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意会的笔记(17)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Roger (悲悯)

    近年来,国家加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基金投入,这是好事,值得赞许。但国家课题的设计亦出现重视“实”而忽略“虚”的明显偏斜。从最近若干年国家“重大课题”指南上看,诸如“某某档案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之类课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受此影响,为数众多的学者(有的十分优秀)为获取国家“重大课题”,将精力耗在其实无须整理的档案及其他各类历史文献的“整理”上,形而上的研究工作只是课题研究中的点缀。虽然某些档案资料的整...

    2025-04-04 21:17:46   3人喜欢

  • 空我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既有的民国史研究被条块分割,不成统系。所究北洋时期经济的不研究同期政治,研究北洋时期教育的可以置政治于不顺,至于社会史研究,更好像与从总体上建构了民国“社会”的国家无关。一切专门的研究都没有统摄,而“专门史”的学科设置似乎还给这样的研究状况提供了合理依据。多斯(Francois Dosse曾批评第三期年鉴史学呈“碎片化”状态,其实“破碎化”在西方未必真正成为问题,因西人比较讲究理论分析,任何...

    2023-10-08 22:52:45   1人喜欢

  • 空我

    中国历史学家面临的问题则不同。近代以来,政制建设与运作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民国存在38年,国家人民历经磨难,所争均在于此。即便是在今天,改治改革问题仍然处于不断探素之中。彼岸不认为是问题的政治在此岸却一直是国人期待解决的牵动全局的重大问题。俗话说“饱汉不知饿汉饥”,已然“温饱”的西方史学界的学术关怀不包含对中国国情的认知固无可指责,处于“饥饿”状态的中国学人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而盲目以西方学...

    2023-10-08 22:17:17   1人喜欢

  • Roger (悲悯)

    然而在“清代南部县”这一特定的时空范围选定之后,作为川人的佩林好像有些因缺乏自信而踌躇了:仅仅讲述南部县的讼狱故事究竟有无为学界普遍认同的价值和意义?经过思考,佩林给出否定性结论。于是他设计了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即改从南部县的角度来审视整个清代中国,以发生在南部县的区域性案例来推论发生在清代中国的全部案例。结果一部仅仅讨论南部县且偏重诉讼程序的法律史著作被冠以《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的名...

    2025-04-05 00:30:14

  • Roger (悲悯)

    北洋时期战争虽多,由于基本指向为“统一”或“自治”,区别只在治理国家模式上,并无根本歧异,非你死我活之争,加之北洋集团中不少人受过现代军事教育,多少懂得战争游戏规则,战争往往能按照各方认同的战争规则进行,较少伤及无辜,战场内外的伤亡均属有限。 对于战乱,既有研究有所放大,但对北洋时期取得的建设性成就或虽然不成功但极具价值的制度改革探索,却有意无意忽略。

    2025-04-05 00:28:53

  • Roger (悲悯)

    中外学者既有的学术努力奠定了北洋历史研究的基础,但也存在诸多缺陷。以国内学者的研究为例。首先是研究的时间范围未作明确界定。研究“北洋”固须回溯历史,从清季小站练兵乃至北洋大臣建置开始,至北伐成功结束。但研究“北洋军阀”则不宜将袁世凯及之前的“北洋”拉扯在内,因袁并非通常界定的“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的“军阀”,袁世凯时期没有发生“军阀混战”;袁任职总统及改制那几年也不是“北洋时期”,袁作为国家元...

    2025-04-05 00:25:04

  • Roger (悲悯)

    基于这一判断,对北洋军政集团“正面”历史作用的成因,研究者亦须有正确认知。前列北洋时期的各项“成绩”,至少其中经济发展及多元思想文化格局的形成,与其说是北洋军政集团在现代思想指导下有意识行为的结果,毋宁视为因其控制力有限而自然形成的状态。以经济发展为例,北洋时期,因中央权力式微,国家对地方及基层社会生产生活的干预有限,客观上给地方经济社会的自主发展创造了条件。盖少了政府干预,一切按市场规律行事...

    2025-04-05 00:22:57

  • Roger (悲悯)

    不过通读德仪博士大著,让人拿捏不准的仍是个案与共案研究关系的处理。我的感觉是,川东的情况能否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知全国,或许还有待在更为宽广的行政空间内作切实的比较研究,方可作出最后判断。然而,即便德仪博士基于川东道的研究仅仅提示了道台制度因中国地域辽阔及区域政治复杂而表现出的特殊性,其“价值”亦不可低估,因为它至少可以修正过去基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得出的旨在概括全国的研究结论。

    2025-04-05 00:20:33

  • Roger (悲悯)

    应当承认,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或中国现代化史,提供了观察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全新视角或“概念架构”,把握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但“现代化”并非观察近代中国历史的全息视角,现代化的内涵虽十分宽泛,基础却也只能是工业化,但近代中国工业化程度极度低下,直到1949年,工业产值也不过占经济总量的5%左右,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

    2025-04-05 00:18:58

  • Roger (悲悯)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虚证”既是引导历史研究达至崇高境界的途径,也是步入历史研究殿堂的起码门槛。原因在于,历史研究之“虚”不仅体现在上文已提及的论证上,也体现在史料搜集上。如果研究者没有主观想法,有时甚至连作为研究起步的资料搜集工作也无法展开,只能算是史学研究的“门外汉”。年鉴学派的吕西安·费弗尔曾引用心理学家达斯特的话说:“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你也不会知道自己找到了什么。”此言从心理学...

    2025-04-05 00:16:07

<前页 1 2 后页>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心通意会

>心通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