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书不错,只是校对不精, 76页脚注“背景”竟误作北京,主事者也应该自裁了。
上编是精华所在,心通意会,引用陈寅恪的说法,虚证系指历史研究中要有形而上的思维。杨以兰克为例,他认为实证主义是对兰克史学的误读,兰克在自身的著作中展示了史学理论与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形上精神层面的重视,民国史学的成就也是基于虚实并重的结果。作者高度重视将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相结合,多篇文章的内容都围绕此展开,进行中西对比,好像近现代思想史领域通常的做法,罗志田、王汎森均是如此。在谈到学科中国化时,杨说要坚持国际化的前提,否则以“化”为代价将失去与境外交流的话语权。作者强调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甚至说“全部民国史都是政治史”,盲目追随西方史学界的学术关怀不符合国情。关于北洋军阀研究,作者用了许多案例证明这一时期的“成绩”,当然他明确指出实际是北洋政府因其控制力有限自然形成的状态
个别论文大有启发,但选的书评、序跋太多感觉影响了整体逻辑
前两篇关于历史认识论,《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对于思考本土化思潮都很有影响,整体而言无论是纵通式研究还是具体研究方法都很有价值,应该是2023年度不容错过的中国本土化史学理论专著。
天宏的书评杂文当然水平极高,可见其治学之道。尤其其把kmt评为zz上集权,经济上zbzy极为到位。kmtkmt的失败不是德先生的失败,因为德先生在这里的时代不过是清末北洋时期,而后都是鹅化时期而已。然其评价近代通史不贯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里写半官方近代通史必须高举gm史观,否则出版不了。但写各部的学者自然不可能再学胡绳去写那种伪史,所以不贯通是必然
好书!!作者眼光很独到,对于一些研究现状敢想敢说。
短文杂文合集,上编是精华所在,关于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让人受益良多,读起来也非常流畅。附录两篇非常感人
上编最佳,可以看出史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史学理论建树方面,尚不如国外,可惜翻译过来的大都看不懂,自己外语又不佳。
书评等杂文太多,理论性的集中在上编,不过但凡看点理论性论著就会感觉写的偏常识,可能…这几篇文章的定位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吧……
理论实证、虚实关系、史料史识,这三组词是评价学人段位高低的常用词,字异理同。做实证多了,总要谈点理论的,概实证多了,谈理论就有几分底气,若不谈点理论则可能被评论者“化约”。然而做理论多了的很难谈实证,两者进路与出处不同。书名虚证,文中强调史实重建的价值,读完本书更应对照作者的实证研究。有关北洋政治史的两篇批评,虽是旧文,读起来仍畅快淋漓。北洋史、北洋军阀史和北洋时期史有交叉有分别。书评写得精当,不回避问题,又提出问题,且提出的问题十分符合本书作者定义的“理论问题”。书评的写法值得模仿。作者在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及区域研究的问题,怀疑区域代表中国的研究做法。我想,区域能不能代表中国,更像是个伪命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把“不能”的答案写出来了。关键应在于研究者提出了何种研究问题,点在问题意识上。
经典!
启发很大
好文,主要阅读了上编和最后两篇。
大有启发。
这本书是杨天宏的论文、书评和序跋的合集,分为上中下三篇。阅读深度不算难,但内容非常广博,主要在探讨研究方法和观点评论,可以看成是杨天宏个人心得的总结。比如对兰克史学“实证主义”、人类学“野地考察”、格尔茨“地区性”理论的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他提出的读书“六法”更是深得我心,整本书读下来,仿佛找到了我的嘴替,频频点头,“是的”“没错”“对”。所有文章中还是开篇与本书同名的“心通意会”最为上乘,我发现我读了很多“虚构”的“非虚构”作品🤣,对历史研究的“实证”与“虚证”应该松弛有度、游刃有余,不应偏废。
虽然一开始被书名给“震住”了,生怕读不懂,意外的是读下去之后发现杨教授的文字对“不做研究的人”也十分友好,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又不需求太过深奥知识的人来说,最喜欢看的是经过作者合理想象润色过的历史还原,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的每一页都是一个人阅历丰富的一生。翻译文言文得到的只是故事,阅读故事并不如想的那么有趣,只有把他所处的环境、做某一决定时的所思所想、事件过程呈现出来,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认识到我们和历史人物的距离并不遥远,他们遇事也会冲动彷徨,并不能预料到自己的某个选择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所以读被选为书名的《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的过程是从茫然到原来如此的认同。
什么样的“虚”才是历史研究中需要的,作者将我们带回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将不同学者不同的看法产生之缘由,各学说发展之变化,以及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历史,都详细进行了剖析,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史考论著!
