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东,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担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讲学,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讲学,2016年被聘为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入选北京新世纪社会科学“百人工程”,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著)、《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梦中的彩笔》、《废墟的忧伤》、《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如此愉悦、如此忧伤》、《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诗人》、《文本的内外——现代主体与审美形式》等。
2 有用 1N 2023-11-12 11:28:16 北京
诗是语言的重生,诗性的空间是精神的空间;也只有诗,可以将主体和远方无限地联结起来。中国现代派新诗的母题,从想象的江南,超现实的古陵,到弥漫性的乡愁,孤独地行走于细雨、寒夜、冬雪,超越死亡与虚无……无论构建的是梦想中的“乌托邦”,还是真实存在的“异托邦”,在百年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传染的,是游走于现代社会边缘的疏离、迷惘、颓废的情绪;却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引人共鸣,给予独行者温暖的慰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诗是语言的重生,诗性的空间是精神的空间;也只有诗,可以将主体和远方无限地联结起来。中国现代派新诗的母题,从想象的江南,超现实的古陵,到弥漫性的乡愁,孤独地行走于细雨、寒夜、冬雪,超越死亡与虚无……无论构建的是梦想中的“乌托邦”,还是真实存在的“异托邦”,在百年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传染的,是游走于现代社会边缘的疏离、迷惘、颓废的情绪;却总有那么一个时刻会引人共鸣,给予独行者温暖的慰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怀念“辽远的国土”,潜意识里依然是情迷家国,到了八十年代,则背负着双重的异乡感,一次又一次从遥远的异乡启程,不停奔赴尚不可知的乌有之乡,交付给精神自身的历史与命运。末篇“关于诗歌形式要素的一堂课”,从分行、韵律、意象、风格、情境五个角度谈,为现代诗的鉴赏批评点出了一条平易的入学门径。 (展开)
1 有用 Astrocyte 2023-09-20 09:58:15 湖北
越往后越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