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漫游者
副标题: 美国“原子弹之父”的胜利与悲剧
原作名: 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
译者: 汪冰
出版年: 2023-8-20
页数: 714
定价: 89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1758801
内容简介 · · · · · ·
普利策奖 美国书评人协会奖 伦敦杜夫·库珀历史奖获奖传记,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灵感来源
正是这样一座不可思议的宝藏,让我得以动手创作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剧本。我想从奥本海默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正是这部传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不仅对奥本海默感同身受,还能窥见他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我感到这部电影呼之欲出。
——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奥本海默》导演 编剧
汪冰博士全新译文,完整版呈现;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在庆全书审校
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
普利策奖 美国书评人协会奖 伦敦杜夫·库珀历史奖获奖传记,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灵感来源
正是这样一座不可思议的宝藏,让我得以动手创作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剧本。我想从奥本海默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正是这部传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不仅对奥本海默感同身受,还能窥见他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我感到这部电影呼之欲出。
——克里斯托弗·诺兰 电影《奥本海默》导演 编剧
汪冰博士全新译文,完整版呈现;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在庆全书审校
这本书是关于“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奥本海默成为“原子弹之父”并非偶然,他在一种重视独立探究、实验探索和自由思考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种文化体现的正是科学的价值观。
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们对他的政治倾向和专业判断进行了抨击,但实际上他们是在诋毁他的人品和价值观,这一过程也暴露了奥本海默个性的诸多方面:他野心勃勃又没有安全感,他才智超群又幼稚可笑,他果断坚决又惶恐不安,他坚忍淡泊又充满困惑。作为一个个性复杂的人,他早年间就打造了一副内心的铠甲。从20世纪初奥本海默在纽约上西区度过的童年时光到1967年他离开人世,本书追溯了奥本海默的一生,探究了这副盔甲背后奥本海默谜一般的个性。这是一部深入内心的传记,无论在研究资料还是撰写过程中,作者都秉持一个观点,那些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会影响一个人的言行和决策,在奥本海默身上甚至可能还影响到了他的科学研究事业。奥本海默曾是释放核威胁的推手,但后来他致力于遏制核威胁,奋勇地将我们从核弹文化的歧途上引开。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一份国际原子能管制计划,迄今为止,这仍是核能时代保持理性的杰出范式。
在本书长达25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成千上万份文献记录,它们来自国内外的档案资料和个人收藏。本书还参考了国会图书馆中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以及联邦调查局在超过25年的对奥本海默的监视活动中积累的数千页记录,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名密友、亲人和同事。
这本书让奥本海默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带领我们进入核时代,又步履维艰地寻找着消除核战争威胁的方法,虽然他没有成功,但是我们的努力还在继续。
奥本海默传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美]凯·伯德(Kai Bird) 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研究员,纽约市纽约大学研究生中心莱昂·利维传记中心主任。专注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美国-中东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传记的研究与写作。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奖金。
[美]马丁·J.舍温(Martin J.Sherwin),历史学家,美国塔夫茨大学英美历史学教授,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学术研究集中在核武器和核扩散的历史。著有《被破坏的世界:广岛及其遗产》,该书被美国历史学会授予美国历史图书奖。担任过多部与原子弹有关的纪录影片的学术顾问。2021年10月逝世。
两位作者因本书共同获得2006年美国普利策奖(传记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圈传记奖、伦敦杜夫·库珀历史奖。
译者 汪冰
心理工作者、书评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医学学士、精神卫生学博士学位。自幼好奇一切已知...
[美]凯·伯德(Kai Bird) 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研究员,纽约市纽约大学研究生中心莱昂·利维传记中心主任。专注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美国-中东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传记的研究与写作。曾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奖金。
[美]马丁·J.舍温(Martin J.Sherwin),历史学家,美国塔夫茨大学英美历史学教授,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学术研究集中在核武器和核扩散的历史。著有《被破坏的世界:广岛及其遗产》,该书被美国历史学会授予美国历史图书奖。担任过多部与原子弹有关的纪录影片的学术顾问。2021年10月逝世。
两位作者因本书共同获得2006年美国普利策奖(传记类)、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圈传记奖、伦敦杜夫·库珀历史奖。
译者 汪冰
心理工作者、书评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医学学士、精神卫生学博士学位。自幼好奇一切已知与未知,一直热衷探索生命的可能性,如今致力于传播幸福的学问,译有《列奥纳多·达·芬奇传》。
审校 方在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 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曾先后任职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史、科技哲学和科学社会学。出版与爱因斯坦有关的著译作十余种。编译的作品《我的世界观》获第十四届文津奖。
目录 · · · · · ·
序幕
第一部分
第1章 “在他眼中,每个新想法都好极了”
第2章 “一个人的囚牢”
第3章 “我过得很糟糕”
第4章 “这里的工作很不容易,所幸还算有趣”
第5章 “我就是奥本海默”
第6章 鼓励学生们叫他“奥比”
第7章 “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第二部分
第8章 “1936年,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第9章 “我把它剪下来寄回去了。”
第10章 “越来越必然的是”
第11章 “纳尔逊,我要娶你的朋友做太太了”
第12章 “这世界上还有其他更紧迫的危机”
第13章 “速裂协调员”
第14章 “希瓦利埃事件”
第三部分
第15章 “他变得非常爱国”
第16章 “保密过度”
第17章 “奥本海默说的是实情”
第18章 “瘫痪的灵魂”,她走了,他也以失败告终
第20章 “玻尔是上帝,而奥比是他的先知”
第21章 “这个‘小装置’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第22章 “现在我们都成了狗娘养的”
第四部分
第23章 “那些可怜的小老百姓”
第24章 “我觉得我的双手沾满了鲜血”
第25章 “他们可以将纽约夷为平地”
第26章 “奥本海默出过红疹子,现在他已经免疫了”
第27章 “学者旅店”
第28章 “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
第29章 “我敢肯定这就是她朝他扔东西的原因”
第30章 “他从来不透露自己的看法”
第31章 “抹黑奥比”
第32章 “科学家X”
第33章 “丛林猛兽”
第五部分
第34章 “看起来很糟,对吗?”
