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敏锐的问题意识、清晰的意义表达、严密的分析逻辑,
解剖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真问题,以现代心灵抵达古代世界,
实现跨越古今的有效对话。
⭐用现代政治理论,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走出理解古代先哲的新路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就是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如果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今日或未来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只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情境与议题。否则,这样的研究,对绝大部分非专业人士而言,将会丧失吸引力与影响力。
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而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总体上,本书试图基于这些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反思。
⭐跳出传...
敏锐的问题意识、清晰的意义表达、严密的分析逻辑,
解剖中国传统思想史的真问题,以现代心灵抵达古代世界,
实现跨越古今的有效对话。
⭐用现代政治理论,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走出理解古代先哲的新路径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就是以思想家的著述为主,根据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评论。如果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今日或未来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只聚焦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情境与议题。否则,这样的研究,对绝大部分非专业人士而言,将会丧失吸引力与影响力。
本书试图超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路径,而以一种全新的路径和方法来重新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总体上,本书试图基于这些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以古今中西比较的视角,用新方法来对中国轴心时代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进行全新解读,并以严密的逻辑进行反思。
⭐跳出传统路径,用新的分析框架解读和反思儒法道三家的政治理论
本书主要为理解中国轴心时代的主要政治理论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这一分析框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典籍进行文本解读,着重讨论这些思想流派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与理想社会模式;第二部分是对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进行逻辑反思,着重关注这些思想流派的基本人性假设、个群关系(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以及在核心逻辑上存在哪些问题。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本书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理解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理论。
用这样的方法去解读和剖析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是期待能跳出传统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以诠释为主的路径。
⭐大胆而系统地检讨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逻辑问题
无论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与韩非,还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在提出问题、提供理论解释、提出政治解决方案,以及构想理想社会模型时, 他们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阐述或呈现的吗?还是说,他们的政治理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逻辑上不自洽的地方?如果这些理论本身存在较多的逻辑问题,那么我们又凭什么相信这些理论呢?
本书会对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进行基于严密逻辑分析的大胆检讨与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传统中国政治思想理论的学术著作。中国轴心时代的政治理论始终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政治文明演化的资源,为此,本书试图基于经典文本,结合政治史,借鉴社会科学方法,对中国轴心时代三大主要思想流派儒家、法家与道家的政治理论予以重新梳理,主要着眼于两个层次:一是文本解读本身,包括儒法道三家的问题意识、理论解释、政治解决方案和理想社会模型;二是儒法道三家政治理论的逻辑反思,包括它们的基本人性假设、个体群体关系假设、可能的理论优势。
儒法道的创作者
· · · · · ·
-
包刚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包刚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理论、比较政治与政治史,曾获评“《经济观察报》年度致敬作者”。著有《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政治学通识》《民主的逻辑》、《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以及英文著作Politics of Democratic Breakdown(Routledge)。《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曾获评“《新京报》年度社科书”。
目录 · · · · · ·
序言 以现代学术重新理解古代思想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源起
人类古典文明的轴心时代
中国轴心时代的来临
理解先哲学说的路径:旧与新
· · · · · · (更多)
序言 以现代学术重新理解古代思想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源起
人类古典文明的轴心时代
中国轴心时代的来临
理解先哲学说的路径:旧与新
中国轴心时代的儒家、法家与道家
从文本解读到逻辑反思
第二章 儒家的政治想象:礼制与仁政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
周朝礼制的瓦解
儒家方案的四个支柱:礼制、伦理、仁政、君子
儒家理想社会模型:“大同”,抑或“小康”?
性善论与群体主义论
礼制提供者与伦理教化者
文学治国论,而非逻辑治国论
第三章 法家的政治想象:强君与霸业
君主危机与霸业困局
从内忧外患到君主的政治难题
法家方案的四个支柱: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法家的理想国:“要在中央”与“圣人作壹”
性恶论与君主中心主义
早期国家构建理论与权力的技艺
绝对君权与政治全能主义的悖论
第四章 道家的政治想象:循道与无为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道家方案的四个支柱:循道、柔弱、无为、弃智
道家的乌托邦:“小国寡民”与“至德之世”
“见朴抱素”与自由放任主义
休养生息政策与乱世处世哲学
一种去政治化的政治理论?
第五章 早期中国政治理论的比较与反思
儒家、法家与道家的理论比较
积极还是消极?保守还是进步?
