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系与学科 短评

热门 最新
  • 5 头痛青年 2024-03-11 15:50:34 湖北

    有人要是结合老中环境研究华中某派其间的zz和权力运作不精彩吗哈哈哈

  • 4 楼水近 2024-03-19 17:14:33 江苏

    读到后面发现department译作“学系”未必没有好处。department相对于discipline是地方的,但Abbott更频繁地在泛指的意义下使用它——有时能与school“学派”互串,而很少是特指的&物理意涵更重的“院系”;至于“一百年”,相较“百年之际”的译法,甚至还更符合正文内容些。私以为总的来说,翻译基本流畅且可靠。 自觉有趣的是,书友们对第七章的反应或许是Abbott嗟叹的分裂宿命的微缩版本。我从他声称的“应然”中读出了更多的颓废而非激情,顶多带些“将芝加哥作为处理芝加哥的方法”的狡黠,难道这就更高明些吗?前六章积累的感觉要求我重新考虑这一问题,可答案究竟是什么?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 2 ギブス 2024-03-10 19:24:20 湖北

    What exactly is, or was, the Chicago school? What it means to say that a social thing exists? 像阿伯特那样提问

  • 0 山海不是海 2024-03-10 17:36:03 湖北

    内容充实,资料丰富,里面还补充了大量美国社会学的资料和历史细节。第七章给我带来的启发最大,让我对芝加哥学派的思想传统和理论核心有更深的理解。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社会学学科史,AJS的期刊史、还是作为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史,都意义非凡。美中不足,语言有一点点不习惯,扣一分。

  • 1 好看死了 2024-02-26 02:38:06 甘肃

    本以为仅仅对芝加哥学派的介绍,但没想到作者用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观念从过程的视角对作为社会事实的“芝加哥学派”进行了剖析,探讨在诸多谱系中芝加哥学派在来来回回的“共振”中如何作为文化客体得以稳固。这样的视角同样体现在本书中间四章对《美国社会学期刊》的探讨中。书的最后一章更是精彩,作者批判了当下社会学界忽略了实证性的纯理论研究和对社会事实进行去情境化、过分纠缠于因果关系、奉行“自说自话”的技术主义且失去了与社会理论相联系的变量范式,挖掘了芝加哥学派早期的学术遗产,提出序列分析、QCA和社会网络分析及其发展等研究方法去回应理应情境化社会科学研究。

  • 8 makzhou 2024-01-13 17:30:12 中国澳门

    很高兴能够终于读到中文版。希望今年剩下三本书也能够和大家见面!

  • 0 DerSteppenwolf 2024-03-07 17:04:22 湖北

    像读了一本历史书,在作为一种现象的“芝加哥学派”这段历史中任何特定的历史舞台都是一片流动的区域,这个区域中组织、个人和思想以各种方式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其次,无论是在学人传承,还是在物质资源层面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都会对学派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而“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不能真正解释芝加哥学派的存在,学派的概念只是一种将事实和事件结合成松散叙述顺序的手段,而非一个明确的叙述顺序。当在这种重叠和相互渗透的谱系流动中,发现一些具有某种模糊连续性的模式时,或许才会称之为一个“学派”——无论是外部的学者还是内部的批评家为芝加哥学派贴上标签,芝加哥学派最终都意识到了自己。不过阿伯特教授认为学派的自觉意识有可能会造成智识上的伤害,这种伤害有待思考。

  • 1 Fishtion 2024-03-07 20:58:55 湖北

    单就从各个侧面对芝加哥学派诞生、兴起、转型、消亡所做的扎实细致的史料爬梳,就值得一读。考虑到阿伯特所处的学术氛围,这样的研究更是难能可贵。

  • 0 DX3906 2024-03-08 17:08:31 湖北

    或许是由于档案材料的丰富和作者叙事的流畅,前六章读起来比较激动人心,对学系、期刊和学科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颇具新颖和洞见。而充斥着应然性思考和愿景式呼吁的第七章则完全没有必要收录书中。此外,提倡用装置情境主义方法论的新分析技术此等“新”实证主义替代基于变量范式的“旧”实证主义,会不会出现“新”的“旧问题”,还很难说。

  • 0 zhuzhu 2024-04-08 00:12:04 湖北

    优秀的研究会在序言部分就令读者屏息。

  • 9 李昭魅 2023-11-20 08:53:30 美国

    译名有点不准确。不應該翻譯成:“院系与学科:百年之际(直译)/一百周年(按内容)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嘛……AA自己用词精确性蛮高的,希望书中内容的翻译还能看……

  • 0 Kilimanjaro 2024-05-06 01:06:45 湖南

    最想看的生态学部分太少了。

  • 0 Tina 2024-04-24 18:09:43 浙江

    哈哈哈哈哈哈吃下了这个安利果然是充满大量八卦。开篇暴击,中文版序里关于荷兰人、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写作风格的克制吐槽,笑死。中国学者只介绍了陈达、瞿同祖和费孝通,Hhhhh。以及外界对芝加哥学派的(误)解读,皆是六经注我而已,其实Nobody cares它到底(变成)啥样儿。AJS的审稿标准反而显得更有趣。注意了,AJS的投稿者年龄中位数是40岁。。。

  • 0 小满式构型法则 2024-03-03 17:18:53 美国

    本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department,discipline和一篇讲稿,围绕的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发展历程。从内容上实际上分得有点开,也有关联,但同样也提出了与很多芝加哥学派现有研究成果不同的观点。

  • 0 🐱 2024-03-14 14:24:06 湖北

    系统梳理芝加哥学派发展史,对于自己很重要的点是发现寻常问题的相反面,以思考平常下的不寻常;同时像《职业系统》里环绕的主题一样,融合性和整体性无论在学科交叉还是职业,甚至研究问题使用到的理论,都有很强的共通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