杨老师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老师,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界有目共睹,自不待言。本书需要好好琢磨的是上编和下编。以我肤浅的认识,杨老师以实证见长,曹锟贿选和罗文干案研究可见一斑。但第一部分杨老师呈现出他强调“虚证”的一面,尤见其史识宏阔的一面,而桐城派一文是一篇可以反腐学习揣摩的学术史佳作。老一辈学人的武器库里真的是装备满满啊。另外可以好好咀嚼的是两篇附录里面有不少学界轶事,从中可以一窥80-90年代的学术生态,当然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学术八卦,那就自待有心人去考究了。
苦恼之际读之,豁然开朗,知从前之处处引用、脚注冗长为心魔矣!
一本谨慎又客观的论文集,提出了很多切要的问题。
> 心通意会
14 有用 王敬轩 2023-10-22 15:58:18 江苏
书不错,只是校对不精, 76页脚注“背景”竟误作北京,主事者也应该自裁了。
13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3-10-19 16:29:08 江苏
上编是精华所在,心通意会,引用陈寅恪的说法,虚证系指历史研究中要有形而上的思维。杨以兰克为例,他认为实证主义是对兰克史学的误读,兰克在自身的著作中展示了史学理论与方法,充分体现了对形上精神层面的重视,民国史学的成就也是基于虚实并重的结果。作者高度重视将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相结合,多篇文章的内容都围绕此展开,进行中西对比,好像近现代思想史领域通常的做法,罗志田、王汎森均是如此。在谈到学科中国化时,杨说要坚持国际化的前提,否则以“化”为代价将失去与境外交流的话语权。作者强调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重要性,甚至说“全部民国史都是政治史”,盲目追随西方史学界的学术关怀不符合国情。关于北洋军阀研究,作者用了许多案例证明这一时期的“成绩”,当然他明确指出实际是北洋政府因其控制力有限自然形成的状态
2 有用 苏拉维西 2024-04-21 18:55:33 湖北
个别论文大有启发,但选的书评、序跋太多感觉影响了整体逻辑
2 有用 韧勉 2024-01-18 09:51:24 北京
前两篇关于历史认识论,《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对于思考本土化思潮都很有影响,整体而言无论是纵通式研究还是具体研究方法都很有价值,应该是2023年度不容错过的中国本土化史学理论专著。
1 有用 谭复生 2023-12-19 09:45:15 上海
天宏的书评杂文当然水平极高,可见其治学之道。尤其其把kmt评为zz上集权,经济上zbzy极为到位。kmtkmt的失败不是德先生的失败,因为德先生在这里的时代不过是清末北洋时期,而后都是鹅化时期而已。然其评价近代通史不贯通那也是没办法的事,这里写半官方近代通史必须高举gm史观,否则出版不了。但写各部的学者自然不可能再学胡绳去写那种伪史,所以不贯通是必然
1 有用 当风横笛 2024-04-17 22:46:45 吉林
好书!!作者眼光很独到,对于一些研究现状敢想敢说。
1 有用 狗在思考 2024-04-20 21:42:32 陕西
短文杂文合集,上编是精华所在,关于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思考让人受益良多,读起来也非常流畅。附录两篇非常感人
1 有用 梦魇 2023-12-19 22:36:04 湖南
上编最佳,可以看出史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史学理论建树方面,尚不如国外,可惜翻译过来的大都看不懂,自己外语又不佳。
1 有用 彧 2025-03-16 12:28:40 北京
书评等杂文太多,理论性的集中在上编,不过但凡看点理论性论著就会感觉写的偏常识,可能…这几篇文章的定位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吧……
5 有用 俗尘渺渺总茫茫 2023-10-11 17:06:24 山东
理论实证、虚实关系、史料史识,这三组词是评价学人段位高低的常用词,字异理同。做实证多了,总要谈点理论的,概实证多了,谈理论就有几分底气,若不谈点理论则可能被评论者“化约”。然而做理论多了的很难谈实证,两者进路与出处不同。书名虚证,文中强调史实重建的价值,读完本书更应对照作者的实证研究。有关北洋政治史的两篇批评,虽是旧文,读起来仍畅快淋漓。北洋史、北洋军阀史和北洋时期史有交叉有分别。书评写得精当,不回避问题,又提出问题,且提出的问题十分符合本书作者定义的“理论问题”。书评的写法值得模仿。作者在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及区域研究的问题,怀疑区域代表中国的研究做法。我想,区域能不能代表中国,更像是个伪命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把“不能”的答案写出来了。关键应在于研究者提出了何种研究问题,点在问题意识上。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4-09-29 00:39:09 湖北
经典!