历史变迁与儒法道的政治功能
古代政治理论的历史定位
古代先哲的认知模式及其限度
古代政治理论的哲学反思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文学治国论,而非逻辑治国论 尽管儒家学说有其特定的优势,但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它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果以今天21世纪的眼光来看待儒家政治理论,它的问题就更多了。 首先,儒家政治理论的一个硬伤是,它常常讲的是跟政治有关的道德与伦理,却不大注重这种论述背后的逻辑。不能说儒家完全不讲逻辑,但至少儒家政治理论的逻辑是远不够严密的。葛瑞汉也认为,对于轴心时代的西方来说,“逻辑居于中心地位”,但逻辑和“理性证明”在中国的地位就要低得多。1 儒家一般怎么讲道理呢?它采用的基本上是一种高度文学化的,而不是逻辑严密的语言。我将其总结为“文学治国论”,而非“逻辑治国论”,即儒家常常以一种高度文学化的而非一种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阐述其政治理论。所以,儒家政治理论常常在逻辑链条 上有所缺失。 孔子习惯于下论断,但他很少论述或分析这种确定性论断背后的逻辑。比如,《论语》多次提到有人向孔子“问政”,而孔子的惯常做法就是给出一个三言两语的论断,而且他每次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这里择要罗列孔子是怎样回答其他人“问政”的: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 举贤才。”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 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 语·子路》) 这八则关于问政的言论来自《论语·颜渊》与《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儒家方案的四个支柱:礼制、伦理、仁政、君子 -
周朝礼制的瓦解以孔子和孟子的眼光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即便不是天下大乱,也至少是礼崩乐坏了。按照20世纪以来的社会科学方法,面对这种礼崩乐坏或天下大乱的局面,我们习惯上会问一个为什么,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者说,为什么中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礼崩乐坏甚至天下大乱的局面呢?如何在理论上解释这种现象呢? 实际上,以往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很少从严格的现代社会科学视角来思考这些问题。过往对于儒家政治理论的研究,大部分都因循传统的政治思想史或哲学史路径。如果以社会科学视角来理解儒学,就会发现儒学存在着一个显著的缺憾,那就是,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很少解释为什么。他们通常不会提出一种基于因果机制的理论解释,即何种原因经由何种机制导致了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不仅如此,一般来说,以《论语》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并没有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多观 点往往是断言式论证,甚至是同义反复式论证。比如,以《论语》为例,有人去请教孔子某种重要事项,孔子一般会简要地回答三言两语。但这种回答,往往是论断性的或结论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或逻辑推导性的。等孔子回答完了,通常也不再有人追问为什么,也没有人反驳孔子,孔子与对话者之间也不会发生不同观点的辩论。到了后世,特别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儒学革命之后,后来者往往就把这些论断或结论作为既定原则或金科玉律接受下来了,更不会或不敢有人再去追问一句“孔子为什么这样说”或“孔子凭什么这样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周朝礼制的瓦解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儒法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儒法道"的人也喜欢 · · · · · ·
儒法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 | 来自漫游 | 2023-10-25 15:29:01 | |
逻辑反思是特点 | 来自麒麟 | 2023-10-11 12:33:24 | |
好像是有一些史实硬伤,但是对思想本身的检讨并没... | 来自我想去北欧 | 2023-09-26 17:55:2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备忘 (adrian)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文化漫笔 (森森)
- 国家:制度、历史与文化 (🦉的瓦涅密)
- 2023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37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儒法道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迢递 2023-10-04 22:04:47 山东
全书采用清晰的架构,从方法论着手阐述研究思路,既而通过精心选择的文献解读分别分析三家的主要思想,最后统一以现代政治学视角进行比较和反思。虽然研究方式并没有遵循一般的中国古代思想研究的路数,但并不显刻意居奇,反而因为作者的政治学背景而让常常陷入训诂诠释的经典变得生动和立体起来。整本读完一气呵成毫无滞涩,可以想见对于未来两个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亦有革新性和启发意义。
2 有用 Agora Chambers 2023-11-05 23:55:03 北京
包: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三种观念,一种没逻辑,一种没价值,一种没现实。
1 有用 逗比的逗比时代 2023-11-13 19:50:18 广东
很怪的一本书,看到了作者想要把中国古代思想纳入到现代政治思想话语体系中的努力。葛兆光的序言也很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文中却像是作者过往的写作习惯将思想进行不同层级划分,有点名不副实。结尾倒是有了点意思。
2 有用 薄暮秋风起 2023-10-01 23:03:07 天津
包老师用一套西方政治思想史基本的问题意识审视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应对当下中国混乱意识形态的“解药”。联系到近日刘擎也去了哈佛燕京学社访学研究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这种问题意识似乎在中国经济科技实力复兴的背景下成为了国内政治思想学者寻求理论接轨的普遍共识。
6 有用 殷顽民 2023-10-02 00:52:05 湖北
用现代政治学眼光审视先秦三大思想流派,以图表或准图表的手段梳理和拆分儒法道核心思想的框架与观点,颇为直观精要,至于作者总结归纳的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弱点——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不足或缺失——并不新鲜,这绝非是说本书在重复既往批评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先秦诸子在哲学原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稍具修养的读者而言皆是一目了然的,于是这就引出了个人对本书不太满意的地方:力度犹有不足——这与篇幅简短应有关系,或... 用现代政治学眼光审视先秦三大思想流派,以图表或准图表的手段梳理和拆分儒法道核心思想的框架与观点,颇为直观精要,至于作者总结归纳的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弱点——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上的不足或缺失——并不新鲜,这绝非是说本书在重复既往批评的陈词滥调,而是因为先秦诸子在哲学原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稍具修养的读者而言皆是一目了然的,于是这就引出了个人对本书不太满意的地方:力度犹有不足——这与篇幅简短应有关系,或可将各派的次要人物纳入考察。当然,秉持评估古代思想是否具备当代效用的旨趣,政治学路径的切入必然绕开了古汉语语义泥沼和修辞陷阱,直取各家最为根本的问题意识、理论阐释和解决方案,那么褪去语言浮华的先秦子学,思想的「干货」本亦有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