第35章 “这恐怕都是我干的蠢事。”
第36章 “歇斯底里的表现”
第37章 “我们国家名誉上的污点”
第38章 “现在我还能感觉到自己手上的热血”
第39章 “这里真像个世外桃源”
第40章 “三一试验的第二天就该这么做了”
尾声 “只有一个罗伯特”
译后记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盲从正义的危害无法估量。这样的问题不单单出现在政治领域,它还出现在科学、个人生活、文学和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用一种被称为‘风格’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个风格让我们行动迅速但不莽撞,这个风格让我们的外交政策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考虑到其他民族的需要和感受,这个风格让我们谋定而后动。这个风格就是使权力让位于理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62页 -
一个周六,奥本海默为准备给原子能委员会的回复忙了一上午中午霍布森陪奥本海默一起走出了办公室。“我打算开车送他回家。”霍布森回忆道。但是当他们走向停车场时,爱因斯坦突然出现了奥本海默停下来和他聊天。他们聊天的时候,霍布森一直坐在车里,奥本海默上车后告诉她:“爱因斯坦认为对我的攻击实在太过分了、我应该直接辞职。”爱因斯坦也许是相起了自己在纳粹德国的经。他认为奥本海默“没有必要让自己身陷政治迫害,他为国家做了突出的贡献,如果这就是她(美国)给予的回报,那他就应该转身离她而去”。霍布森清楚地记得奥本海默的反应:“爱因斯坦是不会明白的。”因为纳粹的阴影即将席卷整个德国,爱因斯坦逃离了自己的祖国,后来他拒绝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但奥本海默无法背弃美国。“他热爱美国,”霍布森后来坚称,“这种感情就像他对科学的热爱一样深厚。” 爱因斯坦接着走向了富尔德楼的办公室,他朝奥本海默的方向点了点头,然后对自己的助手说:“那是个傻瓜。”当然,爱因斯坦并不认为美国与纳粹德国可以同日而语,他也不认为奥本海默需要逃离自己的国家,但麦卡锡主义确实让他深感忧虑。1951年年初,他写信给自己的朋友比利时王后伊丽莎白时说,美国“在重演多年前德国的灾难:人们毫无反抗地任其发展,这就是在助纣为虐”。他现在担心,奥本海默如此配合政府的安全审查,这不仅会令他自己蒙受羞辱,还等于承认了这种恶劣的行径正当合法。 爱因斯坦的直觉是正确的,时间会证明奥本海默想错了。爱因斯坦向他的密友约翰娜·范托娃说:“我就像一个吉卜赛人,奥本海默可跟我不一样,我天生就有大象的皮肤,没有人能伤害我。”他认为奥本海默显然是一个容易受伤和被吓倒的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34章 “看起来很糟,对吗?”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奥本海默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奥本海默传"的人也喜欢 · · · · · ·
奥本海默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3 条 )



PART FOUR CHAPTER THIRTY-ONE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CHAPTER THIRTY-ONE “Dark Words About Oppie” How utterly nauseating—but this is like a pu f of windagainst the Gibraltar of your great standing in Americanlife. DAVID LILIENTHAL to Robert Oppenheimer, May 10, 1950 IN THE AFTERMATH OF WHAT HE LATER CALLED ... (展开)论坛 · · · · · ·
我有台版电子版 | 来自黃炳財 | 26 回应 | 2025-07-19 16:20:32 |
再版删减否? | 来自杨科7420 | 6 回应 | 2025-03-12 23:13:23 |
如果你也面对那样的听证会,你会怎么做? | 来自Jack | 2024-08-28 16:43:40 | |
电影改编只能尽量压缩了 | 来自1111000010 | 2024-03-29 07:06:18 | |
大家读的时候是不是觉得人物特别多难以记住呢? | 来自bjdtm2001 | 2 回应 | 2024-03-28 07:06:3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Vintage Books (2006)8.8分 210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09)8.2分 1958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23)暂无评分 79人读过
-
時報文化 (2023)暂无评分 5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你银幕上的奇迹 我笔尖下的叹息 (爱玛·包法利)
- 看完这些传记(二) (海鹰)
- 历史 传记 紫金 (微不足道)
- 左其盛好书榜 (左其盛)
- 读过的喜欢的书 (薇笑)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奥本海默传的评论:
feed: rss 2.0
232 有用 malingcat 2023-09-03 10:21:13 上海
