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如果我的思想是善良的,是真实的,那为什么比不上那些产生于罗马或者巴黎的思想呢?是因为我的思想诞生在这个叫作特拉夫尼克的小山沟吗?难道我的思想就不应该被注意到,不应该被记录下来吗?”
——伊沃•安德里奇(前南斯拉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本书作者米卢蒂诺维奇用他的巴尔干之眼,梳理并阐释了十四位塞尔维亚作家笔下的欧洲形象。巴尔干的“野蛮人”撞见了欧洲的雅努斯之神,在一系列的盲目崇拜、误解、缠斗、反思之后,完成了塞尔维亚文化的自我确证。
★ 挑战欧洲中心主义叙事
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从“不西方,毋宁死”到“克服欧洲”的过程中显影,打破“巴尔干—欧洲”等于“野蛮—文明”的叙事模型。
★ 打破偏见和刻板印象
塞尔维亚对欧洲的想象与欧洲对巴尔干的想象互为镜像,误解和偏见在此成为一种常态。对误解和偏见的研究,为互相理解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可能性。
★ 现代...
(展开全部)
★ 现代性批判的一个样本
欧洲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或被塞尔维亚文化吸纳,或被改造。对欧洲形象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同样作为后起“他者”的中国应如何为现代性刮骨疗毒,塞尔维亚作家们的反思将会给我们带来启发。
【作者】
佐兰•米卢蒂诺维奇(Zoran Milutinović),1962年出生于塞尔维亚,博士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南斯拉夫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现任伦敦大学学院斯拉夫和东欧研究院教授,欧洲科学院成员,主要从事斯拉夫文学和现代文学理论研究。主要著作有《图书馆里的幽灵:伊沃•安德里 奇关于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论述》《为过去而战:伊沃•安德里奇与波斯尼亚的民族主义》《什么是“西方”?民族主义、世界主义和20世纪早期塞尔维亚文化中的“西方”》等。佐兰还是学术期刊《斯拉夫和东欧评论》《新区域研究》《巴尔干》的编委。
【译者】
彭裕超,欧洲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教学、文学翻译、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学关系史研究等。
误解是常态,理解是奇迹
看到一半已经按捺不住,「克服欧洲」绝对不止是有关塞尔维亚的自我确证,它和我,和我们的个人议题都太过相似。精彩极了,注意到了丛书主题,是“文明的另一种声音”|20230905终于读完最后一章,很想写一篇长文表达对它的感受,也许这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本。此外,越发相信文学内部会有着自己的生长,克服欧洲将我引向特拉夫尼克纪事。
非常稳健的写法,只是文章的编排上稍显随意,未能感到主题的层层深入感。结论用“野蛮”概念来进行论述,收束性很强,但新意不足。整体上看,从这种“东西方之交汇”视角出发的对“欧洲”或“西方”概念的解构,以及对“现代性”的讨论,似乎可以迁移到太多地方,而书中许多章节并未展现出塞尔维亚作为核定案例的特殊性——只有最后一章的波斯尼亚部分最让人感到认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印象最深的是非洲游记一章里N的形象,那种将... 非常稳健的写法,只是文章的编排上稍显随意,未能感到主题的层层深入感。结论用“野蛮”概念来进行论述,收束性很强,但新意不足。整体上看,从这种“东西方之交汇”视角出发的对“欧洲”或“西方”概念的解构,以及对“现代性”的讨论,似乎可以迁移到太多地方,而书中许多章节并未展现出塞尔维亚作为核定案例的特殊性——只有最后一章的波斯尼亚部分最让人感到认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印象最深的是非洲游记一章里N的形象,那种将自己置于由自己掌控的“野蛮性”中的极端优越感,实在是鞭辟入里的批评,章节末、全书中唯一一张照片亦是点睛之笔。 (展开)
英文原作Getting over Europe,除了“克服”,还有“从疾病或者不快中恢复、挺过来”的意思,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全书主旨。斯拉夫民族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有隔阂,但到底比中国与西方要近,如何既全方位融入全球化又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独立性,真的任重而道远。
