成立
第四章近世佛教源流中的汉藏佛教
第一节 近世佛教的源与流
第二节 明代以降的汉藏佛教
第三节 小说中的佛教史
第四节 结语:又一位“不在场的在场者”
附录:晚明唯识学复兴的历史与价值
——书《近世东亚〈观所缘缘论〉珍稀注释选辑》后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Lyman 2024-03-15 12:41:49 江苏
抛开主题不谈,作者雅致古朴的修辞和各种信手拈来的典故令读者颇为惊叹。中间还小小考证了一把妙玉的早年寄居之所,严谨细致的治学风范中不失读书人的俏皮,大爱!
0 有用 y 2024-02-03 09:36:11 浙江
晚明党争与“佛教复兴”
2 有用 空山 2023-10-06 13:59:04 上海
本书较少论及晚明佛教思想之发展或变化,而主要通过著名高僧特别是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与皇室和当时著名高官或士人的互动及各自交织之经历,以钩沉和展现晚明佛教的存在状态。其以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隐喻为九莲观音和高僧们尝试以参与到皇帝求储与存储事件中而自固自重为始终之线索,敷以憨山和紫柏两人的牢狱之灾,以及受此影响的嘉兴藏刻经过程,并由此引出包括冯梦祯钱谦益等一众明代士人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们的信仰与生... 本书较少论及晚明佛教思想之发展或变化,而主要通过著名高僧特别是憨山德清和紫柏真可与皇室和当时著名高官或士人的互动及各自交织之经历,以钩沉和展现晚明佛教的存在状态。其以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隐喻为九莲观音和高僧们尝试以参与到皇帝求储与存储事件中而自固自重为始终之线索,敷以憨山和紫柏两人的牢狱之灾,以及受此影响的嘉兴藏刻经过程,并由此引出包括冯梦祯钱谦益等一众明代士人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们的信仰与生活状态。其诸线并进条理分明最终形神不散,可读性极强。我以为,历代汉传佛教无不以有附皇室而自重者,明末虽亦如此,但其被皇室以至士大夫所需求依赖程度却远低,固紫柏与憨山不得不高蹈乎上,汲汲于外,其初心可嘉,但似乎佛教独立之精神亦将耗尽矣。故作者最后拓展论及包括藏传佛教在明代的影响,实在是必要且完备的做法 (展开)
0 有用 洗心易 2024-10-31 16:50:04 北京
期待过高,看完索然,标题立意太大,其实就考证了几个小问题。
0 有用 是野马尘 2025-01-24 23:33:00 江苏
不懂为什么写交游写的好好的要岔开去考妙玉居所“蟠香寺”……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