先看了电影,后翻的书。诺兰说这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宝藏”。从传记写作的角度,国会图书馆有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联邦调查局在25年间留下一万页档案,奥比与弟弟和友人的书信,此外还有当年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后来的无数非虚构作品,“一座史料富矿”,没错。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位密友、亲人和同事,所以本书获得2006年普利策传记奖,实至名归。由于正文有700多页,中译本出版时把注释放到了网上,书末扫... 先看了电影,后翻的书。诺兰说这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宝藏”。从传记写作的角度,国会图书馆有奥本海默自己留存的大量文件,联邦调查局在25年间留下一万页档案,奥比与弟弟和友人的书信,此外还有当年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后来的无数非虚构作品,“一座史料富矿”,没错。作者还采访了奥本海默的近百位密友、亲人和同事,所以本书获得2006年普利策传记奖,实至名归。由于正文有700多页,中译本出版时把注释放到了网上,书末扫描可读,要是当时印一个小册子一起发行,那就更好了——本书不是大众读物、也不是诺兰的注解,它是从史料中整理得来的。此外,电影要自洽,传记可留白,电影试图“解释奥本海默”,传记只是“接近奥本海默”,它没有交响乐队在耳边铺垫情绪,读者要克服有点闷、有点碎、没答案的障碍,才能听到奥本海默心中的砰然巨响。 (展开)
1 有用 星期日不上发条 2023-10-24 20:34:02 北京
看了五分之一吧,感觉只看电影就够了……
2 有用 不会暗恋 2025-01-26 22:49:54 黑龙江
书比电影丰富 虽然这个片子让诺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我认为书中内容让诺兰拍烂了 因为没让没看过原著的人能懂 必须得看一下这本书 这个门槛在这个时代非常高 文字很有吸引力 读了一段之后依然想着下一段到底什么样 奥本海默这个人也让我对物理又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不苟言笑的学者 有了更加天才 更加惋惜的认识 zz这东西在哪都是黑的 这本书细节非常多 从抽烟 对子女的重视程度 还有这三个情人亦是... 书比电影丰富 虽然这个片子让诺兰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我认为书中内容让诺兰拍烂了 因为没让没看过原著的人能懂 必须得看一下这本书 这个门槛在这个时代非常高 文字很有吸引力 读了一段之后依然想着下一段到底什么样 奥本海默这个人也让我对物理又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而且对不苟言笑的学者 有了更加天才 更加惋惜的认识 zz这东西在哪都是黑的 这本书细节非常多 从抽烟 对子女的重视程度 还有这三个情人亦是妻子 都非常有张力的描写 洞穿了 奥本海默就是温格时期的刘少气 只是一个是国家的科技重要缔造者 一个是zz的大手 结局都是获得平反 只不过一死一活 值得读 (展开)
24 有用 萧湘15s pro 2023-09-03 18:43:19 上海
本书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一座宝藏。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传记的范畴,而是讲述了奥本海默与他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本书用极其扎实、丰富的一手材料,举凡档案、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引领着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站在科学与政治之间,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在服从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在工具理性与道德正义之间,去了解奥本海默,一位充满了矛盾与自省,取得了伟大成就,却被时代浪潮摧毁的伟大人物。而这位人物背后的,那个... 本书内容实在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一座宝藏。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传记的范畴,而是讲述了奥本海默与他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本书用极其扎实、丰富的一手材料,举凡档案、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引领着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站在科学与政治之间,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在服从权威与个人自由之间,在工具理性与道德正义之间,去了解奥本海默,一位充满了矛盾与自省,取得了伟大成就,却被时代浪潮摧毁的伟大人物。而这位人物背后的,那个危机丛生,斗争剧烈的二十世纪美国社会,也一并展现了出来。 (展开)
8 有用 ay 2024-03-15 22:27:02 北京
“如果一个文明一直把伦理道德视为人类生活的核心,但它对所有人都可能遭屠戮的前景缄口不提,只允许讨论如何克敌制胜,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文明?”