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三书》是汶川大地震幸存者、作家李西闽的真实记录。收录了写于汶川5·12地震后两个月的亲历记《幸存者》、纪实文学《救赎》以及震后十年写就的非虚构作品《我们为什么要呼救》。合集是对地震时的经历、震后的心理创伤与疗愈的全面记录。
《幸存者》从第一视角,真实记录了李西闽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被埋76个小时的全过程:从初至事发地,到被废墟深埋,经历惊恐、愤怒、委屈,继而是平静中的坚持、等待,以及挣扎求生的本能反应,直至获救。全文细腻再现惊心动魄的人类灾难场景,更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展现了人性中的美与善。《幸存者》在《收获》杂志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并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
长篇纪实小说《救赎》讲述了在大地震中失去儿子和母亲的何国典,长期陷入难以解脱的痛苦之中,他随妻子杜茉莉来到上海后,在周围善良的人们的关怀和帮助下,渐渐走出心理阴影,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真实再现了灾难给普通人带来的伤害,深层次剖析了受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感人地书写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身上的人性之光。
《我们为什么要呼救》是作者献给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作品,讲述作家李西闽、杂志摄影师苏青和农民杨松树一家震后挣扎求生、战胜身体与心理伤痛的故事。
“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地震三书》以第一视角真实呈现了灾难现场和创伤现实,并在每个当事人身体和心理的自救过程中始终指向光明,虽然艰难却坚定地重申了生命内在的柔软与坚韧、脆弱与不屈,展现了生命的神圣尊严。
0 有用 希望 2024-03-03 11:42:51 浙江
灾难虽然会过去,但是它带给人的创伤却往往比想象中的长久。
0 有用 多默 2023-07-31 01:12:37 上海
「无边无际的寂寞中,我在文字中游走,癫狂。文字是毒药,将我一遍遍毒死,而文字又是灵药,刁钻地进入我的灵魂,一次次将我唤醒,告诉我还活着。」李老师文笔细腻,故事构造引人入胜,看书名似乎说的是苦难,不过发力点落在了救赎,因为救赎才是让人类走下去的精神护佑。
0 有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08-01 10:34:00 上海
“他的幸存,对于证明生命和信念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或许回忆是痛苦的,但是李西闽简约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苛不饰、直白其心的个体经验,同样能够感人肺腑。这是一些用血换来的句子,像针尖一样锋利,也像石头一样质朴,它不仅提示我们这场灾难多么的深重,也告诉我们灾难的背后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是一种心灵的内伤,而文学所要面对的,正是这种被心灵所咀嚼和消化过的苦难。”华语文学... “他的幸存,对于证明生命和信念所具有的强大力量,具有独特的标本意义,或许回忆是痛苦的,但是李西闽简约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不苛不饰、直白其心的个体经验,同样能够感人肺腑。这是一些用血换来的句子,像针尖一样锋利,也像石头一样质朴,它不仅提示我们这场灾难多么的深重,也告诉我们灾难的背后是一种难以消除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是一种心灵的内伤,而文学所要面对的,正是这种被心灵所咀嚼和消化过的苦难。”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授奖词 (展开)
0 有用 童话的木不屋 2023-11-20 23:08:31 山东
“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地震三书》以第一视角真实呈现了灾难现场和创伤现实,并在每个当事人身体和心理的自救过程中始终指向光明,虽然艰难却坚定地重申了生命内在的柔软与坚韧、脆弱与不屈,展现了生命的神圣尊严。
0 有用 孙小兔子 2024-03-31 23:07:32 北京
灾难后的坚强和坚韧,真的活下去比死难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