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饱满热忱的创作,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
【编辑推荐】
·你一定要了解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评价:“...
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艾米莉·狄金森大概是最受人喜爱的伟大诗人之一,同时也是难以索解的谜——她是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却在25岁之后逃避公众生活,只留下上千书信和诗作。
这个奇特的女性究竟有怎样的一生?生活中的遭遇,不同寻常的个性,激情与愉悦,失望与冲突以怎样的方式走进了她的诗歌世界?
当代学者阿尔弗雷德·哈贝格以时间为序追随着狄金森的脚步,用信实全面且深入的文献资料向世人展示他揭开谜底的雄心,带我们尽可能地接近这位诗人——这位天才的、隐居的、自命不凡的、令人深感困惑的诗人——饱满热忱的创作,及其非同寻常的一生。
【编辑推荐】
·你一定要了解的美国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艾米莉·狄金森——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诗坛地位与惠特曼比肩,博尔赫斯唯一公开表达欣赏的女作家,《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评价:“除莎士比亚之外,狄金森是但丁以来西方诗人中显示了最多认知原创性的作家。”她是一个谜,本书刨根问底式揭开她传奇人生的谜底。
·内容信实全面,深挖狄金森传奇人生与创作热情背后的故事
本书从艾米莉·狄金森所处的时代语境出发,以时间为序追踪狄金森的人生发展轨迹,信实、全面且深入地讲述了她的成长。童年回忆、法律档案、公理会记录、未发表的书札残简、狄金森与友人的往复书简……读者可见的参考资料非常丰富。
·作者权威,译文考究,《出版人周刊》评价本书达到了文学传记的最高水准
作者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写作本书时大量阅读了具有价值的文献,广泛调查了档案资料和业已模糊的事件线索,使得成书兼具严谨的历史考据和可读性。译笔华丽考究,首席译者王柏华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多年来深耕狄金森诗歌研究。曾轶峰、胡秋冉也均从事世界文学研究。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尔弗雷德·哈贝格(Alfred Habegger),1967年在丹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堪萨斯大学英语系,后辞去教职,隐居于俄勒冈州东北乡村。曾出版《美国文学中的性别、虚幻和现实主义》(1982)、《亨利·詹姆斯和“女人的事业”》(1989)、《父亲:老亨利·詹姆斯传》(1994)。
译者:
王柏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艾米丽·狄金森国际学会理事,主编《栖居于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读本》等。
曾轶峰,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兴趣为19世纪美国文学、文学翻译,参与翻译多部文学人物传记、创意写作书系。
胡秋冉,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居爱尔兰。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阿默斯特镇与父辈 / 2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 25
第三章 1826—1828 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 39
第四章 1828—1830 年:釜底抽薪 / 58
第二部分 1830—1840 年 / 75
· · · · · · (更多)
第一章 阿默斯特镇与父辈 / 2
第二章 蒙森的艾米莉·诺克罗斯 / 25
第三章 1826—1828 年:迎娶艾米莉·诺克罗斯 / 39
第四章 1828—1830 年:釜底抽薪 / 58
第二部分 1830—1840 年 / 75
第五章 1830—1835 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 76
第六章 1836—1840 年:盗火者的童年 / 96
第三部分 1840—1847 年 / 125
第七章 西街的最初年月 / 126
第八章 阿默斯特学园 / 143
第九章 死亡与友谊 / 175
第四部分 1847—1852 年 / 199
第十章 1847—1848 年:霍山女子学院 / 200
第十一章 1848—1850 年:初尝美酒 / 224
第十二章 1850—1852 年:某个人的白日梦 / 261
第五部分 1852—1858 年 / 301
第十三章 1852—1854 年:生活在避风港里 / 302
第十四章 1853—1855 年:来自古往今来的真正诗人的消息 / 331
第十五章 1855—1858 年:纷乱与谜语 / 353
第六部分 1858—1865 年 / 387
第十六章 1858—1860 年:没有什么是渺小的 / 388
第十七章 1860—1862 年:承载和歌唱压在心上的重物 / 429
第十八章 1862—1865 年:挣扎的岁月 / 483
第七部分 1866—1886 年 / 545
第十九章 1866—1870 年:休养生息 / 546
第二十章 1870—1878 年:不会陈腐的智慧 / 579
第二十一章 1878—1884 年:暮年的友情与爱情探险 / 638
第二十二章 1880—1886 年:优雅的自制 / 666
附 录 / 697
附录 1 狄金森家族和诺克罗斯家族谱系图 / 698
附录 2 艾米莉·狄金森的第二张照片?/ 702
附录 3 诗歌索引 / 708
附录 4 致谢 / 716