不禁自觉惭愧。 本书还没正式发行,豆瓣发布了内容介绍和宣传语之时,个人挺自以为是地想道:这难道不就像俄罗斯的“西化派”和“斯拉夫派”吗?还有,“塞尔维亚当真是完成文化的自我确证”?……(从现今塞尔维亚的外交处境和社会氛围来看,很是怀疑。)怀着质疑与好奇的态度,下单了这本书的预售。 质疑其实在导论得到了大多数的解答。在南斯拉夫解体和欧盟建立之后,塞尔维亚掀起了第二波欧洲形象建构,作者聚焦于两战之间塞... 不禁自觉惭愧。 本书还没正式发行,豆瓣发布了内容介绍和宣传语之时,个人挺自以为是地想道:这难道不就像俄罗斯的“西化派”和“斯拉夫派”吗?还有,“塞尔维亚当真是完成文化的自我确证”?……(从现今塞尔维亚的外交处境和社会氛围来看,很是怀疑。)怀着质疑与好奇的态度,下单了这本书的预售。 质疑其实在导论得到了大多数的解答。在南斯拉夫解体和欧盟建立之后,塞尔维亚掀起了第二波欧洲形象建构,作者聚焦于两战之间塞尔维亚的欧洲形象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总结历史经验吧;所以为的塞尔维亚“斯拉夫派”代表,比起俄国知识分子,其实受柏格森影响更大…… 刚拿到书翻目录时惊讶于以安德里奇结尾,但仔细想确实合适不过。身为安德里奇粉,读到《误解是常理,理解是期待》很是受益与感到。 (展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2篇
> 14人在读
> 57人读过
> 1510人想读
订阅关于克服欧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萨 2024-06-19 14:27:37 刚果民主共和国
误解是常态,理解是奇迹
2 有用 迷宮中的魚 2023-09-05 21:30:39 北京
看到一半已经按捺不住,「克服欧洲」绝对不止是有关塞尔维亚的自我确证,它和我,和我们的个人议题都太过相似。精彩极了,注意到了丛书主题,是“文明的另一种声音”|20230905终于读完最后一章,很想写一篇长文表达对它的感受,也许这会是今年最喜欢的一本。此外,越发相信文学内部会有着自己的生长,克服欧洲将我引向特拉夫尼克纪事。
2 有用 Huiii 2023-08-31 00:42:48 北京
非常稳健的写法,只是文章的编排上稍显随意,未能感到主题的层层深入感。结论用“野蛮”概念来进行论述,收束性很强,但新意不足。整体上看,从这种“东西方之交汇”视角出发的对“欧洲”或“西方”概念的解构,以及对“现代性”的讨论,似乎可以迁移到太多地方,而书中许多章节并未展现出塞尔维亚作为核定案例的特殊性——只有最后一章的波斯尼亚部分最让人感到认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印象最深的是非洲游记一章里N的形象,那种将... 非常稳健的写法,只是文章的编排上稍显随意,未能感到主题的层层深入感。结论用“野蛮”概念来进行论述,收束性很强,但新意不足。整体上看,从这种“东西方之交汇”视角出发的对“欧洲”或“西方”概念的解构,以及对“现代性”的讨论,似乎可以迁移到太多地方,而书中许多章节并未展现出塞尔维亚作为核定案例的特殊性——只有最后一章的波斯尼亚部分最让人感到认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印象最深的是非洲游记一章里N的形象,那种将自己置于由自己掌控的“野蛮性”中的极端优越感,实在是鞭辟入里的批评,章节末、全书中唯一一张照片亦是点睛之笔。 (展开)
11 有用 扭腰客 2023-07-03 15:35:00 上海
英文原作Getting over Europe,除了“克服”,还有“从疾病或者不快中恢复、挺过来”的意思,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全书主旨。斯拉夫民族与盎格鲁-撒克逊虽然有隔阂,但到底比中国与西方要近,如何既全方位融入全球化又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独立性,真的任重而道远。
0 有用 张清蕴 2023-12-25 07:17:16 广东
不禁自觉惭愧。 本书还没正式发行,豆瓣发布了内容介绍和宣传语之时,个人挺自以为是地想道:这难道不就像俄罗斯的“西化派”和“斯拉夫派”吗?还有,“塞尔维亚当真是完成文化的自我确证”?……(从现今塞尔维亚的外交处境和社会氛围来看,很是怀疑。)怀着质疑与好奇的态度,下单了这本书的预售。 质疑其实在导论得到了大多数的解答。在南斯拉夫解体和欧盟建立之后,塞尔维亚掀起了第二波欧洲形象建构,作者聚焦于两战之间塞... 不禁自觉惭愧。 本书还没正式发行,豆瓣发布了内容介绍和宣传语之时,个人挺自以为是地想道:这难道不就像俄罗斯的“西化派”和“斯拉夫派”吗?还有,“塞尔维亚当真是完成文化的自我确证”?……(从现今塞尔维亚的外交处境和社会氛围来看,很是怀疑。)怀着质疑与好奇的态度,下单了这本书的预售。 质疑其实在导论得到了大多数的解答。在南斯拉夫解体和欧盟建立之后,塞尔维亚掀起了第二波欧洲形象建构,作者聚焦于两战之间塞尔维亚的欧洲形象建构,某种意义上也是总结历史经验吧;所以为的塞尔维亚“斯拉夫派”代表,比起俄国知识分子,其实受柏格森影响更大…… 刚拿到书翻目录时惊讶于以安德里奇结尾,但仔细想确实合适不过。身为安德里奇粉,读到《误解是常理,理解是期待》很是受益与感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