2 有用 布罗代尔 2024-06-07 11:23:29 北京
启发很大
1 有用 大嘴猴加佩奇 2024-06-06 12:02:32 河北
好文,主要阅读了上编和最后两篇。
1 有用 尾生 2024-11-28 11:45:52 新疆
大有启发。
0 有用 王小差🐺 2023-11-17 21:50:51 北京
这本书是杨天宏的论文、书评和序跋的合集,分为上中下三篇。阅读深度不算难,但内容非常广博,主要在探讨研究方法和观点评论,可以看成是杨天宏个人心得的总结。比如对兰克史学“实证主义”、人类学“野地考察”、格尔茨“地区性”理论的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他提出的读书“六法”更是深得我心,整本书读下来,仿佛找到了我的嘴替,频频点头,“是的”“没错”“对”。所有文章中还是开篇与本书同名的“心通意会”最为上乘,我发现我读了很多“虚构”的“非虚构”作品🤣,对历史研究的“实证”与“虚证”应该松弛有度、游刃有余,不应偏废。
1 有用 临水 2023-11-13 11:26:58 山西
虽然一开始被书名给“震住”了,生怕读不懂,意外的是读下去之后发现杨教授的文字对“不做研究的人”也十分友好,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又不需求太过深奥知识的人来说,最喜欢看的是经过作者合理想象润色过的历史还原,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的每一页都是一个人阅历丰富的一生。翻译文言文得到的只是故事,阅读故事并不如想的那么有趣,只有把他所处的环境、做某一决定时的所思所想、事件过程呈现出来,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认识到我们和历史人物的距离并不遥远,他们遇事也会冲动彷徨,并不能预料到自己的某个选择成为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节点。所以读被选为书名的《心通意会:历史研究中的“虚证”》的过程是从茫然到原来如此的认同。
1 有用 燕晓小读 2023-10-31 19:41:08 广西
什么样的“虚”才是历史研究中需要的,作者将我们带回到民国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之中,将不同学者不同的看法产生之缘由,各学说发展之变化,以及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历史,都详细进行了剖析,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史考论著!
5 有用 中级小妖盖 2023-10-30 17:09:20 四川
杨老师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老师,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界有目共睹,自不待言。本书需要好好琢磨的是上编和下编。以我肤浅的认识,杨老师以实证见长,曹锟贿选和罗文干案研究可见一斑。但第一部分杨老师呈现出他强调“虚证”的一面,尤见其史识宏阔的一面,而桐城派一文是一篇可以反腐学习揣摩的学术史佳作。老一辈学人的武器库里真的是装备满满啊。另外可以好好咀嚼的是两篇附录里面有不少学界轶事,从中可以一窥80-90年代的学术生态,当然还有一些可以挖掘的学术八卦,那就自待有心人去考究了。
1 有用 草帽大将军 2023-11-25 01:01:08 北京
苦恼之际读之,豁然开朗,知从前之处处引用、脚注冗长为心魔矣!
2 有用 空我 2023-10-18 23:36:27 北京
一本谨慎又客观的论文集,提出了很多切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