译后记 / 72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不知道艾米莉的母亲是否也制作过腊叶集,不过她确实非常喜欢园艺,不在家的日子,有时爱德华要向她确认,她的植物“安全又茂盛”。布拉德给狄金森家的孩子画的画像说明,艾米莉最晚在1840年就养成了跟母亲类似的兴趣爱好。她于1842年和1845年的5月各写了一封信,信中均提及植物学课程。大概是在1845年,14岁的时候,艾米莉开始采集植物标本。“今晚我去散步了,”5月7日她给一个朋友写道,“采了一些极珍贵的野花。”她接着问朋友是否做过“腊叶集”, “如果你没有我希望你做一个,它会成为你的宝贝,大部分女孩都在做。如果你做,我可以采些附近的花充实你的收藏。”伊丽莎白·亚当斯寄给她的压花,可能也收在她的腊叶集中。 阿默斯特学园用的教科书是阿尔迈拉·林肯"的《常见植物学讲义》(Familiar Lectures on Botany),林肯曾是特洛伊女子学校的教师和代理校长,她在阿莫斯·伊顿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本教科书。伊顿是伦塞勒学校的讲师、植物学界的权威,一贯支持女性从事科学事业,他妻子的一个姐妹劳拉·约翰逊就是《北美植物学教师》 ( Botanical Teacher for NorthAmerica)的作者。部分得力于伊顿的鼓励,特洛伊成为植物学研究的传播中心。“特洛伊的年轻女士”被请到阿默斯特学园的那个学期,艾米莉对腊叶集表现得如此兴奋,这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巧合。 林肯·费尔普斯还写了另外几本自然科学教科书,她最终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学会”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成为史上第三位受此殊荣的女性。她认同一个流行的观念:植物学“尤其适合女性,它的研究对象美丽而精致,追寻植物可以把人引到户外,有益于健康和快乐”。与此同时,她也强调这门科学的智力价值--它能促进脑力开发,将事物分门别类,置入“漂亮、规则的系统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阿默斯特学园 / 143 -
“我从没有母亲。”有人因为这个句子认为,诗人的人生是无情的。1870年8月,她和托马斯·温特沃思·希金森见面,希金森稍后做了谈话记录,这句话也被草草记录下来。 随后立刻说“我觉得母亲是一个你有麻烦就会跑去找的人”。这番澄清意味着,她所针对的并非母女之间的情义,而是心灵的独立。这一点作为她最显著的品质,给希金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是从哪儿来的?诗人的回答是:“它来自,不要跑去找母亲,她有她的麻烦;它来自,要学会面对疑惑、恐惧和敬畏。”“每个人的意识里都有深渊,”19世纪70年代她写道,“没有人可以陪我们到那儿。”面对畏惧和忧虑,她听从父亲的话,“不要打扰母亲”,独自承担。艾米莉·狄金森之所以成为她自己,原因之一就是,不麻烦负担过重的母亲做她的贴心密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 1830—1835 年:温暖而焦虑的家巢 / 76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她终身未婚,25岁闭门不出,留下近1800首诗歌,被誉为“诗界梵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这个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神秘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之手。 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先驱者、西方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诗界梵高”。 事实上,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最难以索... (展开)
我听见他们扛起棺材,在我的灵魂里缓缓穿行

“您的-是琥珀手掌-/我的-是远方的海洋”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Modern Library (2002)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1分 9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授权出版:非虚构 (英国安德鲁·纳伯格联合国际有限公司)
- 人物传记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炎夏)
- 专业书目 / 拓展视野 (宁止水)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Halcyon)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4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的战争都埋在诗里的评论:
feed: rss 2.0
38 有用 陈斯文 2024-04-02 23:27:24 北京
非要把原书名(取自狄金森诗句)的“书”改成“诗”,实在是一厢情愿的窄化,倒是很迎合当下大众对诗歌浮泛的浪漫想象。译后记里的解释并不能成立,书怎么会单单指狄金森自己的写作?那些对她一生影响深远的书,简爱、勃朗特传,以及她在诗中写过的种种书籍,都不是诗,都远比诗重要。脑子里只有诗,就一辈子写不好诗。
0 有用 王鋆 2024-03-21 23:28:48 广东
不错的传记。资料丰富,不预设立场,从“诗人”视角出发,探索她是如何成为一个诗人和如何成为了这样子诗人的源头和成因。寻找她激情、张力、持久的创作欲望的来源和内在动力。很棒。
0 有用 Vousdevez 2024-10-31 13:08:12 上海
“听见他们扛起棺材,在我的灵魂里缓缓穿行”
0 有用 July默鱼 2024-10-09 20:57:14 四川
七百多页的书,读了快一个月。如果确实是狄金森的读者,可以从中看见诗人文风、特质的种种脉络。
0 有用 春海 2024-09-15 13:28:30 海南
一位深爱者的真诚的一生🌹读这本传记本是想寻找答案,但读完后摒弃了这种心理,我们始终要直面自己的命运,直至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